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中秋涵養本土特色文化

9月27日晚,市博物館在位於赤坎區興華路30號的陳明仁將軍舊居舉辦了“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活動,通過大手牽小手的親子活動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湛江創文。(9月29日《湛江日報》)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不僅傳承了夢遊廣寒、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美麗傳說,也衍生出拜月老、舞人龍、做月餅、編豬籠、看浮針等別具湛江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挖掘本土中秋民俗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做強經典節慶品牌,這不僅是煥發中秋文化生命力、過好“我們的節日”的重要途徑,也是助力湛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涵養文化自信、提高市民對城市歸屬感的關鍵一環。

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市博物館來主辦“我們的節日·中秋節”活動,組織街坊鄰里一起做月餅、制燈籠,猶如坐上“時光機”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家戶戶一起應節分享的美好時刻,這份鄰里和諧“團圓味”特別濃。

之所以特別強調市博物館,是因為在中秋、端午、春節、元宵、重陽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博物館、文化館等一類文化機構責任重大。當前,在多元價值觀和市場經濟衝擊下,中秋節傳統內涵日漸式微,賞月品餅、吟詩作賦等文化活動漸行漸遠,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本土民俗活動由於缺乏年輕人的學習和參與、在時尚潮流中被“淹沒”,出現接班人難覓等文化傳承“斷層”的危機。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重視。

中秋傳承的文化內涵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支撐,中秋節慶品牌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傳承中秋文化,不能光會做月餅。從這一點上來說,筆者要為“月餅之鄉”吳川的某知名餅家點贊。它將傳統的中秋文化與當地特色的月餅製作工藝、吳川粵劇南派藝術融合一起,將產品重新包裝,同時也提升了中秋文化的內涵,讓人一見月餅,就想起鄉里鄉親一起品茶吃餅、歡聚看劇的美好場景。吳川粵劇南派藝術是廣東粵劇的一個流派,始於明末清初,分佈於原廣東“下四府”,以武功排場、筋斗把子見長著稱,具有表演粗獷豪放、英姿勇猛,場面氣勢宏大、驚險緊張的鮮明藝術特色,是粵劇藝術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如果能堅持下去,為這些文化元素帶來更多時尚感,那一定能為傳統文化傳承打開一條新路。

湛江中秋民俗文化非常豐富,近年重現市場的“豬籠餅”就勾起了“70後”“80後”的集體回憶。過去把月餅邊角料做成小豬形狀,裝進竹篾編的小籠子裡,中秋當晚用紅線戴掛在孩子們胸前或穿在竹竿上讓孩子拿著,既是應節食品又是別緻玩意。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發,所謂“網紅”,其實或許“近在眼前”,就藏在本土特色文化裡面。(湛江日報 林無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