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在悟空問答上看到一個問題,題主說,自己是一個很愛鑽牛角尖的人,怎麼樣才能改變,我很痛苦?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曾經也很愛“鑽牛角尖”,很“固執”的一個朋友。她成長於一個充斥指責、打擊、否定和家庭暴力的環境中。

父親有暴力傾向,從小就會家暴母親、自己和妹妹。這種暴力很多時候是沒有緣由且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比如,父親在外掙錢不小心丟了手機,回家之後就會把情緒發洩在她們身上。儘管知道父親養家的艱辛,但對於她來說,需要去承受父親的情緒,未免有些殘忍。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她無法返校,留在家裡的時間變長,父親開始責怪她不出去掙錢,每天在家裡浪費家裡的電費,還要吃很多。在這樣的責怪下,她和父親的衝突爆發了。

父親又一次動手打了她,父親瘋狂的拽著她的頭髮,母親在中間想要保護她卻也捱了父親的打。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作為一個女孩,而且已經快大學畢業工作了的女孩,依舊在被父親不像人一樣的對待是件很傷害自尊心的事情。

從這次之後,她就一直在想從小到大被父親打的時刻,父親對她造成的影響難以改變,自卑、敏感,內向,缺乏安全感,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一個父親,自己的人生沒救了等等之類的想法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晚上想到失眠,覺得很絕望的時候,她想到了一了百了,但她也是真的怕死。

她被困在裡面困了很久,周圍一些人跟她說,你出去看看陽光吧,看了陽光就會好;一些人說,你就是太閒了,才有時間想這些;也有一些人說,你就是沒見過世面,這個世界上比你難過痛苦的人很多,為什麼就你走不出來,你怎麼這麼固執呢。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當然,周圍的人是關心她的,希望她能夠不要困在原生家庭的痛苦裡走不出來,希望她能夠變得開心一些。

但這些有用嗎?那為什麼一個人明明能感受著痛苦,但依舊在痛苦中“固執”,在痛苦中“鑽牛角尖”,明知道痛苦,又為什麼不斷的使痛苦循環?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下為什麼有人會容易鑽牛角尖,為什麼有人知道痛苦,但依舊很難改變?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01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也放不下—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的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你應該告訴我怎麼辦,你一定有什麼別人不知道的辦法,來告訴我怎麼辦。

但其實心理諮詢真正的作用和處理的都不是這個,因為道理和建議都有很多,來自周圍人的,書裡寫的,在各種文藝作品中,電視電影裡,很多人都在講道理給你聽。

而你自己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關於道理的解讀和見解。如果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運行的,你知道了道理,你就可以做到。那麼,我們就會舒服很多,世界也會簡單很多。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但可惜的是,世界不是那麼編碼的,人也不是那麼運行的。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用好和壞去定義,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

而真正使我們懂了道理但做不到的是我們內在的創傷,這些創傷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的好治癒,有的不好治癒。

創傷的來源有可能是,第一,大的災難性事件,比如親人的突然喪失,地震等等。也有可能是連續的小的,在你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的東西,比如一直的責打和否定。

著名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日益親近》中提到他和一個來訪者做心理諮詢時,無論那個女人在其他人或者是亞隆眼裡看起來多麼有魅力,多麼迷人,也有很多的優點,但她在內心裡就是不認同自己的,就是否定自己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不會生氣,不會發火,她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但是卻從不想問問自己是否喜歡別人。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亞隆在書裡提到自己對她的看法,大概意思是,或許出於童年經歷的不完美,她有著像嬰兒一樣的依賴,以及放棄自我所導致的恐懼—一種永久的固著;一邊是一種自主性的獲得,而這種自主性沒有很深的自我作為基礎,看上去非常的刻板,並有著難以忍受的孤獨感。

有時候,即便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我們身上的某一部分會妨礙我們滿足環境要求和內部需要。但即便已經意識到並深受其困擾,也可能無力改變。

相反,他也許會一次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不管他得到了多麼有用的建議,也不管他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例如,事業成就很高但可能仍然認為自己不夠成功;或者,實際上十分吸引人但可能仍然認為自己沒有魅力。

