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郎"书记带领贫困户在边境穷山沟养出生态泉水鱼

农春刊(右)在参加扩建新鱼池。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冉袖言 王功成 摄

正在扩建的新鱼池。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冉袖言 王功成 摄

建成的养鱼池。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冉袖言 王功成 摄

农春刊(右)在与村民们一起收鱼。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冉袖言 王功成 摄

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冉袖言 王功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村工作的农春刊用扶贫行动解读了这句话蕴藏的真理。

2018年4月,农春刊背负着南方电网广西百色供电局党委的使命和一件简单的行囊住进了中越边境的靖西市龙邦镇龙邦街。他此行的任务是带领龙邦街65户贫困户228人脱贫“摘帽”。

农春刊了解到,这里耕地面积少,满足不了群众的农耕需求,大家获取的微薄收入主要来自参加边民互市。

如何帮助这些贫困群众走出贫困?农春刊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带领大家养鱼。

引用“天上水” 养殖生态鱼

龙邦镇虽然缺水,但是在街上附近有个叫“山掉水”的地方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常年有自上游山体的泉水流经,形成天然的山顶溪水。在雨季,它还形成一泓小瀑布,远远望去,似乎泉水从天而降。

这股清泉常年恒温在19度左右,水质干净。农春刊在了解到用偏低温泉水来养鱼或其生长周期慢一点,但养出来的鱼肉质坚实且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特点后,便决定引用这“天上来水”,在山脚下的皮夹沟里围出鱼池养殖原生态的泉水鱼。

2019年5月,当百色供电局得知农春刊的这个养鱼计划后,局党委全力支持此项目建设,除了单位出资,还找到两家公司进行投资。最终,农春刊的15个养鱼池于当年8月份在这个昔日的穷山沟里建成并准备投入使用。

农春刊赶紧联系鱼苗,但当第一批鱼苗才放进鱼池里才几天就纷纷翻肚子,一只只死去。

“难道是这些鱼水土不服?”农春刊心里非常难过。他找到专家来诊断后才发现原因:鱼箱里鱼太多,在运输的过程中鱼苗碰伤发炎,放入鱼池后相继死去。

农春刊吸取教训,在后来的运输中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了鱼苗的成活率。

经历这些波折后,农春刊对这些鱼苗很小心爱护,虽然已请了贫困户在鱼池场看护和喂养,他还是雷打不动每天3次在早、中、晚时间去看这些鱼。街委的同事慢慢地把他称为“渔郎”书记。

在“渔郎”书记的精心经营下,各种鱼类在鱼池里欢腾。2019年12月,皮夹沟养鱼场出售第一批鱼,供不应求。至今已卖了四次,总收入5万多元。

昔日皮夹沟 成了聚宝盆

初养有所成,农春刊决定再放开步子,通过寻求广西电网公司的帮助,计划在今年投入15万元用于鱼池扩建和养鱼。

疫情后期复工复产的消息一放出,农春刊便开始扩建鱼池。为了不影响工期赶进度,争取在雨季前完成鱼池扩建,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建鱼池上。

“我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回家了。”近日,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提水泥浆开着搅拌机的农春刊说:“为了兑现帮孩子过生日的承诺,我上周提前帮孩子把生日过了。”

“为了建好鱼池,农书记可是天天来蹲点,他耳朵曾被‘山蚂蟥’咬伤了呢。”施工方陆老板敬佩地说。

如今,在这皮夹沟里建起来的一个个鱼池,成了龙邦街贫困群众的“聚宝盆”。在泉水出口处,“渔郎”书记正在增建另外一个大约600立方米的鱼池,在下游,通过循环水,他还打算再建一个约900立方米的大鱼池。

农春刊希望继续发展壮大这项产业,以后扶贫工作队撤离了,这些鱼池仍然能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