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風雨話首鋼(第一季,苦難的年代)

從雄偉的天安門往西,沿著橫貫京城的長安街大道直行20公里,就是曾經著名的特大型鋼鐵企業——首鋼集團的東大門。首鋼始建於1919年,距今已整整100年曆史了,為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基於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發展現狀,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首鋼搬遷曹妃甸的方案。在2010年全部搬遷完成,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鋼鐵主流程停產儀式上,首鋼獲頒“功勳首鋼”紀念牌。現如今的首鋼已經成為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組委會所在地,原用於存放礦鐵石的六座圓筒倉率先被改造為冬季奧運會奧組委辦公室,2017年北區精煤車間也被改造為短道速滑、花滑、冰壺、冰球4座冬奧訓練館,同時配套運動員公寓和商業設施,保障冬奧會籌辦工作順利推進。

幾度風雨話首鋼(第一季,苦難的年代)

首鋼舊址

但是,要說起首鋼初創的歷史,還得從龍煙鐵礦講起。很早以前,河北省宣化、龍關縣人便採集一種叫“紅色赭石”的礦石,用它加工成染土布和漆木器的染料出售。後經來華考察的單買礦冶師麥西生化驗得知,這種礦石的品位很高,是很難得的赤鐵礦。1918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鐵價的暴漲,北洋政府看到開辦鐵礦有利可圖,於是籌資500萬元(官商股各半)組建了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開採宣化縣煙筒山及龍關各礦的鐵礦石。當時日產量約500噸,均運往湖北漢陽鍊鐵廠冶煉。但是當時軍閥混戰,南北交通經常堵塞,且礦石遠程運輸費用非常的高昂,這才覺悟到“辦礦之利在於鍊鐵”,遂決定就近自建鍊鐵廠。

鍊鐵廠的選址頗費了一番周折。先後提出在宣化、塘沽、唐山、秦皇島、石景山、通州等地建廠的方案,最後選中了石景山。石景山在當時交通便利,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又有“來源暢旺,終年不竭”的永定河供給工業用水,附近的將軍嶺還蘊藏著優質的石灰石,六河溝、井陘和開灤的煤可以通過鐵路源源不斷的運來,京兆地方又便於控制。無論從運輸的便利度、地勢的高亢程度、水資源的取用便捷度、成本的低廉程度來講,還是當時戰亂的安全因素來講,石景山都是最佳的選擇。1919年3月經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批准,選址在永定河畔石景山東麓建廠,定名為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廠。

幾度風雨話首鋼(第一季,苦難的年代)

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廠

1919年夏,訂購了美國貝林馬肖公司的鍊鐵設備,並完成了工廠設計、廠址規劃和確定了爐體的位置。於1920年2月正式破土動工,直到1922年,包括一座日產250噸的鍊鐵高爐、4座熱風爐、鍋爐房、送風室等主要工程已基本完成。後因資金告罄,舶來的設備無錢提取,又逢戰後鐵價迅時跌落,眼看資金籌措無望,被迫於1923年年初停工,五年後,國民政府將石景山鍊鐵廠收歸國有,更名為龍煙礦務局石景山鍊鐵廠。直至1937年,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經營石景山鍊鐵廠長達18年之久,但是卻從未煉出過一頓鐵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佔了華北地區,石景山鍊鐵廠也被日本人所佔領,更名為“石景山制鐵所”,派兵駐守,實施軍事管制,並由日本人直接經營。日本人於1938年對石景山制鐵所動工擴建,將附近8個村莊和農民用刺刀和皮鞭從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上趕了出去,拆毀了民房3000餘間,硬生生地將3.5萬畝土地圈進了鐵絲網內。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被逼無奈,只能進工廠裡面做苦力,在日本人的棍棒刺刀下,他們“披著麻袋片,吃著混合糧,住的牛馬房,蝨子連成串”,過著奴隸一般的生活。1938年11月,日產250噸生鐵的高爐流出了滲透著工人血和淚的第一爐鐵水。1941年3月,由日本移來了四組日產360噸焦炭的廢熱式焦爐和洗煤設備;1943年3月,由日本又移來了日產380噸、600噸的兩座高爐,從上海、天津等地拆來日產20噸的小高爐11座,員工增加到了3.6萬人。這些拆來的舊設備十分簡陋落後,工人勞動條件極其惡劣,事故頻發:僅1942年7月,一號高爐一次扒渣塌料事故就死亡了13人,重傷達20多人。

