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01 豐臣秀吉“蛇吞象”

在日本京都有一家“豐國神社”,專為紀念戰國“大佬”豐臣秀吉所建,內有一座大墳名曰“耳鼻冢”。

那裡埋的可不是日本人,而是高麗人和明朝將士的耳鼻,計有高麗軍人鼻18萬多,明軍人鼻29014枚。換句話說,將近三萬中華健兒的魂魄,長眠於此,而這個數字,只是明軍在那場戰爭中損失的一部分。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豐國神社入口

直到現代,在日的韓國人每年還要赴現場舉行“慰靈祭”,紀念在那場戰爭中獻身的民族英烈。

那場戰爭,便是1592—1598年的萬曆朝鮮之役,朝方稱為“壬辰倭亂”,日本則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在中華史書上,它又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對陣形勢,是明朝與朝鮮聯軍PK豐臣秀吉的日本聯軍。

我們中國人常說,“小人得志便猖狂”,這其實無關道德品質,而是人性使然,當小人物從草根突然躍上巔峰,在自卑與自負的急速切換之下,他要證明自己、貪功好勝的野心,往往更甚於常人。

這大概就是豐臣秀吉“人心不足蛇吞象”,腦洞大開妄圖一統東亞的思想根源。

出身貧苦農民家庭,自小便失去父親隨母改嫁,因瘦小猥瑣而被人稱為“猴子”的豐臣秀吉,在日本戰國時代的風雲際會之中,竟一度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晉位為“關白”(類似於中國的丞相),成了“挾天皇以令諸侯”的日本曹操。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豐臣秀吉

接下來要做什麼?

豐臣秀吉南征北戰,離不開麾下御用商人的財力支持,這些日本豪商積極要求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朝鮮和地大物博的明朝。而此時的豐臣秀吉,大約已經頭腦發熱找不著北了,1585年剛剛就任關白,便對家臣言道:

高麗方面……如不服屬,則於明年加以征討。

就連唐國(中華明朝),也使之成為我之一。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人心不足蛇吞象

輾轉到1592年,也就是大明萬曆二十年,當日本聯軍對朝鮮悍然開戰,攻下了王京漢城之後,豐臣秀吉也終於公佈了他重整“大東亞秩序”的“二十五條方針”,包括吞併朝鮮、中國和東南亞,將天皇移駐北京,朝鮮和日本分別由幾位養子分管,自己駐紮在貿易口岸寧波,掌控整個“大東亞帝國”的一攬子規劃。

此時,朝鮮和明朝在做什麼呢?

02 東亞三國志

學生在底下忙什麼,老師在講臺上其實一清二楚。

早在豐臣秀吉出兵前一年多,明朝方面就通過琉球和日本本土的耳目,蒐集到了確切情報,還很貼心的給小弟朝鮮做了通報。

彼時的朝鮮,正處於李氏王朝時期,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世風重文輕武,朝堂黨爭不斷腐敗不堪,地方武備廢弛,全國8個道(大致相當於中國的省)300多郡縣,大多數不設防,時任國王宣祖李昖,也非英傑雄主,只好做埋頭鴕鳥。

1592年3月,日本水陸大軍16萬渡海而來,一路勢如破竹,先攻佔釜山,5月就拿下了王京漢城,6月攻陷平壤。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朝鮮全國八道,倒有七道半落入倭人之手,只剩下平安道北部,靠近中國遼東的義州一帶尚存。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日本侵略朝鮮形勢

朝鮮王室此時已是驚弓之鳥,政府也早就癱瘓,兩位王子被劫,連歷代皇陵都被日本人扒了,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國王李昖不圖恢復,竟然厚著臉皮提出,要丟下江山內附明朝,請求去遼東當寓公。

明朝這邊,是看熱鬧還是搭把手,也爭論不決,關鍵時刻,深居簡出的萬曆皇帝卻突然表態,嚴令李昖不得內渡,要堅守待援,同時命內閣儘快出兵相救。

萬曆給李昖的聖旨中,語重心長,耐人尋味:

倭賊陷沒朝鮮……朕心憫惻,援兵既遣。

宣諭彼國大臣……固守城池,扼控險隘。

力圖恢復,豈得坐視喪亡?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萬曆帝(左)、豐臣秀吉(右)與李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一幕在四百年後,又重演過一回,戰線也還是從鴨綠江邊打起,只是東洋倭寇換成了西洋大兵,此是後話不表。

首批援軍,是就近徵調的三千遼東精騎,由遼東總兵祖承訓率領馳援平壤。因為事出倉促,且敵情與地形不明,這支隊伍很快就遭到了日軍優勢兵力的圍剿,損失慘重,副將史儒陣亡。

萬曆帝急調在寧夏平叛前線的李如松為軍務提督,赴任朝鮮戰場。李如松乃遼東名將李成梁長子,兼具地利與人和之便,籌集了四萬大軍和大量物資,浩浩蕩蕩殺來,很快便扭轉了局面。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大明名將李如松

