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郎"書記帶領貧困戶在邊境窮山溝養出生態泉水魚

農春刊(右)在參加擴建新魚池。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冉袖言 王功成 攝

正在擴建的新魚池。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冉袖言 王功成 攝

建成的養魚池。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冉袖言 王功成 攝

農春刊(右)在與村民們一起收魚。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冉袖言 王功成 攝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冉袖言 王功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駐村工作的農春刊用扶貧行動解讀了這句話蘊藏的真理。

2018年4月,農春刊揹負著南方電網廣西百色供電局黨委的使命和一件簡單的行囊住進了中越邊境的靖西市龍邦鎮龍邦街。他此行的任務是帶領龍邦街65戶貧困戶228人脫貧“摘帽”。

農春刊了解到,這裡耕地面積少,滿足不了群眾的農耕需求,大家獲取的微薄收入主要來自參加邊民互市。

如何幫助這些貧困群眾走出貧困?農春刊通過調查研究後,決定帶領大家養魚。

引用“天上水” 養殖生態魚

龍邦鎮雖然缺水,但是在街上附近有個叫“山掉水”的地方卻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常年有自上游山體的泉水流經,形成天然的山頂溪水。在雨季,它還形成一泓小瀑布,遠遠望去,似乎泉水從天而降。

這股清泉常年恆溫在19度左右,水質乾淨。農春刊在瞭解到用偏低溫泉水來養魚或其生長週期慢一點,但養出來的魚肉質堅實且含有多種礦物質的特點後,便決定引用這“天上來水”,在山腳下的皮夾溝裡圍出魚池養殖原生態的泉水魚。

2019年5月,當百色供電局得知農春刊的這個養魚計劃後,局黨委全力支持此項目建設,除了單位出資,還找到兩家公司進行投資。最終,農春刊的15個養魚池於當年8月份在這個昔日的窮山溝裡建成並準備投入使用。

農春刊趕緊聯繫魚苗,但當第一批魚苗才放進魚池裡才幾天就紛紛翻肚子,一隻只死去。

“難道是這些魚水土不服?”農春刊心裡非常難過。他找到專家來診斷後才發現原因:魚箱裡魚太多,在運輸的過程中魚苗碰傷發炎,放入魚池後相繼死去。

農春刊吸取教訓,在後來的運輸中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了魚苗的成活率。

經歷這些波折後,農春刊對這些魚苗很小心愛護,雖然已請了貧困戶在魚池場看護和餵養,他還是雷打不動每天3次在早、中、晚時間去看這些魚。街委的同事慢慢地把他稱為“漁郎”書記。

在“漁郎”書記的精心經營下,各種魚類在魚池裡歡騰。2019年12月,皮夾溝養魚場出售第一批魚,供不應求。至今已賣了四次,總收入5萬多元。

昔日皮夾溝 成了聚寶盆

初養有所成,農春刊決定再放開步子,通過尋求廣西電網公司的幫助,計劃在今年投入15萬元用於魚池擴建和養魚。

疫情後期復工復產的消息一放出,農春刊便開始擴建魚池。為了不影響工期趕進度,爭取在雨季前完成魚池擴建,他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建魚池上。

“我已經兩個星期沒有回家了。”近日,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提水泥漿開著攪拌機的農春刊說:“為了兌現幫孩子過生日的承諾,我上週提前幫孩子把生日過了。”

“為了建好魚池,農書記可是天天來蹲點,他耳朵曾被‘山螞蟥’咬傷了呢。”施工方陸老闆敬佩地說。

如今,在這皮夾溝裡建起來的一個個魚池,成了龍邦街貧困群眾的“聚寶盆”。在泉水出口處,“漁郎”書記正在增建另外一個大約600立方米的魚池,在下游,通過循環水,他還打算再建一個約900立方米的大魚池。

農春刊希望繼續發展壯大這項產業,以後扶貧工作隊撤離了,這些魚池仍然能為村集體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