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咸豐帝繼位的傳聞,看晚清宮廷的一段兄弟之爭

歷代皇室的奪嫡之爭,都是極為激烈殘酷的,也是最容易產生秘聞、傳言的領域。比如清康熙皇帝立太子時,詔書上所寫的“傳位於四皇子”,就被傳言說是皇四子胤禛將“傳位十四皇子”的正文篡改成的。其實稍有歷史知識的人便知道,清代並無簡寫的“於”字,篡改之說不可能,更何況,當時的詔書,應該是滿漢雙文對照的,不能只改了漢文,而不改滿文的。

應該說,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之爭,給後世的幾代皇朝繼位留下了教訓,所以雍正帝之後的立儲和繼位,雖還存在爭鬥,但已然非常平和,不至於釀成刀兵之禍。

清咸豐帝繼位,也存在著兩段傳說,巧的是,兩段傳說都指向了咸豐朝的恭王奕訢。

從咸豐帝繼位的傳聞,看晚清宮廷的一段兄弟之爭

先要從咸豐帝奕詝與恭王奕訢的兄弟淵源說起。

咸豐帝奕詝的親生母親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很早故去,奕詝一直是由恭王奕訢的母親康慈貴妃撫養照料,所以,奕詝與奕訢自幼生活在一起,雖不是一母所生,卻也親如手足。

奕詝在皇子中排在第四,由於前三位皇子因病早夭,所以道光帝按皇家的立儲制度,立奕詝為太子。

第一個傳聞說,在立太子後,道光帝又非常欣賞天資聰穎的六子奕訢,有些後悔。在道光臨終時,他有意讓奕訢繼位,所以急宣奕訢入宮,而當時太子奕詝恰好進宮請安,而奕訢卻遲遲未到,道光只能嘆息,悔恨而終。

這個傳聞很像是明成祖朱棣在篡位後,命人編造的如朱元璋很欣賞自己,很討厭太子朱標,但有礙宗法,不便修改立太子詔書之說。但此傳言的來處,是不是恭王奕訢別有用心,而授意他人編造的,不得而知,但此傳言被咸豐帝聽到,他會作何感想?

其實正史記載的是,道光帝臨終前,顧命大臣們如載銓、載垣、端華都在場,當眾打開了道光帝親手所寫詔書。

第二個傳聞說,道光帝其實是立六子奕訢為太子的,在秘密書寫詔書時,被一個太監遠遠看到“末筆甚長”,判斷是奕訢的“訢”字,便將消息透露出去,並在坊間流傳。道光帝聽說後,疑心是奕訢從中刺探,並洩露了機密,故“知而惡之”,所以改立四子奕詝。

從咸豐帝繼位的傳聞,看晚清宮廷的一段兄弟之爭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為什麼咸豐繼位過程中的傳聞,都以恭王為主角呢?

其實咸豐帝與恭王這對親密兄弟之間確實是有過嫌隙的。

咸豐即位後,立即讓恭王入了軍機處,委以重用。

有一天,咸豐去向恭王的母親,也是自己的養母康慈後太妃請安,正在睡覺的太妃以為是自己的親兒子奕訢來了,就說:“你怎麼又來了,能給你的,我都給了。他性情不測,莫生嫌疑就好。”咸豐疑惑地叫了一聲“額娘?”皇太妃發現是皇上,假意睡去,不再說話。由此咸豐疑心恭王在背後使什麼手腳,就開始在內心對奕訢有所提防。

從咸豐帝繼位的傳聞,看晚清宮廷的一段兄弟之爭

後來,在老太妃病故後,即令恭王撤出軍機處,去上書房讀書。至此,一對親如手足的兄弟的情誼也就作罷。

其實,恭王奕訢的眼界開闊,常識廣博,對當時的西方列強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在軍機大位期間,為朝廷解決了不少外交問題。在後來的同治、光緒兩朝,也在鎮壓太平軍、推行新政方面做出了貢獻。

最是無情帝王家,在王權的時代,帝王的一個疑心,可以葬送十數年的朝夕相處的手足親情。不過好在奕訢並非暗藏野心之人,在那個風雨飄搖的王朝,也算為君王社稷赴湯蹈火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