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

阿华想创业


其实曹操和荀彧的对话每一句话都隐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曹操跟荀彧之间关于应不应该废汉献帝,称帝的问题;曹操觉得天下本就是能者居之,自己想当皇帝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整合魏国政治经济,早日天下一统。

荀彧觉得曹操与皇帝实质已经并无分别,只差一个名分,“一步之遥”就是皇帝,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而废皇帝,废皇帝就是败“君臣父子”的纲常,纲常败坏,则君不君,臣不臣,即使统一天下,日后也必定打乱。

第二层意思,其实是曹操以自己的例子去质问荀彧,既然荀彧因为曹操是能人边辅佐他,那荀彧为何守着一个立嫡长子为世子的规矩不肯放手?规矩能比能力、品德重要吗?如果荀彧那么看重规矩,为何能容忍他称魏王?而荀彧则是借着反对曹操称帝这件事情,来表明自己对于纲常伦理的原则,并且宁死不屈。应该说,荀彧从心里并没有觉得曹丕很差,曹仁很好,曹丕和曹仁之间的差距,在他心里就如同曹操离皇帝之位的距离,仅仅“一步之遥”,所以他选择誓死维护嫡长子继承的纲常。

所以当荀彧走之后,曹操会说:世人看错我。这句话也是两层意思,就是说:世人皆认为曹操称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其实曹操自己是看到了称帝的必要性;第二层意思也是说,朝臣大多没看出曹丕的刻薄寡恩,低估了曹仁的质朴仁爱之心,朝臣都以为曹操执意立曹仁是出于对于曹仁的偏爱,是私欲,就跟他想称帝一样的私欲。


努力向上的刘先森


曹操的某些言行遭人非议,是曹操认世人看错他。的确还是有一些事实,做事不择手段,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挟天子令诸候等遭世人指责。曹操出生于东汉末年,身逢乱世,镇压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崛起,逐步打败很多诸侯割据统一了北方。从龟虽寿,观苍海,可看出曹操的内心世界,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和大无畏的报国精神,远大的统一天下志向,和雄心壮志,晚年还奋发思进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14885143955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附近)人,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他在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寒微的阶层,他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维护者,合乎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的取得成功,统一了北中国,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他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达到一个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但是,在他想象中的这个"太平盛世"却是有着"爵公侯伯子男“的各级贵族统治着,人民如果犯礼法,也要轻重随其刑。从这种政治理想出发,他对汉末动乱中人民的苦难能够有所同情。这就是曹操的主要志向和抱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