幾度風雨話首鋼(第一季,苦難的年代)

石景山鋼鐵廠

1943年,日本為了挽回戰場上的敗局,進一步使用野蠻手段加緊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那時的工人乾的是牛馬活,住的是葦蓆窩棚,吃的是混合面,所謂的混合面就是用玉米核、橡子、樹皮、糠渣、豆餅和發黴的糧食混合磨成的,蒸出的窩頭又黑又硬,又臭又苦,人吃了以後不是肚子漲得硬邦邦的,就是腹瀉不止。再加上衛生環境極差,導致了瘟疫蔓延。據不完全統計,近1943年7月就死亡了2000多人,從古城地區到北辛安、金頂街、鑄造村地區的樹下、道路旁全都是一具具病死的赤裸裸的屍體。日本人怕危及自身,不但不進行救治,反而採用最野蠻、最慘無人道的手法:導出搜查病人,抓到病人以後把他們扔進預先挖好的幾個方圓數十丈的大坑裡面,然後往坑裡撒上白灰,將病人活活嗆死,這就是駭人聽聞的“萬人坑”。到底有多少無辜的工人被害死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據現在的資料記載,在原料廠幹活的180人中,僅四天內因腹瀉被扔進萬人坑的就有136人,其餘的44人也先後失蹤。人們悲憤地吟道:“永定河邊苦難多,白骨堆成山,血淚流成河。”

幾度風雨話首鋼(第一季,苦難的年代)

石景山施工時挖掘出的萬人坑

哪裡有壓迫,哪裡必定就會有反抗。工人們開始是無聲地磨洋工,煉一窯焦炭要十七、八天;蓋一座高不過8尺、方不過丈的崗屋,每天二、三百人,足足幹了9個多月,白天壘起了一尺高,晚上下班順手就拆掉。高爐旁、焦爐邊、工地上不當亡國奴的對抗情緒日益高漲,破壞生產,增加廢品,索糧請願,罷工反抗的鬥爭日漸激烈。面對侵略者的威脅、迫害,工人們挺直腰桿響亮地回答:“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處處不養爺,爺去投八路。”這是當時一首非常流行的民謠。日本侵略者統治的8年間,共生產生鐵25萬噸,最高年產僅7.5萬噸,他們想從這裡掠奪百萬噸生鐵的計劃終成泡影。

1945年8月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了,工人們興高采烈地歡慶勝利。然而工人們等來的卻是更加悲慘的命運:8月30日,國民政府河北先遣軍進駐石景山,大肆搶掠盜賣工廠的機器、器材、原料和物資。11月,國民政府經濟部派員來接管,再次進行“劫收”,把工廠弄得百孔千瘡,殘破不堪。1946年3月,石景山制鐵所更名為石景山鋼鐵廠。1948年4月,一號高爐經過兩年多修復終於開爐鍊鐵,由於煉出的生鐵質次價高,銷路非常不好,原料又短缺,生產時斷時續。導致大批工人失業,四處流浪、沿街乞討,生活苦不堪言。國民政府接管石景山鋼鐵廠的3年零4個月中,僅生產出生鐵3.6萬噸。

從建廠到1948年的30年間,石景山鋼鐵廠經歷了一段最為苦難的歲月。名為鋼鐵廠,實際上產鐵不產鋼,累計生產生鐵28.6萬噸,尚不及現在一個星期的鐵產量,見證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石景山鍊鐵廠冶金工業發展的悲慘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