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没有电视和电视剧,中国又回到几十年前的那些夜晚,人们可能不会通过这支只有二十八个字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才知道一个名叫马致远的人,戏台上有的是比枯藤老树昏鸦更好看的东西,它们至少有十五部是他写的。在国人喜欢以“四大”作总结的历史文化现象中,马致远是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代四大戏剧家的,《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还不在其内。但是因为有了电视和电视剧,马致远的名字就只能和《天净沙·秋思》更多地联系在一起了,那是人们偶尔也会念叨起几首小诗小词的时候。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马致远

这支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无须多说,因为说的人太多了,实在没有新话可说那就不说也罢。现在我们能说的新话就只有把里面一个一个的词组比成珠子,一般人要想让这些珠子变成珠串,必须得用丝线才行,不然相互之间就没联系,它们就是一盘散珠。比方说,第一句要写成“枯藤老树卧昏鸦”,这个“卧”字就是丝线,用它才能把“昏鸦”和“枯藤”、“老树”串起来;第二句要写成“小桥流水有人家”,这个“有”字就是丝线,用它才能把“人家”和“小桥”、“流水”串起来;第三句要写成“古道西风走瘦马”,这个“走”字就是丝线,用它才能把“瘦马”和“古道”“西风”串起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但是,艺高人胆大的马致远居然抽去每句中间的那一个字,不用丝线就能串起这些珠子,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些珠子的内部藏着一根隐形的丝线。这是一种高级的技术,这种技术似乎只有温庭筠用过一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六个词,一句三个,各自中间也没有丝线,他也把它们串起来了。但他只敢做局部的试验,前面两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还是要用“动”和“悲”两个动词和形容词进行串连,后面两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也还是要用“落”和“明”两个动词和形容词进行串连。唯有马致远才敢一开始就这么干一点也不担心把珠子散落一地,当他成功地弄出三串之后,然将它们推到一个遥远的天边,让一片落日的余晖照着一个孤独的旅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作者并不是专门写诗词的,信手一支《天净沙·秋思》把自己写成秋思之祖,这事可能会让人心生嘀咕。就好比所谓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写不出一篇好的诗文,本属他们领域的代表作却让一个写电视剧的写了,年底作起总结报告来都不好下牙。不过聊可解释的是元代的杂剧更接近于现代的歌剧,歌剧是以唱词为主体,这一套已被马致远练得倍儿溜,所以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在办公室里吭哧多年不能出来的作品,老马从戏台后面轻轻一哼就哼出来了。再加上文学艺术原本相通,真正的作家应如有多种厨艺的良庖,若只会炸油条一种,无论清早的油锅前面生意多么红火,一到吃正餐时连个人影儿都没有了,最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根越炸越瘦的老油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马致远就能双管齐下,左右逢源,他甚至还能和关汉卿以及莎士比亚们一样上台去跑龙套。

