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1

2002年,香港TVB製作了一部很知名的劇集,叫做西關大少,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廣州一家知名船行的家族故事,主演是張智霖、劉松仁、趙雅芝和佘詩曼。


西關,就是今天位於廣州最西部,接壤佛山,行政面積只有62平方公里的荔灣區。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從這部劇就可以看出,荔灣是廣州近現代發展的源頭和起點,然後向東延伸到越秀和海珠西。


所以,廣州的老城區是荔灣、越秀和海珠西。


老城區的特點是什麼?是街道狹窄,房子破舊,規劃落後,低端配套足夠便利,雖然人氣仍然很足,但老城區只屬於過去,不屬於未來。


1983年,廣州承辦了第六屆全運會,全運會的籌建需要土地,廣州把目光投向了越秀東,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東郊天河區。


1984年,天河體育中心奠基開工,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一片被老廣州稱東郊的農田未來會發生什麼鉅變。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全運會之後,藉著改革的東風,廣州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天河這片荒蕪之地開始大興土木,日新月異。


1987年,天河體育中心建成;


1991年,廣東國際大廈建成,63層的高度刷新了當時的廣州新高;


1992年,世貿中心建成;


1993年,珠江新城規劃確定,定位為廣州新城市中心區;


1997年,高度391米的中信廣場在天河拔地而起;


2006年,珠江新城的第一棟高樓——發展中心大廈建成;


2008年,小蠻腰廣州塔建成;


2014年,中軸線最後一個地標建築——東塔封頂。


從一片荒蕪的農田變成現代化都市,天河只用了30年時間。


這30年正是中國和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憑著天時和地利,天河成了時代的贏家,珠江新城成了廣州的贏家。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天河北、珠江新城和國際金融城組成的天河CBD,則成了廣州最強勁的經濟發動機。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2

2019年,天河以5047億的CDP遙遙領先其他十區,黃埔以3502億位列第二,第三是傳統中心城區越秀。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房價方面,天河自然也是各區排名第一,均價47000。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47000的均價看起來不算高,其實是被大量老舊房源平均了,實際上珠江新城花城大道兩側的次新房均價都在8-11萬,隨便一套總價都過千萬。


廣州買房,天河好不好?當然好,位置、經濟、城貌無一不出類拔萃。


只是有幾個小問題。


一是天河房價已經很高了,珠江新城的二手房動輒千萬起,想象空間還有多大;


二是天河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樓盤大多建於1995年到2005年,外觀已顯老舊,戶型已經過時,還有大面積高總價的約束;


三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天河再好,已是所見即所得,利好已經兌現,上一個30年崛起了天河,下一個30年哪裡又會崛起?


所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緯度,我們不妨把眼光放的更遠一點。


從空間上,廣州的經濟重心在天河和海珠東,但天河開發已接近飽和,廣州亟需新的增量空間。


3

如果以天河為中心,從東西南北自然延展的四個緯度來看,向西是老城區,路已經阻斷,向北是白雲,向東是黃埔,向南是番禺。


白雲、黃埔和番禺都有承接新增量的可能性,但三個區又各有各的問題。

天河之後,廣州下一個暴擊在哪裡?


白雲和天河之間被白雲山阻隔,只能通過挖隧道和鋪設地下鐵解決交通問題,難度非常高;


番禺和海珠被珠江分開,不過相對修地鐵,架橋要容易很多,但番禺緊鄰的畢竟是海珠而不是天河;


黃埔緊鄰天河,和天河沒有山也沒有河阻隔,自然連接,要順暢的多。


但是也有問題,天河東開發並不完善,黃埔本身又是多山地型,從天河東到黃埔西,存在著大量的開發斷裂帶,想把這麼多斷裂帶建造成比珠江新城還高端的CBD,並引進大量產業和人口,談何容易?


