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皇家园圃或,是中国古代历任君王打猎、游乐、休憩的地方,也是中国建筑宏伟和秀丽之集大成的地方。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造园艺术,而且在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在园囿中还加入了自己的特点,使得封建时代的园囿出现了最后一个大发展旺时期。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清朝在关外的时候,面临的最致命威胁是军事方面的,满洲统治集团最重要的任务、花费最多的精力的就是战争,对于游乐休憩地的建造还无暇顾及。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天下上面,所以顺治帝虽然打算建造避暑宫殿,但因为战争的连年吃紧,也未实行,只对紫禁城等原有的园囿进行了一些修整、重建。

到了康熙朝,特别是康熙帝亲政之后,国家逐渐稳定,社会逐渐发展。康熙帝先后建造南苑行宫、香山行宫、畅春园、避暑山和圆明园。

雍正年间,雍正帝一向注重节俭持国,只扩建了一部分圆明园,其他需要大兴土木的工程都被叫停。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到了乾隆年间,社会得到近百年的稳定发展,全民经济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内帑也比较丰裕,乾隆帝又是属于富N代,喜欢奢侈,极具铺张,故而对皇家园囿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但对原有的皇家园囿进行翻修、扩建,而且大规模建造新园囿,使得清朝的园囿不管是规模上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


但不管是康熙帝还是雍正帝都不是昏庸的皇帝,即便是乾隆帝,在执政中前期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所以清朝宫廷园囿除了用于打猎、游乐、休憩以外,还兼有其他用途,比如圆明园,比如避暑山庄,康雍乾时期都是作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其他大型园囿中,如西苑、静宜园等处亦均有勤政殿。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其实圆明园里面有各种政治机构设施,雍正帝、乾隆帝经常在此居住,为了日常办事的方便,将朝廷各政治机构都在这里设立分部。

圆明园内的正衙是正大光明殿,殿在园正门——出入贤良门内,其用途相似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或乾清宫,皇帝园居时,一些在园内举行的典礼性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东配殿为洞明堂,每年冬至前,皇帝对判死刑的重犯,在此处进行最后审定勾决。其作用相当于宫内的懋勤殿

正大光明殿东为勤政殿,是披省章奏、召对臣工的地方。
出入贤良门前,左右有朝房,并有军机处、翻书房、茶膳房、清茶房。再前是为大宫门,大宫门前,左右亦有朝房,朝房之后,东面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各衙门直房,以及银库、南书房、档案房。

西面为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泸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各衙门直房,和造办处、药房等

可以看出朝廷及宫廷各个衙门在圆明园都设有临时机构,清朝皇帝园居期间,其主要官员亦经常在此办公。避暑山庄情况类似。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那乾隆帝是如何使用圆明园的呢?

乾隆帝在皇宫中居住的时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冬季,而春夏秋三季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囿中。

住在圆明园的时候,每逢祭祀、典礼等活动暂时回宫居住,事情一完成就回圆明园。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游览、狩猎、行路,一般住在沿途各地的行宫或行幄中。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根据对乾隆十五年到十七年(1750年~1752年)的统计,包括闰五月在内,共1092天,其中在圆明园住了386天,在静宜园住了23天,在避暑山庄住了33天,这三个地方一共住了442天,占40.4%;在木兰行围34天,住帐房或行宫,另在南巡、西巡、幸嵩山、谒陵、赶赴避暑山庄及木兰来往途中亦住行宫、旱大营或水大营等一共276天,此两项共310天,占28.4%;在宫中居住了341天,占31.2%

就乾隆帝的六十多年的皇帝生活来说,上述比例可能在路途中的比例稍大一些,因为乾隆十五年、十六年曾经三次出游,但十五年又少了一次木兰行围,十六年虽然去了木兰,时间比较短,综合起来乾隆帝的行程这三年相差不多。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如果要了解乾隆帝对圆明园使用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行详尽且具体的研究。

这一年正是乾隆帝上年南巡北狩归来,太后六十寿辰已过,需要做适当休息的时候,所以这一年乾隆帝没有做长途远游,可以具体反映乾隆帝的正常居住情况。

这一年正月,例行在宫内举行了祭祀、赐宴等庆祝活动之后,于十一日乾隆帝接太后到圆明园,太后住在长春仙馆。正月十三日乾隆帝在圆明园对准噶尔部的官员图卜济尔哈朗等人进行赐宴。


《清实录》记载,正月二十八日,太后离开圆明园,移驾到畅春园居住。


正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到畅春园向太后问安,因为要准备祭祀社稷坛和举行经筵,然后回到宫里,沐浴斋戒三日,祭祀社稷、举行经筵,完事后,在二月初九日举行了一次御门听政,二月初十那一天是乌拉那拉氏皇后的生日,也就是清朝的千秋节,乾隆帝在宫中度过两天,于二月十二日再次到畅春园向太后问安后,回到圆明园。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二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再次到畅春园向太后问安后,启程去拜谒东陵。谒陵回来的路途中,在盘山行宫(即静寄山庄)居住了6天。三月初五才回到圆明园。

此后自三月初五起至七月十九日启程去避暑山庄前的131天中,去了静宜园2次(6天)

回宫6次(22天)。回宫6次,其中有3次是因为举行耕种、、祭地坛等大型祭祀典礼,有2次是为了在太和殿举行常朝,最后一次是七月初十专程到东直门外静安庄孝贤皇后富察氏梓宫前奠酒悼念。

因为七月十八日是乾隆帝登基前与孝贤皇后富察氏成婚的日子,而且乾隆帝与富察皇后极其恩爱,所以富察皇后死后,每年的忌辰或七月上旬,乾隆帝都要到静安庄奠酒悼念。这次奠酒后虽然回宫了,但第二日就准备返回到圆明园,然后剩下的103天均居住在圆明园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七月十九日至九月二十一日的62天是到避暑山庄避暑和到木兰的时间。圆明园到避暑山庄的行程是6天,住山庄21天后,向北行4天就到了木兰围场,八月二十日至九月九日在木兰行围,至九月十三日回到山庄,休息4天后,再用6天时间赶路,于九月二十二日返回圆明园。

自九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七日是乾隆帝园居和宫居交叉的时间。这46天中,还宫4次(20天),去东陵一次(11天),去静宜园1天,住圆明园14天。还宫的原因是祭享太庙、懋勤殿秋谳、殿试武举及移孝贤皇后梓宫入地宫等重大政事。
从十一月初八日奉太后还宫,直到第二年正月中旬未再去圆明园。

大清版劳逸结合,乾隆扩建圆明园只是为了享乐?是,但也可以勤政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一整年,有六个月是小建所以只有354天在圆明园、避暑山庄、静宜园居住175天,近50%行路、行围时住行宫或帐房61天,占17.2%;在宫内居住118天,刚好占三分之一。以后除占用时间较多的几次南巡、东巡之外,乾隆帝居住圆明园情况大体相仿。

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才大幅度改变自己的行程,去避暑山庄和木兰的时间从七月提前至五月,这样就减少了住圆明园的时间,而加长了住避暑山庄的时间,新的行程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一直被执行到乾隆帝死前的那一年。

由此可知,清朝皇帝大兴土木,就是为了自己享受,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认真对待朝堂政务,恰恰相反,就连被称之为败家子的乾隆帝也非常勤政。

而且清朝中前期的皇帝处理朝堂政务的水平都不错,是不是和他们长时间不呆在枯燥无味的皇宫中,选择呆在壮丽秀美的皇家

园囿中有关系?这是不是另一种劳逸结合的方式?值得我们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