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欺軟怕硬、窩裡橫?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方法你知道嗎?

寶寶欺軟怕硬、窩裡橫?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方法你知道嗎?

寶寶被欺負

家長就要幫孩子打回去?


2018年9月21日,浙江溫州瑞安發生一起命案…

因女兒與同班同學發生爭執並被同學打傷了眼睛,女孩兒的父親得知此事後,竟拿著刀去學校把這名欺負自己女兒的10歲小學生給殺害了!


寶寶欺軟怕硬、窩裡橫?比教他“打回去”更有效的方法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瑞安警察在線)


一點小傷引發的血案卻直接毀了兩個家庭,一個失去了孩子,一個失去了父親。當然,這畢竟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相信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之間的爭執時還是比較理性和剋制的。

但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父母難免會很糾結:孩子強勢了,怕他闖禍;孩子軟弱了,怕受欺負,形成怯弱性格;

介入吧,既怕妨礙孩子正常的社會交往,又怕影響大人之間的友誼;

不管吧,在旁邊著急上火,各種不淡定。該如何有效引導和介入?我想從我身邊的例子談起……

孩子欺軟怕硬

最該反思的是父母


一群2~4歲的小朋友在一起玩。A年齡不是最大,但最強勢,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不管是不是他的,必定會搶走,還大聲喊“給我,我的”。

B年齡最小,性格也比較靦腆,總受欺壓。女兒和其他幾個小朋友屬於中間類型,視情況而定:偶爾強硬,偶爾示弱。

這樣組合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經常出現大的虐小的,強勢的虐弱勢的,雖然偶有緊張,但氣氛總體還能保持和諧,因為小的、弱的先天具有自知之明,不敢吱聲,乖乖就範,拱手相讓。

不料,這樣的平衡某天被一媽媽打破了:

A搶了女兒的玩具,女兒去搶B的玩具。這時A的媽媽突然對B說道“不要給她,我們給你做主”。女兒被突如其來的話語鎮住了,愣在那裡。

B因為有了阿姨撐腰,緊緊抱著玩具。其他幾個媽媽也附和不能讓B總受欺負云云,之後幾位媽媽仍繼續閒聊。幾個孩子都識趣地散開了。

看到孩子們各就各位,我也沒有再關注女兒。過了一會,“啪”得一聲把大家嚇了一跳,原來是女兒撿起B扔下的玩具狠狠摔在了地上。

這一摔徹底驚醒了我,這才有了今天的思考。

孩子欺軟怕硬

家長該如何糾正?


面對比自己還小的A,女兒認慫,同時轉身去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B,女兒這種“欺軟怕硬”的行為在同齡小朋友中非常普遍,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欺軟怕硬。

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會有意避開,怕硬是一種本能反應;

欺軟,有時只是因為喜歡對方的東西,有時是在受到強者壓制時的一種情緒發洩,恰恰自己又具備戰勝對方的能力,也是毫不猶豫而為之的本能行為。

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行為。

我們不要談虎色變,但也要認識到欺軟怕硬是一種不良行為,需要糾正。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動中,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其明白欺負小朋友,對方同樣會難過。

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應對強者的技巧,比如求助父母、求助老師,幫助孩子勇敢和機智地面對各種霸凌。

當然,文中A小朋友習慣性去欺負他人,這種反覆出現的行為屬於比較典型的欺軟怕硬行為,更需要其父母去思考其行為的形成原因並加以引導和糾正。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

父母要干預嗎?


這個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人是群體性、社會性動物,孩子也不例外。

正是在群體生活中,孩子們相互玩耍、遊戲,通過這樣的社會活動逐漸瞭解和懂得了人際交往的規則,達到實現社會化的目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George Spivack和Myrna Shure經過25年的研究發現:

滿3~4歲的孩子在發生矛盾時就完全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可以通過解決問題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此,孩子之間無意識的磕磕碰碰、打打鬧鬧,父母就不要橫加阻攔這樣不僅會加深矛盾,而且不利於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如果孩子之間的爭執比較激烈,明顯一方欺壓另一方,或者習慣性欺負人,且孩子無法自我保護,父母應該出手干預,要對孩子之間的摩擦進行調解。

寶寶欺軟怕硬的“元兇”

就是家長的這些行為引發的


有位寶媽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她家兒子身材瘦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有次在遊樂場玩積木,一個大點的男孩在旁邊多次搗亂,還把她兒子剛搭好的積木踢得七零八落。

他兒子毫不示弱,過去一把把那個熊孩子推倒了。熊孩子的媽媽不幹了,非要她兒子道歉。她據理力爭,不惜讓管理人員調出監控錄像,回放整個過程。最終結果,那個熊孩子認錯走人。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明白: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決定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一個弱小的孩子能不怕事、不惹事,相信他肯定有一個同樣有擔當的父母。

我女兒面對A時的軟弱可欺,完全受我影響。

他們最初交往時,我就告訴女兒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女兒有時向我求助,我也本著多回避、少參與的原則,儘量讓她自己想辦法解決,認為即使受點委屈,對她而言也能接受教訓,為以後社會交往積累經驗。

可我忽略了孩子還小,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高,需要父母提供保護獲得安全感。她還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這種能力無法自發形成,需要父母去引導和啟發。

正是我的不作為,造成了女兒在處理此類問題上的退縮和怯懦。

寶寶之間發生矛盾

家長該怎麼有效干預?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父母視情況選擇是否介入。但干預不能簡單粗暴,要講究方式方法,通過轉移注意力慢慢引導,做到有理有節切忌當眾訓斥。

前面提到A媽的干預行為,就有失考慮。首先干預的時機不對,應該在A搶玩具時就立即制止。

其次,她的粗暴干預使女兒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我也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及時給予安慰,這直接導致她以摔玩具的方式,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其實,A媽完全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換個玩具等,讓女兒主動放棄。

孩子之間的衝突每日都在上演。智慧的父母養出智慧的孩子。父母要以豁達的心態看待孩子之間的衝突。

路,要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走。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站在他們身邊,幫助他們學會勇敢和寬容。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養娃感悟、育兒經驗、親子教育、夫妻關係、產後恢復、新舊育兒觀念等相關知識,歡迎評論留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