可惜的是逢缘而不逢时,由于蒙元的入主中原,作为汉人他纵有满腹的才华也难以施展,只能一生都骑着瘦马走在西风中的古道上,成为夕阳下穷途末路的断肠人,可以寄托心灵的唯有那一线天涯的亮光,这就是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词曲,杂剧是他更能表达思想情绪的创作形式,他在代表作《汉宫秋》里谴责的对象,不仅是侵犯中原的异邦,也有无能抵御外侮的君王。在昭君出塞的路上,枯藤古树昏鸦何尝不是昭君眼前悲凉的景色,小桥流水人家何尝不是昭君不能停留的驿站,古道西风瘦马何尝不是昭君此时真实的写照,让昭君一路弹着琵琶一路唱着这支令人肠断的歌,又何尝不可以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汉宫秋》的大概剧情在当代中国已经家喻户晓,说是我们汉朝有一个皇帝臭狗屎,惹不起北边的匈奴国,只好把自己的老婆送给人家去做老婆。这个名叫王昭君的美人进宫很有一些日子了,只因没有暗地里给宫廷画家毛延寿塞红包,毛画家画她像时在她眼睛下面点了一个小黑点儿,骗元帝说那叫丧夫痣,谁给她当男人谁就短命,吓得元帝再美的美人也不敢沾手了。直到有天夜里元帝顺着琵琶声亲自见到了昭君,发现她眼睛下面并没有那个黑点,一问才知道有人从中搞鬼,气得要杀毛画家,毛画家连夜逃往匈奴国,把这幅画像献给国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于是那人就兴兵进犯中原,接着才有了昭君出塞,走到国境线上一头栽进黑龙江的故事。马致远太能编了,同时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再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二度创作,多少年来就赚去了人们无数的眼泪。其实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毛延寿这个人都是个疑问,王昭君也没有成为汉元帝的妃子,《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关于这事的记载是:“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是说那次我们赠送了呼韩邪五个宫女,昭君是其中一个,她还是自己报名要求去的,等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跟人家一道走时,汉元帝后悔了,想把她留下来,又怕说话不算话得罪了外国朋友,就一咬牙还是把她送给了人家。昭君出塞以后,过了些年呼韩邪死了,呼韩邪的儿子又要娶她,昭君给祖国写信要求回来。这时候执政的是汉元帝的大儿子,就是那个和赵飞燕、赵合德姊妹二人合欢最后精尽而死的汉成帝,回信让她顺应外国的国情,老话说叫入乡随俗,昭君只好又接着做呼韩邪的儿子的老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我们的四大美人,估计马致远当时也和我是一样的心情,不然他为什么要把它写成一个悲剧,谴责汉成帝的父亲是个臭狗屎呢?只不过他把悲剧的根源栽给画家这事做得有失公平,大抵这也是出于历史的局限吧。王安石按理说是读过《后汉书》的,但他对昭君一人侍候两代胡君的事没有意见,倒是批评元帝对昭君不好,方才导致昭君自己报名出国,“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既然这样,他也认为这事更不该怪人家画画的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公元1977年,我在刚刚复刊的《人民戏剧》上惊喜地看到了曹禺写的《王昭君》,然而读完之后又为我们的四大美人难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六号人物,曾经写过《雷雨》和《日出》的曹禺先生传神笔下的王昭君,兴高采烈地嫁到匈奴,为两代呼和单于生下了一大堆孩子,还每天用抹布擦拭老单于王后玉人的雕像。直到我又读完了此剧的创作谈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位领导提示他说,老万你何时也写一下王昭君呀?这位老万万家宝先生想了几天,终于想起世界和平和民族大团结来。当时我也在想,一个有尊严的大国,用这个办法来实现和平与团结好不好呢?行不行呢?持久不持久呢?因此我宁可认为,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写得好的,好在他站在了民间的立场,人的立场,王昭君的立场。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但是马致远接着也编出问题了。他还有一个杂剧叫《青衫泪》,不知道白居易的后人们看到了没有,也不知道看到以后有没有意见,会不会发生名誉权上的纠纷。这一次他不从民间下手,他从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里挖出三个人来,一个是“自言本是京城女”的弹琵琶女子裴兴奴,一个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是琵琶女的丈夫刘一,一个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他将这三人有机地结构成一个三角恋爱的关系,剧情是这样的: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白居易任吏部侍郎时曾与贾岛和孟浩然一道去见长安名妓裴兴奴,兴奴从三个嫖客里看中了白居易,愿意以身相许,白居易因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临别时让兴奴等着他。江西茶商刘一听说兴奴美貌,要赎走她而兴奴不从,贪财的鸨母骗她说白居易已死,刘一方才将其买走。兴奴随刘来到江州,想起死去的白居易,夜在江船上弹奏琵琶寄托哀思,正好白居易与元稹在另一只船上饮酒赋诗,两人意外相逢,有情人终成眷属。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这里的问题是,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孟浩然死于公元740年,孟浩然死了三十多年白居易才出世,如今又过了二十多年,还要让这两人一起去逛窑子,亏这个马致远也想得出来。元稹当官,做这种事是家常便饭,贾岛当过和尚,还俗以后偶尔去一次也行,唯有孟夫子即便还活着,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隐士刚一走进翠楼,迎面扑来一群三陪小姐只怕会把他扑个后滚翻。这一点马致远想得不够周到,大概是刚写完《天净沙·秋思》,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把他写昏了吧。

作者介绍:我是“忘忧草8”,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