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的西北角,北回归线从其北部穿过,国土的三分之二属于热带,在3至5月的热季,温度通常高达40度以上,是一个炎热的国家。很难想象缅甸人是怎样在这种气候里驾牛车或步行到很远的地方赶集、朝拜、走亲串友的。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直到看到了缅甸那些大大小小的水罐、了解了那种特殊的缅甸文化,才明白缅甸有一种免费的加水站——凉水坛。正是靠这些水坛,解除了往来行人的口渴和疲劳。

凉水坛通常被放在大路小道边的树荫下,亭子里,或寺庙、学校中,水坛里常年盛满凉水,这是附近居民对行人的一种布施,这些布施者还负责每日换水和维护水坛清洁。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缅甸文豪佐基在其散文《初夏之美》中对凉水坛作了生动的描写:“看啊,在大榕树浓密的绿荫里你会见到她,在山合欢树繁茂的枝叶下你会遇到她,她不是别的,就是用绳子挂在树枝上的凉水罐,她是一位美貌的少女,正悠然地荡着秋千;在上缅甸,凉水罐被放在树杈中间,这时她又成了一个被母亲抱在腰间的孩子……”

缅甸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国家,有80%以上的缅甸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信奉小乘佛教,认为人一生中所行的善举将成为判定来世是否幸福俄根据,所以缅甸人十分重视积功德、行善举,他们相信在自己家附近撘置一个凉水坛,每天坚持换水并保持凉水卫生,既给他人以方便又为自己积累了功德,所以他们总是将此当做最幸福的事来完成。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有些人甚至不辞辛劳地把凉水坛放在远离城镇或水源的地方,每天走上十几公里路去添水,因为他们知道,越是在这种地方,疲劳的行人越是需要帮助。

还有些穷人,就凭着一颗善心,在山路边的山崖上凿一个洞,把盛满水的水罐放到洞里。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此外,小乘佛教认为“微笑”也是一种施舍,解除疲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人会心一笑。写在凉水坛上的那些缅甸式的幽默,就是布施者与接受布施者之间无声的交流。比如,有人把写在水罐腰部的“某某的布施”改成“老光棍儿某某的布施”。布施者每日来换水,也不会将其擦掉,因为在缅甸说人是“老光棍”“老姑娘”并不含贬义,反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也许还在夸你年轻、不显老呢。

在凉水坛上,这样的缅甸式笑话举不枚举,而凉水坛也以她广博的胸襟,容纳着这些调皮、淘气的小幽默。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凉水坛的布施者周到热情,这让凉水坛文化衍生出了缅甸的“亭子文化”。与布施清水一样,一些布施者会在路边搭建凉亭,给行人乘凉、避雨。亭子里一般置有凉水坛,还有为在亭子里过夜的人准备的米、油、盐、鱼虾酱等生活必需品。

行善者仿佛知道行人会遇到的所有困难,早早为这些不曾相识的人准备好了一切。

作为接受布施的行人,在喝水时往往要口念“善哉,善哉”并祝福行善者长寿健康。解渴之余,他们也不忘剩在水勺里的水浇在水罐周围,防止水罐受阳光曝晒开裂。

缅甸人传统性格的体现:凉水坛文化

布施者也好,受施者也好,他们作为凉水坛文化的主体与客体,共同体现了缅甸民族善良、宽容、和谐、热情的精神和性格,体现了缅甸人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思维方式和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