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因情商太低被杀的谋士——许子远

我国古代,有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人才像山泉一般,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诸侯国,求贤若渴,出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而另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为成就一番事业,各显神通。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乱世之中,尔虞我诈,战乱频繁,诸侯之间相互吞并,一不小心,就会小命不保,而偏偏有这样一位谋士,很聪明,计谋出群,功劳巨大,却不知道好好珍惜,可以说是作死的典范。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今河南),当时的名士孔融这样评价:"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脑袋挺好使的,擅长给人出谋划策。就是为人耿直,情商有点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国时期因情商太低被杀的谋士——许子远

东汉后期,汉灵帝刘宏,”远贤臣,亲小人“,耽于享乐,荒淫无度,导致宦官专权,国家一步步走向倾颓。许攸就私下联络,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欲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邀曹操共同商量大事,曹操没有同意,许攸等人的计划以失败告终,王芬自杀,许攸等人逃走了。这件事能看出来,许攸虽然出身不是名门望族,地位不比王公大臣,但一样有雄心壮志,从这一点来说,还挺值得佩服的。

公元189年到公元199年,这十年期间,许攸一直跟随袁绍,为其效力。袁绍的实力不断的加强,割据北方多个州郡,拥兵数十万。而此时,曹操的势力也日益扩大,袁绍欲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公元200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战斗双方袁绍和曹操,实力并不均衡,袁绍兵多将广,占据上风。曹操虽然士兵匮乏,但也做了精密的防守部署,战斗初期,双方僵持不下。许攸主动向袁绍献计:“主公,如今曹操倾巢而出,与我军对峙。其根据地许昌,必定空虚,若此时派出一队人马,连夜奔袭许昌,则大局可定,曹操后方失火,军心必乱,瞻前顾后,远近拉扯,战斗就会像一盘散沙,主公就能一举攻破曹操了。”

三国时期因情商太低被杀的谋士——许子远

但是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偷袭曹操后方的计策,袁绍为人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他不认为曹操会不派重兵把守许昌,许攸心里暗叹:”袁绍,蠢货,不可与谋“。而许攸自身也有个缺点,贪婪,平时就喜欢搜刮钱财,还纵容家人犯法。此时许攸随袁绍打仗,家人却在邺城做了违法乱纪的事,留守邺城的审配,就将许攸家人绳之以法了。许攸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愤怒。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投奔到曹营去了。

曹操得知子远来了,高兴的跌门而出,隆重的欢迎了许攸,曹操高兴后,却又一脸忧虑,对许攸说道:"子远啊,我与袁绍对峙多日,也不敢轻易进攻,又损兵折将,你从袁绍那里过来,可有什么好办法吗?”许攸捋了捋胡子答道:"我得知,乌巢乃是袁绍存粮之地,而却又守备空虚,如果主公选一队精兵,乔装成袁军,火速赶往乌巢,到时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库,哈哈哈,袁绍军队,必定军心大乱,无计可施,主公到那时发起进攻,一定会打得袁绍落荒而逃。“

曹操采用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乌巢的粮草尽烧,攻打曹寨的张郃,高览投降,袁绍带着几百个守卫仓皇地逃回河北了。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许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袁绍逃回冀州之后,没过多久,便因病而亡了,其子互相内战,争夺权位。

等到曹操率领人马,攻打冀州时,许攸又献计,水淹冀州,曹操大胜,占据邺城,自此袁绍势力基本灭亡,袁绍的儿子也都四处逃跑了。

三国时期因情商太低被杀的谋士——许子远

之后,许攸仗着自己官渡之战的功劳,行为十分傲慢嚣张,按现在话说,膨胀了,逢人就说”曹阿瞒,也得让我三分。“每次出席,也不分大小场合,当着曹操的面就喊他的小名,说:”阿瞒啊,要不是有我许攸,你进不进得这邺城啊?“曹操虽然当面没有训斥他,但心里早有了芥蒂。

好歹人家也是一方诸侯,任凭你功劳再大,也不能不给面子啊,举个例子,你在公司帮了领导一个忙,然后天天仗着自己对领导有功,就当着公司人的面,直呼领导小名,估计不出半个月,工作就没了。工作没了还好,许攸却因此丢了性命。

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张口就对左右守卫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了此门。“结果被人告发,最终被处杀,死在狱中。

三国时期因情商太低被杀的谋士——许子远

从许攸的故事中,我们除了说,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多锻炼自己的情商,在人机关系中,即使是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也要注意一点,就是对方的软肋和底线,不要轻易触碰,你明知道对方是一个听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人,你非要在他面前卖弄自己,换来得一定是对方的妒忌;你明知道对方爱面子,你非要说他的糗事,那就会惹得别人愤怒;你明知道对方喜欢顺着他讲,你非要抬杠,同样会得到不欢而散的结局。其实这些时候,不妨多听听对方的观点,保持自己低调的状态,也正是情商高的体现啊。

就像老子讲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如果许攸懂得老子的为人之道,有作为却不自恃功高,功劳大,还能弗居,也就是谦虚,功成身退,那么也不至于落得却被杀的下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