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古风,为什么在写诗、填词、作对联,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用户2836370321578184


题主的这个问题,咱们简化一下。

写诗(非古风),填词,作对联,不是古风那就是近体诗了,即格律诗,词牌是格律体,对联作为律诗中二联引申出来的文学形式,也是格律体。

所以题主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格律体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这里面有个错误。格律体确实是严禁三平尾的,但是三仄尾是没有定论的,直到近代才开始有人提出来,并慢慢形成一种和三平尾同错的认识。

其实,三仄尾在唐诗宋词中大量存在,根本不是问题,自然不是格律体的错误。只不过格律体的基础是两个音节间隔,所以格律体平仄格式中是没有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前面和中间有)。所以我们如果单单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来学习写格律体,肯定就不会出现三平尾、三仄尾的现象。

三仄尾

古诗中的三仄尾是大量存在的,这里的原因我们从诗歌音韵和平仄的发展来看。

格律体正式成型之初,永明体、宫体已经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但是,这个时期还是没有平仄的概念,那么,诗人们如何标注汉字的发音,或者说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来写诗,以保证句子的韵律呢?

双瞳奇人,永明体创始人之一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四声就是“平、上、入、去”,也就是说从这里起,汉字的四声发音法就开始用于诗歌创作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时候的“四声”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是不同的。平包括了我们今天的一声、二声,上声是我们今天的三声,去声是我们今天的四声。而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消失。

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看沈约的《悼亡诗》中的句子:“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按照四声谱标注出来应该是怎样(当然,我们用今天的发音来标也不精确,这里纯属示例):“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这样是比较难找出格律之间的规律的。

到了唐朝,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这本书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将平音单独拿出来成为“平”,因为格律诗是以平声结尾,而且声音上扬,和其他的“上、入、去”三种发音有明显区别,其他三种就统称为“仄”。

再来看沈约这首诗的平仄标注:“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是不是就简洁了许多?学会了格律基础格式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首句平仄是首字不论的“平平平仄仄”的正格,而对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所以这两句是出律了,《悼亡诗》就是一首古风,不是格律诗。

说三平尾和三仄尾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平仄知识呢?

因为三仄尾中的三个字发音有可能完全不同,这在吟诵的时候自然是通顺的,当然不能草草划入出律了事,更加不能说这诗格律诗严格禁止的。

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实际上就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虽然都在仄声里,但是“两、岸、阔”三个字是不同的发音,如果我们会读“阔”这个入声字的古音的话,也许会更加抑扬顿挫,郎朗清晰。

《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共有八十首,其中有二十四首是三仄尾,占到了30%。很显然这不是特例、孤例,这就是可以存在的。

所以说,三仄尾不是格律诗的问题。当然了,你不能全都是仄,“仄仄仄仄仄”一句下来,然后说,这个三仄尾有问题。

三平尾

那为什么三平尾绝对不允许呢?

平声相对于仄声来说,只包括了阴平、阳平。而且这两种声调都是平和、悠长的。在诗词中,特别是格律诗中,韵脚必须使用平声。这是因为平声上扬,起到一个句读的作用,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这首诗写完了。

如果使用连续的平声,一连三个平声字,声律就没有变化显得平板,不能出现音调的高低抑扬变化,听起来就不和谐悦耳。我们听的广告轰炸“羊羊羊”,好听吗?用童声读出来,并且让最后一个音节拖长发生变化,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普通话反复念出来就是聒噪而令人厌烦的,就像一群苍蝇在耳边环绕,不过这正是他们让你记住的方式。

而诗歌作为一种用来朗诵的韵文,一旦失去了抑扬顿挫的上口感觉,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诗是韵文,是音律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会产生错误吟诵感的音韵组合。唐诗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静春山空”、“隐处唯孤云”就是三平尾,这些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格律体成熟之后,这种问题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了。这些三平尾的诗句在唐诗中数量极少,大约只占1%。

