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中秋涵养本土特色文化

9月27日晚,市博物馆在位于赤坎区兴华路30号的陈明仁将军旧居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通过大手牵小手的亲子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湛江创文。(9月29日《湛江日报》)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不仅传承了梦游广寒、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美丽传说,也衍生出拜月老、舞人龙、做月饼、编猪笼、看浮针等别具湛江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挖掘本土中秋民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强经典节庆品牌,这不仅是焕发中秋文化生命力、过好“我们的节日”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湛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涵养文化自信、提高市民对城市归属感的关键一环。

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博物馆来主办“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组织街坊邻里一起做月饼、制灯笼,犹如坐上“时光机”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一起应节分享的美好时刻,这份邻里和谐“团圆味”特别浓。

之所以特别强调市博物馆,是因为在中秋、端午、春节、元宵、重阳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博物馆、文化馆等一类文化机构责任重大。当前,在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冲击下,中秋节传统内涵日渐式微,赏月品饼、吟诗作赋等文化活动渐行渐远,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本土民俗活动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学习和参与、在时尚潮流中被“淹没”,出现接班人难觅等文化传承“断层”的危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视。

中秋传承的文化内涵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支撑,中秋节庆品牌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传承中秋文化,不能光会做月饼。从这一点上来说,笔者要为“月饼之乡”吴川的某知名饼家点赞。它将传统的中秋文化与当地特色的月饼制作工艺、吴川粤剧南派艺术融合一起,将产品重新包装,同时也提升了中秋文化的内涵,让人一见月饼,就想起乡里乡亲一起品茶吃饼、欢聚看剧的美好场景。吴川粤剧南派艺术是广东粤剧的一个流派,始于明末清初,分布于原广东“下四府”,以武功排场、筋斗把子见长著称,具有表演粗犷豪放、英姿勇猛,场面气势宏大、惊险紧张的鲜明艺术特色,是粤剧艺术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果能坚持下去,为这些文化元素带来更多时尚感,那一定能为传统文化传承打开一条新路。

湛江中秋民俗文化非常丰富,近年重现市场的“猪笼饼”就勾起了“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过去把月饼边角料做成小猪形状,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里,中秋当晚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或穿在竹竿上让孩子拿着,既是应节食品又是别致玩意。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所谓“网红”,其实或许“近在眼前”,就藏在本土特色文化里面。(湛江日报 林无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