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撰文|夏西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劉伯承【因病缺席】被授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位列第四。

劉伯承一生足智多謀、戰功卓著,不僅有著“軍神”的美譽,毛澤東主席還評價他是“一條龍下凡”。朱德總司令稱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陳毅元帥也曾賦詩盛讚他“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

可是在劉伯承元帥心中,卻唯有“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同志”這一稱號已足矣。

劉伯承生於1892年,時值清末亂世,幼時曾就讀私塾,也接受過新式教育,親朋好友都希望他能舉仕,以求光宗耀祖。

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浪潮席捲中華大地之時,劉伯承卻毅然而決然地選擇了從軍之路。眾人皆不解,他卻剪掉辮子,慨然回答:"

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劉伯承投身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之中。

在軍中,劉伯承舉止端正、操守有持、惡習不沾,又熟讀《孫子》、《吳子》等兵書名著,被人盛讚為軍中“菩薩”。再加上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很快便在軍中嶄露頭角,贏得了“川中名將”的美譽。

但是,十餘年的戎馬倥傯、軍閥混戰,還是沒有改變百姓於水火、國家於積弱的局面。這讓劉伯承感到報國無門、救民無方,陷入了深深的苦悶彷徨之中。

這時候,劉伯承遇到了好友吳玉章,又結識了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人楊闇公。他們真誠地邀請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產黨,共同致力於社會革命。可是劉伯承卻拒絕了,他說:“一見旗幟就拜倒,覺得太不對了。因我對於各派都沒有十分的研究,正擬極力研究,將來始能定其方道。”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劉伯承將各種主義、各種學說進行了認真的對比,還跟隨吳玉章先後到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實地考察共產主義運動。

在北京,他與中共北方局負責人趙世炎長談,受益匪淺;在上海,又親身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卅”運動;在廣州還目睹了省港大罷工的壯舉……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兩年來的不斷求索,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劉伯承深切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

1926年5月,在楊闇公、吳玉章的介紹下,劉伯承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也成為了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縱觀劉伯承的一生,他不攬權不戀位,不圖名不居功,只甘心做一個普通的革命軍人,一個不忘初心的布爾什維克。

1946年10月,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為了配合鉅野方面的軍事行動,調集三路大軍,分別向嘉祥、鉅野、濮陽方向大舉進攻,企圖在魯西南地區徹底圍殲劉鄧大軍。

劉鄧大軍依據避強擊弱,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的原則,立即向濮陽一帶轉移。在轉移途中,劉伯承獲悉國民黨軍一部由菏澤向鄄城孤軍冒進,遂當機立斷,發起了鄄城戰役,在鄄城以南地區一舉殲敵9000餘人。

緊接著,劉伯承又指揮了歷時4天的滑縣戰役,再次殲滅國民黨軍第104旅、保安第12縱隊全部以及第125旅大部一共11800餘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欲打通平漢線佔領河北重鎮邯鄲的美夢。

在總結這兩次戰役的成功經驗時,大家都稱讚劉伯承用兵如神、屢戰屢勝。可是他卻反覆強調說:“我們的勝利都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我們的部隊正是因為堅決執行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才能取得消滅敵人四個半旅的勝利。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1947年6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在河南安陽召開了慶功大會,晉冀魯豫解放區黨、政、軍、群各界派出代表共同送給了劉伯承一面繡有“常勝將軍”四個大字的橫匾。劉伯承見狀,婉言謝絕了這塊橫匾,並且謙虛地說:“大家說我是常勝將軍,我實在是不敢當。不會是常勝,多數勝就不錯了。在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後方人民的幫助下,我們盡了自己的責任,我只是人民的勤務員。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之功’,沒有人民給吃、給穿,軍隊就不能打仗。”

1947年8月28日,劉鄧大軍六縱一部攻克新集,解放了河南經扶縣城,重新組建了縣委和縣政府,任命晉冀魯豫野戰軍民運部長穰明德為縣委書記,劉名榜為縣長,並派了一批得力幹部,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發動群眾,建立政權,打開局面,迅速與當地群眾建立聯繫,建立和鞏固根據地。

在成立縣委和縣政府時,有許多人提出,“經扶”二字是國民黨將領劉峙的字,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象徵,是壓在人民群眾頭上的一座大山。現在,全縣建立了革命政權,經扶縣這個名字就應該從地圖上抹去。

於是,縣委、縣政府立即就改用什麼縣名的問題去徵求大家的意見。有的人說叫“煥先縣”【吳煥先,新縣人,革命烈士】,有的人說叫“澤民縣”【沈澤民,原鄂豫皖省委書記,革命烈士】,也有的人說應該叫“伯承縣”。最後,大家一致建議,決定將“經扶縣”改名為“伯承縣”。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12月初,縣委書記穰明德向劉伯承彙報了縣委準備把經扶縣改為伯承縣的意見。劉伯承聽後立即表示,改縣名的意見好,但是堅決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縣名,並且說:“

還是不要以人名作地名。”接著,劉伯承又提議說:“這個縣的縣城叫新集鎮,現在解放了,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開始了新的生活,也意味著人民獲得了新生。還是叫新縣吧!

新縣這一意味著新政府、新生活的名字也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他親自籤批了更名報告。於是,新縣縣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12月30日,河南省經扶縣在陳店鄉王灣召開了全縣首次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更改縣名的決議,將經扶縣更名為新縣。

劉伯承早年曾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校,是“科班出身”的元帥,他深知部隊軍事人才的培養和正規化建設的重要性。

1950年6月,劉伯承在得知中央軍委決定建設陸軍大學的消息後,基於“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的認識,主動給中央和毛主席寫信,言辭懇切地要求辭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和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自告奮勇去辦軍校。毛澤東主席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從此,劉伯承離開軍旅,投身軍校,又開始擔負起了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重任。

這時候,劉伯承已近花甲之年,然而,他仍然以“晝夜不息”的精神,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親自培訓師資、撰寫審定和翻譯教材、制軍語、寫條令。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軍事學院陸續創立了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情報等系,各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日臻完善,使一大批剛從戰場上成長起來的“泥腿子”將軍得到了正規軍事課程的淬鍊,為新生的共和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實戰經驗又富理論素養的德才兼備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為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在編寫《大百科全書》時,在“劉伯承”條目下這樣寫道:“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事家……”當有關部門拿著這份初稿去徵詢劉伯承的意見時,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地把“革命軍事家”改成“革命軍人”。劉伯承說:“不要說自己是軍事家,我們都是在毛主席軍事思想指導之下,才打了勝仗的,是靠了許多革命軍人英勇奮鬥才取得勝利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革命軍人。

1986年10月,劉伯承元帥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遺囑,劉帥的子女將他的靈骨安放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將軍嶺的第一個129步臺階處。原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元帥作七律詩《悼劉伯承元帥》:

日暮噩耗遍京城,淚雨濛濛天地傾;

垂首山川思棟樑,舉目九天覓帥星。

淵淵韜略成國粹,昭昭青史記殊榮;

塗就七言染素絹,十萬軍帳哭劉公"。

從此,八路軍一二九師的老師長生前心繫太行山,逝後魂歸將軍嶺,世世代代同老區人民在一起。


一代軍神劉伯承,一生不攬權不戀位;毛主席說他是“一條龍下凡”

特別聲明 | 文章中含有個人觀點;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