不過即使如此,承接新的發展增量,黃埔的先天條件也優於番禺,番禺又優於白雲。


綜合權衡之後,廣州政府把最大的籌碼押在了黃埔,在黃埔先後規劃建設了科學城、知識城和智慧城,還佈局了大量的中心區舊改。


廣州有11區,只建設黃埔一個區肯定是不行的,為了區域平衡和雨露均霑,廣州在其他區也有佈局和規劃。


番禺建設了萬博CBD和番禺廣場,白雲規劃了白雲新城,遠郊的增城也給了關照,建設了新塘TOD,連老掉牙的荔灣也有廣鋼新城舊改和白鵝潭經濟圈。


這些各式各樣的CBD,如果只看概念和規劃,個個都牛逼哄哄,只看3D效果圖,張張閃瞎投資客的鈦合金狗眼,激動到恨不能砸鍋賣鐵每個新區各來一套。


但實際上,過去高速發展的30年,廣州只成就了一個珠江新城,未來的30年,能成就的新區也最多隻有一到兩個,大部分註定只是陪跑選手,我們一定要明白,廣州真正要打的牌是哪張。


廣州要打的牌只有兩張,一張是黃埔,一張是南沙。


其中,南沙是國家戰略,黃埔是城市戰略;一個成就大灣區的C位,一個承接廣州未來的發展增量,對廣州來說缺了哪個都不行,兩個都非要不可。


於是我們看到白雲的白雲新城一直停留在效果圖上,增城的新塘TOD進展緩慢,荔灣的白鵝潭停滯不前,廣鋼新城直接交給了開發商。


再看南沙新區,卻是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設大工地,鋼筋水泥的森林,基建24小時日夜轟鳴;黃埔也在以點帶面,各個新區穩紮穩打,步步推進。


有人說這些新區我同步建設不行嗎?錢從哪兒來啊兄弟,記住地方政府不是印鈔機,永遠處在缺錢狀態,加上資金和資源只有集中才能效率最大化,所以能成功的新區永遠比你能看到的要少的多的多。


4

2017年,廣州出臺了限購政策,除了從化和增城,其他9個區均列入限購範圍。


2019年底,廣州悄咪咪放鬆了限購,南沙、黃埔、花都、白雲都相繼鬆了綁,但鬆綁尺度很明顯經過精心謀劃,給資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除了一直限購的四城區,近郊的白雲、黃埔、番禺三個區,番禺一直保持限購,白雲只有四個鎮放鬆限購,黃埔則是全面放開,資金往哪裡引導還不夠明確嗎?


而遠郊的從化、增城、花都和南沙,全部放開限購,這四個區,哪個更有價值是個人都知道吧。


所以,無論是廣州的現有經濟格局,還是政府要打的發展牌,加上政府對資金的有意引導,廣州看似很大,概念很多,片區很多,投資路徑其實很清晰。


主城區,就是天河+海珠東+越秀的部分學位房;


近郊區:就是黃埔;


遠郊區:就是南沙。


有人說,你研究深圳確實很厲害,不過廣州不是你主場,這麼大的廣州,這麼多樓盤,短時間你怎麼可能研究透?


也有人說,深圳地少人多,供需失衡,怎麼漲都符合邏輯;廣州這麼大,土地這麼多,隨便蓋蓋都是房子,房價能漲到哪裡去?


要我說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城市的發展邏輯和樓市的漲跌規律,道都是相通的,理都是同源的。


我從來不需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所有樓盤,在我看來,一個城市90%以上的片區和樓盤都是可以忽略的,那些只是跟漲的路人甲乙丙丁。


只有5-10%的片區和樓盤才值得被關注,才是領漲的風口,挑對產品,下好注,等風來就是了。


至於土地供應的問題,分化的年代,土地供應從來不是問題,供應量再大的城市,也有漲幅驚人的優等生,供需再緊張的城市,比如深圳,東部一樣不漲,所以選對產品比看供應量重要的多。


下一個30年,誰會是廣州的第二個天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