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皇家園圃或,是中國古代歷任君王打獵、遊樂、休憩的地方,也是中國建築宏偉和秀麗之集大成的地方。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它不僅繼承了中國傳承幾千年的造園藝術,而且在隨著國力的逐漸強盛,在園囿中還加入了自己的特點,使得封建時代的園囿出現了最後一個大發展旺時期。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清朝在關外的時候,面臨的最致命威脅是軍事方面的,滿洲統治集團最重要的任務、花費最多的精力的就是戰爭,對於遊樂休憩地的建造還無暇顧及。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主要精力放在統一天下上面,所以順治帝雖然打算建造避暑宮殿,但因為戰爭的連年吃緊,也未實行,只對紫禁城等原有的園囿進行了一些修整、重建。

到了康熙朝,特別是康熙帝親政之後,國家逐漸穩定,社會逐漸發展。康熙帝先後建造南苑行宮、香山行宮、暢春園、避暑山和圓明園。

雍正年間,雍正帝一向注重節儉持國,只擴建了一部分圓明園,其他需要大興土木的工程都被叫停。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到了乾隆年間,社會得到近百年的穩定發展,全民經濟水平得到長足的發展,內帑也比較豐裕,乾隆帝又是屬於富N代,喜歡奢侈,極具鋪張,故而對皇家園囿的需求越來越大,不但對原有的皇家園囿進行翻修、擴建,而且大規模建造新園囿,使得清朝的園囿不管是規模上還是藝術性上都達到封建社會的巔峰。


但不管是康熙帝還是雍正帝都不是昏庸的皇帝,即便是乾隆帝,在執政中前期也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

所以清朝宮廷園囿除了用於打獵、遊樂、休憩以外,還兼有其他用途,比如圓明園,比如避暑山莊,康雍乾時期都是作為政治活動的中心,其他大型園囿中,如西苑、靜宜園等處亦均有勤政殿。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其實圓明園裡面有各種政治機構設施,雍正帝、乾隆帝經常在此居住,為了日常辦事的方便,將朝廷各政治機構都在這裡設立分部。

圓明園內的正衙是正大光明殿,殿在園正門——出入賢良門內,其用途相似於紫禁城的太和殿或乾清宮,皇帝園居時,一些在園內舉行的典禮性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東配殿為洞明堂,每年冬至前,皇帝對判死刑的重犯,在此處進行最後審定勾決。其作用相當於宮內的懋勤殿

正大光明殿東為勤政殿,是披省章奏、召對臣工的地方。
出入賢良門前,左右有朝房,並有軍機處、翻書房、茶膳房、清茶房。再前是為大宮門,大宮門前,左右亦有朝房,朝房之後,東面為宗人府、內閣、吏部、禮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鑾儀衛、東四旗各衙門直房,以及銀庫、南書房、檔案房。

西面為戶部、刑部、工部、欽天監、內務府、光祿寺、通政司、大理寺、鴻瀘寺、太常寺、太僕寺、御書處、上駟院、武備院、西四旗各衙門直房,和造辦處、藥房等

可以看出朝廷及宮廷各個衙門在圓明園都設有臨時機構,清朝皇帝園居期間,其主要官員亦經常在此辦公。避暑山莊情況類似。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那乾隆帝是如何使用圓明園的呢?

乾隆帝在皇宮中居住的時間,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冬季,而春夏秋三季的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皇家園囿中。

住在圓明園的時候,每逢祭祀、典禮等活動暫時回宮居住,事情一完成就回圓明園。其餘大部分時間是遊覽、狩獵、行路,一般住在沿途各地的行宮或行幄中。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根據對乾隆十五年到十七年(1750年~1752年)的統計,包括閏五月在內,共1092天,其中在圓明園住了386天,在靜宜園住了23天,在避暑山莊住了33天,這三個地方一共住了442天,佔40.4%;在木蘭行圍34天,住帳房或行宮,另在南巡、西巡、幸嵩山、謁陵、趕赴避暑山莊及木蘭來往途中亦住行宮、旱大營或水大營等一共276天,此兩項共310天,佔28.4%;在宮中居住了341天,佔31.2%