这还是因为当初格律体是在试探成型的阶段。有些规则,一旦大家发现有利于诗歌创作,就都会自动使用了。

综上所述

我们在今天来写格律体的话三仄尾看情况而定,三平尾绝不允许。用了,就自动归入古风了,不在格律体的讨论范畴。

对联虽然出自格律体,但是好像要宽松一些,因为对对子本身就是民间的文字游戏,这方面粗放一些,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可以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问题:除了古风,为什么在写诗、填词、作对联,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前言

三平尾是指结尾三个字都是平声,一般称之为三平调。三仄尾是指结尾三个字都是仄声。

题主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对联本身并不严谨,三平调、三仄尾要求本来就不严格。

格律诗中的三仄尾很常见,在唐诗中比比皆是,是平平平仄仄的两种变革之一,几乎成为了律句的固定句式,并不存在“严禁”的现象,格律诗严禁的是“三平调(三平尾)”。

一、唐近体诗中的三仄尾

1、初唐

杜甫的爷爷《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云霞出海曙,平平仄仄仄,出,是入声字。思,作名词时,是去声。

2、盛唐

盛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户;第五句鲤鱼翻波:遥知远林际。

3、中唐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得,是入声字,这句是三仄尾。

4、晚唐

晚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第七句三仄尾,惆怅无因见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二、词中三平尾、三仄尾

词中 五七言的句子大多采用律句,也基本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例如渔家傲、浣溪沙等词牌基本是整齐的律句。

不过词多是长短句,另外词的平仄是要根据词谱来填写,三平尾也好,三仄尾也好,并不是词的规则,只需要依谱填词就可以。其中三仄尾也非常多见,但是三平尾极其罕见

1、词,不讲究三仄尾:

例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回头迢递便数驿 平平平仄仄仄仄

似梦里:仄仄仄;泪暗滴:仄仄仄。

又如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但怪得:仄仄仄;正寂寂:仄仄仄。

词中的三字逗,有很多"仄仄仄"的现象,例如:切莫要、莫不是、又早是、又况是、当此际、怎禁得、最妙处、 最好是、只落得 、 写不尽、 望不断 、 看不尽 、禁不住、 赏不尽、只不过、怎识得 、便怎地 、可直作、 看破那 、 唯此地.....

又如史达祖《齐天乐·秋兴 》

阑干只在鸥飞处,年年怕吟秋兴。断浦沉云,空山挂雨,中有诗愁千顷。波声未定。望舟尾拖凉,渡头笼暝。正好登临,有人歌罢翠帘冷。悠然魂堕故里,奈闲情未了,还被吹醒。拜月虚檐,听蛩坏砌,,复能怜娇俊。忧心耿耿。寄桐叶芳题,冷枫新咏。莫遣秋声,树头喧夜永。

悠然魂堕故里:平平平仄仄仄。

2、词中三平尾很罕见

柳永《浪淘沙慢》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又闻空阶:仄平平平;

嗟因循:平平平;知何时:平平平。

三、对联没有诗词那么严格

1、广东南华寺天王殿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上联:何物供奉,平仄仄仄;下联:什么来由,平平平平。

2、台湾台中龙泉岩

上联:龙井茂青松,群沾法雨;下联:泉岩生翠竹,普荫慈云。

普荫慈云:仄平平平。

3、台湾台中慈善寺观音阁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三菩提:平平平。

▲上图中的对联中,上下联都是仄收尾。不知道请谁写的。

▲上图中的对联,上下联挂反了,德是仄声字,应该是上联,需要挂在右边。不知道是哪个庙里的糊涂和尚干的。这种庙就不要进去烧香了。

▲上图中的对联也挂反了,吃是入声字,应该是上联挂在右边。这家的药匣子不会也是乱放吧。

结束语

诗中出现三平尾,就不能成为格律诗了。但是三仄尾和鲤鱼翻波在格律诗中很常见。填词的依据诗曲谱或者词谱,其中三仄尾也非常多见,但是三平尾就极少。对联一般来说也是依据格律诗的上下对仗规则,但是相对于格律诗词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至于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在写诗、填词、作对联,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正确的答案是:不一定严禁,原因和依据如上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