1593年正月,李如松在平壤與日軍決戰,一場大勝,將倭人驅趕過了大同江。日本所謂的戰國名將集團:鳳山的大友義統,白川的黑田長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皆望風而逃。

明軍如風捲殘雲,半月之內收復失地五百里,包括黃海道、平安道、京畿道、江源道、咸鏡道,朝鮮三千里江山,八道已光復五道。朝鮮三都之中,平壤、開城業已奪回,僅剩漢城還在敵手。

然而關鍵時刻,李如松的“天朝病”卻發作了,輕敵冒進,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進程……

03 說不盡的碧蹄館

1593年2月26日,就在漢城以北十幾公里,一個名曰“碧蹄館”的地區,爆發了萬曆朝鮮之役中,最慘烈的一場中日大會戰。

歷史上對於這次戰役的評價大相徑庭,日本人認為,他們巧施口袋陣,圍殲了明軍精銳,扭轉了戰局;明粉則指出,明軍是以一當十,極大殺傷了日軍,取得了一場以少敵多的大勝。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今天覆盤來看,明軍因冒進而中了埋伏,這是不爭的事實。當時,明軍査大受部三千人馬,輕鬆吃掉了漢城外圍的日軍十時連久兵團,李如松得報後心情大嗨,又帶了兩千人出來,想要合兵一處,趁勢奪取漢城。

孰不知,日軍的“戰國名將”們,早在此囤積了四萬多大軍,拉開大網,要將明軍圍殲!李如松的兩千人,第一時間入場的只有一千,另有一千人還在路上,加上査大受的三千疲兵,總共四千多人,說明軍以一當十,當真不假。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碧蹄館之戰形勢圖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李如松臨危不亂,非但不退,還指揮部隊發動了反衝擊。雙方拋卻生死,放手一搏……

李如松的親將李有升,為掩護主帥,不幸被倭寇亂刀砍死;

遊擊將軍李有異中了倭寇撓鉤,被鉤下馬來,慘遭亂矛穿身而死;

李如松五弟李如梅,會當彎弓如滿月,射殺倭將小野成幸、安東常久;另有倭將十時連久中箭之後,傷重不治而亡;

李有異殉國之前,斬殺了小川成重;

祖承訓斬殺倭將久野重勝、池邊永晟,一雪初戰不力之前恥;

查大受槍挑倭將安東幸貞……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日方主帥:小早川隆景

最後時刻,李如松的副將楊元率另外的一千援軍到場,這成為壓垮日軍的最後一根稻草,主帥小早川隆景不知虛實,不敢再戰,遂撤回漢城,明軍也收拾殘軍退兵。

綜合各類資料的戰況統計,明軍損失約1—2千人。李如松自己上報的陣亡僅264,但根據慘烈的戰況,絕不止這個數字;日軍陣亡大約6千人。從戰損比來說,明朝確實獲得一場“大勝”,但從戰略上說,閃擊速勝,一勞永逸解決朝鮮問題的機會,也就此流失了。

出兵朝鮮之前,萬曆皇帝千叮萬囑,對倭寇要“相機剿除,以絕後患”,但在碧蹄館之戰後,日軍收縮團踞朝鮮半島南部,而明廷也不得不與豐臣秀吉坐下來談判了。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庫爾斯克會戰:納粹德國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

就像二戰中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傷亡36萬人,損失1500輛坦克和1000餘架飛機,蘇聯紅軍傷亡87萬多人,損失6700多輛坦克和2200餘架飛機,德國人以少換多,但蘇聯卻從此獲得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損失更大的一方,反而是戰略贏家。

那麼,中日談判,結果又如何呢?

04 打打談談又一輪

強盜就是強盜,豐臣秀吉一開口就不同凡響,朝鮮全國一共八道,乾脆你我各佔四道,分了得了,另外你還得封我為王,開放口岸准許我們的人來做貿易……

萬曆帝的回覆是,小樣兒你想得美,朝鮮是我小弟,我幫他出頭,可不是圖他家產,你們的人趕緊滾蛋沒商量,封王和貿易的事倒是有的談,不過說好了,我只開寧波港,你們還是打著朝貢的名義來哈……

豐臣秀吉表面上接受了明朝的條件。1595年9月,明朝使團在大阪舉行冊封儀式,以豐臣秀吉為日本王,冊封詔書今存大阪市立博物館,御賜金印、冠服今存京都妙法院。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冊封詔書

自然,這只是倭寇的緩兵之計,日軍遲遲不肯撤出朝鮮,到1597年初,14萬水陸大軍再次襲來,萬曆朝鮮之役的第二階段拉開序幕。

第二階段頗似第一階段的翻版,明軍經略楊鎬、提督麻貴從漢城出兵,一路掃蕩倭人,打到朝鮮半島南端與日本隔海相望的蔚山。倭寇困守孤城,飢渴交加,主帥加藤清正本想要“殺身成仁”了,