他們很難用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跟自己有關的事情,總是對自己或周圍持有過度消極的或孩童般的觀點,而不顧多年來外界的反饋。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所以,其實所謂的鑽牛角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拽著你不放的,永遠不是當前的事件,而是那些形成的創傷帶來的無力感導致了痛苦。

亞隆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復原力的,我們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因此,很多時候道理也是懂的,只是內在的創傷讓我們深陷痛苦,很難看到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和自己擁有的能力。

02 萬物有裂痕,光從隙中生

“萬物有裂痕,光從隙中生”這句話是加拿大音樂家、歌手、小說家、詩人、藝術家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Norman Cohen)的唱片《The future》中的《Anthem》(讚歌)。原文是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完美的,有時,我們經歷的一些痛苦事件,會讓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懷疑人性。

比如當疫情發生時,我們會感到焦慮和擔憂,因為對於所有人來說,我們都是這場疾病和災難的受害者,這場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們原有的認知信念。

原來認為世界是安全的,但是目前疾病的威脅似乎離我們並不遙遠。又比如,人性是可以信任的,但是總會經歷一些欺騙、喪失帶給我們信任感的削弱,控制感的喪失,不確定的增加。

我們會焦慮,會不安,會絕望,會沮喪,會有很多的情緒,但我們的任何情緒的產生都是正常且有意義。這是因為每件事、每種情緒都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很難跳出自己的視角去覺察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我們總說旁觀者清,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總能提供各種各樣的建議和開導方法,但事情是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就會被困住。很難跳脫自己的身份看待問題。

因此,當我們被事情困住,被情緒困住,在別人看來,我們又在鑽牛角尖的時候,先忽略別人的看法,我們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學會站在旁觀的角度看自己,會看的更清楚明白。

在心理學上,最近的研究發現心理位移可以有效的增加人們的覺察,讓人們從悲觀絕望中找到希望,獲得行動力。

心理位移主要運用到自我敘述中,我們無論是在日記中還是通過別的方式來敘述自己的故事時,經常是以“我”的人稱和角度來敘事。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這經常表現在日記中,而心理位移就是指把從站在“我”的角度轉移為站在“你”或者“他”的角度來敘事。

把第一人稱“我”換成第二或第三人稱“你”,“他”。以“你”和“他”的形式來進行日記書寫。

當在進行書寫的時候,會發現這個過程,會越來越靠近理性和直觀。

在某種程度上,“我”會給自己極端的否定,而當以“你”述說時,站在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我的情緒、想法和行為,與本身的“我”進行對話,還是會有“我”的價值想法判斷在其中。

但而當以“他”來述說時,比“你”更為客觀,“他”站在與“我”沒有接觸,更為旁觀的角度來看待。

心理位移日記受到老子思想的啟發,大概意思是,我們明知悲苦在自己身上,卻可以疏離開來,藉著疏離開來看這個悲苦,於是明明悲苦不自由,卻可以變得自由,因為我們的心靈要自由。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比如,我們來看以下的一個例子:

我很難過,經常想哭。

你很難過,經常想哭。

他很難過,經常想哭。

當我們在看這三個句子時,以“我”、“你”、“他”來做主語時,感受到的情緒強烈程度是不一樣的。

難過的情緒大小依次是:“我”大於“你”,因為“你”像是一種我和你的對話,自己依舊有一部分是參與其中的,但“他”就是完全跳脫了自己的身份在訴說這件別人的事情。因此會更理性和有希望一些。

為什麼愛鑽牛角尖?“固執”背後是創傷在拉著你不放

其實鑽牛角尖是件很正常的事情,通常我們在被說愛鑽牛角尖時,這聽起來會更像一種指責。而最重要的是,要去看到自己背後的需要、訴求和解決辦法。

困在自己的情緒裡是讓自己感到無力的,是脆弱的。只有站在另外的角度來看自己,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是有力量的,是有療愈力的,是堅強的,是可以處理自己面對的情況,並不被他困住的。

以上,就是心理位移的用法,以及對愛鑽牛角尖的分析,要記住的是,

回顧往事和傷痛沒關係,別盯太久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