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夏(一)

中国历史朝代—夏(一)

禹在位时期

一、“夏”来历: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后人常以自称,中国的代名词"华夏"由此而来,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文物中有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si)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历史朝代—夏(一)

夏禹王立像

二、鲧禹治水

鲧,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 ,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 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放弃了鲧"堵

"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禹治水时有"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中国历史朝代—夏(一)

三、讨伐三苗

三苗,姜姓 ,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部落名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