卻不料國運使然,天降大雨給日軍送來了淡水,也遲滯了明軍攻勢,隨後日本毛利秀元的援軍殺到,楊鎬倉促退兵,因此而被萬曆皇帝革職回鄉。

戰爭再次進入相持階段。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蔚山與日本本土隔海相望

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1598年9月,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突然病逝,也有野史傳言,是信了中國“養生

磚家”的話,跟二十年後的明光宗朱常洛一樣,服食丹藥而死。

狂人離世,日本初代目的“大東亞帝國”夢也就醒了,各派勢力從朝鮮撤兵,不久之後,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內戰。著名的“忍”者德川家康上臺,後成立德川幕府,閉關鎖國,直到三百年後的甲午戰爭,日本才重新開始在東亞興風作浪。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德川家康

明朝方面,保住了朝鮮“自古以來”的領土完整和藩屬地位,從戰略上說,此乃完勝。但大明的國力、軍力和財力卻因此損失慘重,尤其是毗鄰戰區的東北地區,“東征調發,行伍空虛”,“遼陽精銳,盡死於此”。

據朝廷戶部的統計,明朝遼東地區,原有兵額九萬五千人,直到戰後兩年(1600年),也只恢復到四萬人,只有戰前的四成多。遼河流域的二十多個衛所,每衛只剩下一千多兵士。

尤其是,兵士的數量好補充,戰力卻不是短期可以恢復的。

例如碧蹄館之戰,李如松的絕對損失數並不大,卻為何從此“不敢有所為”?因為死的都是他們李家將門,兩代人恩威並施帶出來的精銳親軍,如同“戚家軍”、“岳家軍”一般,有半私兵的性質,其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跟新兵蛋子絕不可同日而語。

而作為援朝後方基地,遼東地區的民政也就此糜爛,因為沉重的軍需負擔,當地的“騾子車子,都已蕩盡,

民生嗷嗷,至有賣子而食者”……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努爾哈赤崛起

援朝之戰後僅僅十幾年,努爾哈赤便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改元天命,明王朝的國祚,從此進入倒計時。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不計代價的抗日援朝,值得嗎?

這該不會是萬曆皇帝的一場面子工程吧?

05 歷史的宿命之戰

疑問其實本不該有。無論哪朝哪代,歷史上凡朝鮮有變,存亡一線之際,中華從來都是全力以赴,出兵解危救困。

像公元663年,朝鮮半島上的百濟殘餘勢力聯合倭國,欺負唐朝的小弟新羅。唐將劉仁軌在白江口附近海域迎戰倭國與百濟聯軍,唐軍1.3萬、唐艦170艘PK聯軍4.2萬、敵艦千餘艘,結果是“(唐軍)四戰皆克,焚四百船”,“(倭船)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把對手一口吞掉連骨頭都沒吐。

此後,輸光了褲衩的倭人打心眼裡服了氣,走馬燈似的往中土送遣唐使,全面向中華學習,開啟了著名的“唐風文化時代”。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白江口一戰唐軍大獲全勝

唯一一次見死不救,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遠征平壤,在1637年迫降朝鮮,使之與明朝斷絕關係,成為後金屬國。但當時,明朝早已內憂外困,崇禎皇帝確實有心無力,坐看大明被斷其右臂,7年後,自己也吊死煤山。

該不該出兵援朝?這是歷史給出的一個反例。朝鮮半島對於中華帝國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甲午戰爭期間,滿清抗日援朝失敗,中華從此失去朝鮮藩屬之地,此後結局如何,更是眾人皆知。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馬關條約》簽署現場模擬圖

說回到萬曆時期,以豐臣秀吉的行事做派,萬曆皇帝如果不硬扛,待他整合了朝鮮和日本之力,再來進犯中華“蛇吞象”,明朝無疑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中華的全面抗戰,也許就要提前四百年到來了。

事實上,評判四鄰藩屬與中華本土的戰略關係,清朝是一個更近、更典型的標本。

當四方有難時,盛唐、晚明、滿清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在外交和軍事上,全力援救朝鮮方向;當越南方向被侵害,清朝也在外交上和軍事上支援過,但力度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也只是在國境線附近打了幾下下;而琉球方向被日本侵佔,使臣來京城哭求之時,清朝也只是在外交上加以聲援罷了。

萬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還是中華帝國宿命之戰

滿清抗法援越的鎮南關大捷

這與國力國勢無絕對關係,只是對於國家的戰略作用,有輕有重罷了。

巧合的是,以上這些事實,在後來的歷史中,不同程度的,也都重演了,此是後話不表。

如此的結論便是,萬曆皇帝並非搞得面子工程,也只是不得已,硬扛了一場宿命之戰罷了。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更多深度長文,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