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圖自《四個春天》

一對老夫妻的生活日常有什麼可看的?

帶著一些質疑跟好奇,我終於補看了這部豆瓣評分將近9分的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

《四個春天》跟我平時認知中,著眼於某個宏大議題的紀錄片不同,它的導演陸慶屹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每次春節回家,陸慶屹都會擺弄出自己的相機跟攝影機,記錄下一家人的瑣碎日常。在“四個春天”的歲月流轉裡,記錄下這一家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時間的流轉,如何面對離別和苦難,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裡抓住幸福,如何審美生活。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對老夫妻的生活日常有什麼可看的?我會說:意外的好看,而且有綿長的感動。


《四個春天》:日常生活也是詩

《四個春天》裡有許多非常令人動容的場景。

影片裡,這一家人每天的生活充滿著“琴棋書畫”的陶冶,和對生活的詩意觀照。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圖自《四個春天》

父母忙完勞作,便架起凳子,在家裡的院子裡拉琴合奏;夜深了,父親擔心影響一家人休息,便偷偷登上天台,在月光下拉起小提琴,月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父親為了寫好春節對聯,瞞著母親偷偷練字;家裡有親人病重,病榻上再唱一曲“唯有,這夜半歌聲...”

有兩幕場景尤為印象深刻:

一幕裡,母親和父親安靜的在兩間屋子裡,母親哼著小曲在做針線活;父親在鼓搗電腦唱著歌;他們互不干擾,卻又琴瑟和鳴。鏡頭在這裡停留了十幾秒,短暫卻似能看見何為“天長地久”。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四個春天》中父親跟母親在兩間屋子,互不打擾

一幕裡,天井裡有幾隻燕子築巢,燕子飛回來了,父親很開心,雀躍著招呼人來看。而母親笑著說,我喊你爸不要那麼開心,不然等著燕子飛走,又要失落好一陣。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四個春天》裡父親見到燕子回來十分開心

這一家人的生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提供了一個範本,能讓我們看到普通的中國家庭如何審美生活,如何用詩意的心態觀照生活。

《四個春天》被許多影評人稱之為中國版的《人生果實》。

在《四個春天》之前,中國確實很少有這一類“關注日常生活”的電影,而日本已經有《人生果實》、《小森林》這類“把日常生活過成詩”的電影,前者記錄了日本一對老夫妻身居林間的生活;後者從美食角度,展現了一個山居女孩怡然自得的勞作生活。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人生果實》劇照

在一次觀影會後,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孫飛宇評價這部影片說,“我們今天不缺各種深刻的、膚淺的、也不缺各種戲謔的或者光怪陸離的。我們只缺這種最簡單樸實,最平和,最溫情,最日常生活的這種溫柔。”

我同意這句評價,如今的社會充滿焦慮,人們熱衷於規劃三五年後的生活,為了理想中的未來生活而焦慮、而拼命、而低頭趕路。這並沒有錯,但是不要忽略了“活在當下”,不要為了未來,放棄了每個當下的幸福感。


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一種“迴歸”

與社會的焦慮相對照的,是最近火熱的“生活美學”概念。

你發現有許多小店、咖啡店、買手店開始提倡“生活美學”的生活方式,倡導人們看見日常生活中的美。

但是當我們提到“生活美學”的時候,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日式美學”——似乎更欣賞日本人能在繁雜的生活中還擁有精緻生活的生活態度和理念,從他們精緻的食物、茶道、花藝等種種文化可見一斑。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小森林》劇照

誠然,日式美學很值得玩味,我們應該都記得川端康成筆下《花未眠》的感動,從一草一木中看見美,凌晨四點看見花正開,心中遂充滿感動。

但其實,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也是由來已久。從古至今的中國人,也十分擅長從生活的各個層級上,去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生活的樂趣。

如今興起的“生活美學”概念,與其說是一種時下熱門的新概念,不如說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一種“迴歸”,一種“返璞歸真”。

在《四個春天》這樣一個家庭的普通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幸捕捉到了千百年中國人傳承的“生活美學”,這裡有對“琴棋書畫”的熱愛,有從“一草一木”中窺見的詩意,有對日常生活的尊重和觀照。

如果熟讀古詩詞,就知道古人無論順境、逆境,都在以一種審美視角關照生命和生活。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四個春天》劇照

如濂溪先生周敦頤在《愛蓮說》裡詠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從一朵荷花中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格。

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勾勒的田園生活如今還為人所歆羨。

如“濠梁觀魚”的故事,莊子與惠子的辯論: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種“觀魚之樂”的心胸,就是回返到事物本身去賞其美意。

如愛情如命的白居易,一生中為“琴”賦詩無數,有酒有琴就是好日:“耳根得聽琴初暢,心地忘機酒半酣。”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四個春天》中父親在拉琴

相比於如今掙扎在日常生活中的現代人來說,古人是否更會享受生活呢?

那些被載入中華文明史冊的典範人物,無不以審美的目光觀照日常生活——陶淵明喜歡菊與酒;李白嗜酒如命;屈原愛惜華美的衣服;白居易愛琴;歐陽修好奇石——他們尊重日常生活,賞一而足,在庸常、世俗、瑣碎的生活裡開疆拓土,開闢出一方純粹的精神世界。

在《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一書裡,作者劉悅笛認為中國人應當找回“生活美學”,迴歸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審美生活的態度。

劉悅笛認為,“美是從生活中生長出來的,不是超逾生活並與生活絕緣的存在。”美,也不僅僅只存在於藝術品或理論的高談闊論中,它更存在於日常生活裡,更應當迴歸生活。


從“生活美學”到“vlog”,做“生活藝術家”

詩人廖偉棠說過:“人們終日營營役役,不知道自己就是詩”。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四個春天》劇照

人們大多囿於生活之苦當中,就算作樂也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苦澀更多,快樂很少——“只緣身在此山中”。那座山遮蔽了我們尋找美的眼睛,打攪了我們好好生活的心情。

“我離開家已經二十多年,已經沒有跟那邊的生活較勁的必要。就像你不在泥潭裡面,才有可能會看到泥潭的美。”《四個春天》的導演陸慶屹說。

當生活在南方的小城裡,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從未發覺那生活裡有什麼美可言;但當自己成為遊子,在每個春天歸家,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審視生活,生活似乎突然鮮活而充滿感動。

在我看來,《四個春天》的獨特之處,正是讓每個普通人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照和審視自己的生活,讓普通人看見了審美生活的可能。正如陸慶屹所說,“生活和情感都是這樣,你願意停下來觀察它的時候,它便呈現出來更多更豐富的意義。”

在某種意義上,《四個春天》是陸慶屹的一支大型“vlog”。從“生活美學”的概念流行,到時下極為熱門的“vlog”,雖然形式差之千里,但是跟古人觀照日常的生活態度,也有著不謀而合之處,似是一種“迴歸”。

豆瓣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圖自《四個春天》

說回電影《四個春天》,陸慶屹的父親母親走在田埂上,兩人哼著小曲,精緻高時陸慶屹的母親在田埂上跳起舞來。

我眼眶溼潤,我想到我的爸媽也曾在開心時手舞足蹈,等我回家時,一定也要記錄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