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重要社論,號召全解放區軍民向王克勤學習。那麼,王克勤是誰?“王克勤運動”又是怎麼回事呢?
王克勤(1920年—1947年),安徽阜陽縣人。19歲時,他被國民黨軍抓了壯丁。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他被我軍解放,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作戰勇敢,王克勤先後榮獲“一級殺敵英雄”“模範共產黨員”“戰鬥英雄”“三大互助模範”“模範共產黨員”等稱號。
訓練有素
王克勤獲得新生後,被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縱五十二團一連一排。在黨和人民軍隊的培養下,他迅速成長為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英勇善戰的優秀戰士。
由於表現突出,王克勤很快被提拔為班長。為了迅速提高戰鬥力,他決定在班內成立思想、生活、戰鬥互助小組。他對班裡的同志說:“要想盡快取得革命勝利,我們大家要搞好團結。”
為了做好戰士的思想工作,王克勤組織戰士介紹個人家史、個人經歷和我軍戰鬥傳統,提高戰士特別是新戰士的階級覺悟;他還主動找有思想疙瘩的戰士談心,找出問題的癥結,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想家了就替他寫家信,病了就熬藥……
根據訓練、行軍和作戰之需,王克勤把全班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互助組,組長由大夥推選,自由結合編組。班裡形成了以老帶新、以長補短、互幫互學、互相關照的良好風氣。戰士們在思想與生活上互相幫助,在練兵學技術、戰術方面也是相互監督,高標準、嚴要求。
王克勤還提出了“勇敢與技術結合、戰鬥與訓練相結合”的訓練方法,這種互助方法對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戰之能勝
1946年10月6日,在山東鉅野縣徐莊阻擊戰中,王克勤帶領全班發揮戰鬥互助作用,與國民黨軍激戰一天,打退敵數次進攻,殲滅大量敵人,全班無一傷亡,圓滿完成任務。戰後,全班榮立集體一等功,3人被評為“戰鬥英雄”,王克勤被提升為排長。
1946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重要社論,號召全解放區軍民向王克勤學習,稱讚王克勤思想、技術、體力三大互助的帶兵經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創造了新的光榮的範例”。
英勇犧牲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後,1947年7月10日,在魯西南戰役中,王克勤受命擔任定陶北門的攻堅任務,率領全排奮勇登城。
經過6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於11日夜1時全殲守敵,創造了以1個縱隊在攻堅作戰中殲敵1個旅的新紀錄。王克勤也因在這次戰鬥中流血過多,英勇犧牲。
這一消息傳到野戰軍總部後,劉伯承司令員激動地說:“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並以自己和鄧小平的名義題詞:“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2009年9月,王克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