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學生

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學生

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學生

學生是教師勞動的對象,一切教育成效都要在學生身上得到反映。研究

教育,必須研究學生。如何看待學生,也一直是教育理論中探索的重要問題。

一、不同的學生觀

學生觀是對學生的本質屬性及其在教育過程中所處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這在教育史上一直是眾說紛壇,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傳統派的學生觀

認為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決定性的因素,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外來影

響的客體,把學生的頭腦看成是“容器”、“口袋”,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

往裡填塞。赫爾巴特是持這種觀點的重要代表,他說:“在教育的其他任何

職能中,學生是直接在教師的心目中,作為教師必須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學

生對教師須保持一種被動的狀態。” 50 年代蘇聯凱洛夫《教育學》,也認

為課堂教學永遠是在教師領導下進行的,說“教師逐步提出來的要求,對學

生的學習生活來說,具有法律的性質。”這些觀點雖強調了社會的需要和教

師的作用,但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學生觀也被

稱作“外塑論”或“教師中心論”。

(二)進步派的學生觀

持這種觀點的教育家認為教育過程是兒童自身主動發展的過程,強調了

個體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

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他說:“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裡,兒童變

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

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他們把學生放在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把教師放在

輔助的地位,抹煞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學生觀也被稱為“內生論”或“兒

童中心論”。

這兩種觀點雖都有一定的積極因素,但都未能全面認識到學生的本質屬

性。學生的本質屬性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學生是人,具有思想情感、智慧

才能和主觀能動性;雖一方面,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具有發展的潛在可

能性和身心發展的特殊性,需要得到成人的關懷,來完成學習和發展的任務。

正確的學生觀是既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客體,從而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

導,又要把學生看成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調動他們主體的能動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體現了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

二、學生是教育的客體

(一)學生作為教育客體的依據

構成教育過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師、學生和教育內容。其中教師與學生又

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教師是學生的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教育過程中居主導地位;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接受知識並發展自己,是

教育的對象,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客體地位。

(二)學生作為教育客體的作用

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首先使學生具有學生感,明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

學習,接受教師的教導,進行規範化的學習。同時,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

形成他們的“向師性”,這種獨特的心理傾向,有利於完成教師指導下的各

項學習任務。

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也有利於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主動地組織教

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速度更快。

三、學生也是教育的主體

(一)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依據

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學生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無論是教師的教誨還

是其他因素的影響,都只有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才能產生效果。由於學生經

常表現為教育的對象,人們往往忽視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對所受的教育能夠作出選擇,會產生不同

的態度和反應。他們對於教師傳授的思想意識、文化知識都要經過自己的認

識加工,才可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學生是發展中的青少年,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個體的發展同一切事

物的發展一樣,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由於外界的影響

(其中教育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引起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同學生已有的發展

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推動個體發展的內因與動力。這種矛盾鬥爭促使學生主

動地適應外界的影響和教育的要求,以使自己得到提高與發展。

(二)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使之具有主人翁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學習得好壞與自己的努力程度有關,有利於促進其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發

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隨著認識的提高,知識的豐富,自我教育和獨立

學習能力也會日益增強,能夠做到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

價,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當學生不僅認識到外部的教育要求,而且也

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目標時,他便把自己當作自己的教育對象,發揮教育主體

的作用,從而達到使教育客體與教育主體的完全統一。

我們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絲毫不意味著低估或否認教師

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需要教師主導作用的加強。學生的主體

作用是在學生的實踐與交往中實現的,是主觀與客觀結合的產物。沒有環境

與教育的外部影響,學生內部的主體作用就很難發揮。學生的知識、品德既

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由教師移植到學生身上,而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

主體作用的發揮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最大限度

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時學生的主客體融於一身,主觀能動性就

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明確地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

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現代社會迅猛發展,人類知識

總量的急速增長,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獨立學習、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影

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隨之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教師有正

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

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