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第一批醫藥外企進入中國,自此中國職業目錄裡有了“醫藥代表”這一詞。
醫藥代表是最早的第一批外企精英,彼時中國醫療條件和人民意識落後,全民醫療甚至尚未普及,這些外企醫藥代表不遺餘力的帶給尚在圍城裡的中國臨床專家,最有療效的藥物、最新的國外醫療情況和學術文獻研究。
那是醫藥代表最受到尊敬的年代,也是最能賺到獎金的時候,彼時,是醫院搶著聯繫外企醫藥代表要貨的年代,在現在隨意能找到的網絡照片裡,我們甚至能看到醫院領導舉著橫幅,歡迎醫藥代表來院的圖片。估計新生代95後新銷售壓根不能理解,WHAT?這是PS的照片吧?是不是歡迎反了?
而今四十歲以下的醫藥代表,都是2000年以後出道的。這批代表先是趕上了國產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口醫藥公司產品也不再稀罕,全世界醫療公司都以中國為處女地進行大力開墾,競品數不甚數。
中國專家也不止依賴廠家這一個窗口來學習“西洋技術”,很多機會可以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內行業協會的快速建立也幫助打造了專家們學術文化圈,在網絡上輕鬆能找到各種學術資料。而今拜訪熟悉專家都需要預約排隊,如果不熟悉的,真是需要費力日日跑樓刷存在感,等門診等手術。
再而趕上了,社會媒體瞄準部分不合規醫藥代表層出不窮的“緋聞”,似乎這個職業,就和不正規畫上“約等於”號了,很多女醫藥代表甚至不敢告訴親朋好友自己的工作。
還有日益白熱化的價格戰,二票制、集中採購、帶量採購,國家相關部門為了端平全國基礎醫療的這碗水,讓各家產品的空間幾乎是降無可降。2019年,不幸被帶量到的產品,甚至有一個BU逐漸消失在公司的案例,讓全體醫藥代表不寒而慄。
最後是這個職位本身對業務的控制度,早年一個醫藥代表能覺得買賣中的所有事,從授權給經銷商到最後出貨到醫院,裡裡外外從外部專家到公司內部,都是一個人在領導這個項目。現在隨著流程的正規化,對應一單生意,公司有商務部、市場部、醫學部、培訓部等在共同出力,銷售是其中一個最前線的崗位而已。正向看來是團隊作戰效率高,但銷售這個職位本身的一些含金量和職權,其實卻有所削弱。
然而醫藥代表的硬件和軟件素質提高,也是顯而易見的。
早年的醫藥代表更多是一個生意人,現在按照廠家的要求,所有的都套上“醫藥顧問”、“產品顧問”等頭銜,一個代表新入職,起碼面臨一個月的封閉式培訓,熟知產品療效功能是最低要求,在臨床的用法也要爛熟於心,還要學會最簡潔有力和臨床的溝通。所以醫藥代表的專業性,也在這些年達到了年所未有的高度。早年,醫藥代表可能最多是偏業務背景,現在都是偏專業背景,很多醫學生畢業後就進廠家了,臨床出身的老師也願意轉行過來。
除此之外,買賣的成交方式,早已不再是早年間“酒桌上談生意”。一次成交背後,是無數次的學術推廣和產品試用,自由市場裡,翻翻雜亂。做好客戶關係是一頭,維護好產品在自己區域的市場份額更是銷售存在的價值。一個好銷售代表也是項目管理專家,協調者、領導者,必須在規劃時間內,集合公司內部所有力量,外部經銷商力量,讓客戶真正為學術理念買單,體會產品差異化。真正的把客戶心態發展到“這個產品一定要買,不買就吃虧了”。
2020年,對於中國醫藥代表,是新的十年伊始,凝心聚力,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