就乾隆帝的六十多年的皇帝生活來說,上述比例可能在路途中的比例稍大一些,因為乾隆十五年、十六年曾經三次出遊,但十五年又少了一次木蘭行圍,十六年雖然去了木蘭,時間比較短,綜合起來乾隆帝的行程這三年相差不多。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如果要了解乾隆帝對圓明園使用的具體情況,可以對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行詳盡且具體的研究。

這一年正是乾隆帝上年南巡北狩歸來,太后六十壽辰已過,需要做適當休息的時候,所以這一年乾隆帝沒有做長途遠遊,可以具體反映乾隆帝的正常居住情況。

這一年正月,例行在宮內舉行了祭祀、賜宴等慶祝活動之後,於十一日乾隆帝接太后到圓明園,太后住在長春仙館。正月十三日乾隆帝在圓明園對準噶爾部的官員圖卜濟爾哈朗等人進行賜宴。


《清實錄》記載,正月二十八日,太后離開圓明園,移駕到暢春園居住。


正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到暢春園向太后問安,因為要準備祭祀社稷壇和舉行經筵,然後回到宮裡,沐浴齋戒三日,祭祀社稷、舉行經筵,完事後,在二月初九日舉行了一次御門聽政,二月初十那一天是烏拉那拉氏皇后的生日,也就是清朝的千秋節,乾隆帝在宮中度過兩天,於二月十二日再次到暢春園向太后問安後,回到圓明園。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二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再次到暢春園向太后問安後,啟程去拜謁東陵。謁陵回來的路途中,在盤山行宮(即靜寄山莊)居住了6天。三月初五才回到圓明園。

此後自三月初五起至七月十九日啟程去避暑山莊前的131天中,去了靜宜園2次(6天)

回宮6次(22天)。回宮6次,其中有3次是因為舉行耕種、、祭地壇等大型祭祀典禮,有2次是為了在太和殿舉行常朝,最後一次是七月初十專程到東直門外靜安莊孝賢皇后富察氏梓宮前奠酒悼念。

因為七月十八日是乾隆帝登基前與孝賢皇后富察氏成婚的日子,而且乾隆帝與富察皇后極其恩愛,所以富察皇后死後,每年的忌辰或七月上旬,乾隆帝都要到靜安莊奠酒悼念。這次奠酒後雖然回宮了,但第二日就準備返回到圓明園,然後剩下的103天均居住在圓明園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七月十九日至九月二十一日的62天是到避暑山莊避暑和到木蘭的時間。圓明園到避暑山莊的行程是6天,住山莊21天後,向北行4天就到了木蘭圍場,八月二十日至九月九日在木蘭行圍,至九月十三日回到山莊,休息4天後,再用6天時間趕路,於九月二十二日返回圓明園。

自九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七日是乾隆帝園居和宮居交叉的時間。這46天中,還宮4次(20天),去東陵一次(11天),去靜宜園1天,住圓明園14天。還宮的原因是祭享太廟、懋勤殿秋讞、殿試武舉及移孝賢皇后梓宮入地宮等重大政事。
從十一月初八日奉太后還宮,直到第二年正月中旬未再去圓明園。

大清版勞逸結合,乾隆擴建圓明園只是為了享樂?是,但也可以勤政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一整年,有六個月是小建所以只有354天在圓明園、避暑山莊、靜宜園居住175天,近50%行路、行圍時住行宮或帳房61天,佔17.2%;在宮內居住118天,剛好佔三分之一。以後除佔用時間較多的幾次南巡、東巡之外,乾隆帝居住圓明園情況大體相仿。

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才大幅度改變自己的行程,去避暑山莊和木蘭的時間從七月提前至五月,這樣就減少了住圓明園的時間,而加長了住避暑山莊的時間,新的行程除了極其特殊的情況,一直被執行到乾隆帝死前的那一年。

由此可知,清朝皇帝大興土木,就是為了自己享受,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認真對待朝堂政務,恰恰相反,就連被稱之為敗家子的乾隆帝也非常勤政。

而且清朝中前期的皇帝處理朝堂政務的水平都不錯,是不是和他們長時間不呆在枯燥無味的皇宮中,選擇呆在壯麗秀美的皇家

園囿中有關係?這是不是另一種勞逸結合的方式?值得我們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