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之乱象】


【中国远征军之乱象】

实力差距只是一方面,并且英军的装备不比日军差,如果同心协力,即使缅甸大部分失守,也可以大量消耗敌人,形成战略对峙。但现实很残酷,很多乱象导致了惨败。

首先,是三方各怀心思。英国人的战略目标,是保卫印度这个重要资源地,所谓共同防卫缅甸,基本是忽悠中国军队去牺牲奉献。精明如蒋委员长,肯定也看到这点,能保全滇缅公路当然好,底线是部队必须在自己掌控之下。倒是美国最为积极,因为美国的利益,是援助中国抗战,以拖住在中国大陆的100万日军,减轻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的压力——看看,是不是与苏联援华的目的差不多?这就是真实的国与国关系!——

其次,是英国人的自私。远征军成立三个月,一直驻扎云南边境,直到仰光快失守,英国才允许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英国放弃仰光,都不通知中国一声,这让老蒋十分气愤。远征军根本没有时间布防,前锋200师在同古血战之时,后面的主力才入缅,对于前线战事鞭长莫及。

第三,美英中三方的指挥体系,那叫一个紊乱了得。司令部几个,司令长官一堆, 互不卖账,各自为战。蒋介石一度亲临缅甸,明确第五第六军服从史迪威指挥,第二天就下令成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把老史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第四,我认为杜聿明作为第一次远征的实际主帅,有一定责任。在未入缅的二、三个月里,没有做丛林战的准备;在撤退方向上太听话,使部队陷入野人山绝境——杜聿明很有才干,缺点是不能坚持己见,后来主军东北、淮海,都是这样。反观林彪、粟裕,都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看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领袖能够用有“刺”的人。

第五,日军得到缅甸人民的支持。这一点正史讳莫如深,其实不必,史实就是史实。缅甸人在日本“民族解放”的幌子下支持日军,但没想到的是,英国人不过是长期薅羊毛,日本人可是要吃羊肉的!醒悟后的缅甸人以后转向抗日。(三)

【中国远征军之乱象】

被称作缅甸国父的昂山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