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曾幾何時,人們已經很少談及有關女孩讀書的事情,甚至一些人叫囂女孩讀不起書讀不了書已是遠古的回憶。這如同大部分人覺得,中國人都有錢了,但沒出過國,沒坐過飛機的人依然有很多,為溫飽問題犯愁的貧困人口依然也有很多。女孩讀書沒保障的現象雖然減少了,但基數依然龐大,經濟基礎影響教育水平,上不了學的女孩依然在睜著雙眸渴望著,哭泣著。


前幾年,紀錄片《出路》中的女孩馬百娟就是一個縮影。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2009年,馬百娟,12歲,還在上小學二年級。


鏡頭一開始,她穿著鮮豔的紅外套走路去上學,手臂擺動幅度很大,走路歡快,笑容很甜。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她所在的學校全稱叫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雀溝小學,整個學校只有兩名老師,五個學生,馬百娟的年齡最大。


課外活動是在操場上五個孩子玩籃球,或者坐在山坡上畫畫花草。語文課上老師講的課文叫《我的家鄉真好》,看一看比一比,“從前是坐著毛驢車出行,現在是寬闊的柏油馬路。”然而,鏡頭轉向教室外,這片土地的外面並沒有課本中提到的高樓林立,鱗次櫛比。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馬百娟很愛學習,在小賣店買學習用具時的她整個人顯得生機勃勃。放學後她會在家裡一遍遍朗讀課文,和哥哥一起做作業。


當然她還要幹很多農活,挑水拾柴,生火做飯,餵豬餵羊,還要和父母哥哥一起去到很陡的坡收糜谷。


馬百娟全家一年(2008年)的開銷不超過50塊。家裡住的是黑漆漆的窯洞,每天早上,她把幹饃掰成小塊,用水泡一泡就是早飯。


那時全家人一起吃的晚飯也不過是每人一碗麵片湯,配一小碟鹹菜。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12歲的馬百娟認為,好好學習,去北京上大學就是出路。她在作文裡寫道:“我要去北京上大學,我上了大學後,要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但在鏡頭面前,馬百娟的父親說“女娃是別人家的,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就是一個女孩,有必要讀那麼高的學歷嗎?”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三年後,第二次拍攝。馬百娟隨父母從大山搬到了小鎮,過上了有水有面的生活。長高了,也胖了,15歲,但是已經不上學了。


她笑起來還是那個有點眯眯眼的女孩,但不再像當初那麼明晃晃,變得有一點掩飾和閃避。


因為“我想外出打工掙錢,去幫助家裡,為哥哥減輕負擔”,她嘗試著去找工作,15歲沒有文化,酒店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前臺也要會電腦操作,不需要掃地人員因為都鋪了地毯。


坐在家門前橋上的馬百娟,抬頭搖搖頭又低下頭,那一刻,她或許有過很多憧憬,但是更多的限制在面前。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15年,馬百娟她嫁給了自己親戚家的哥哥,懷孕了。她跟同村的小姐妹們站在屋外的窗子邊,聊著天,雙手撫摸著自己微凸的肚子,露出了舒心的微笑。馬百娟,最終還是沒有走出她夢想走出的大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馬百娟幸運的是沒有成長在過去,如果她的出生倒退十年,在學校讀書要麼不可能,要麼寥寥數幾年。大山就像是是一道難以跨越的檻,阻斷了檻內發展的腳步,禁錮了坎內老輩人的思想,更堵住了女童走出來的夢。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在古代“延續香火”、“養兒防老”的思想下,男女有別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到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現代,男女有別的思想還是一定程度的保留了下來。


我想大家都看過《都挺好》,劇名“都挺好”,但是劇情的反差,能夠讓人感受到該劇對男女有別思想深深地諷刺。劇中的蘇母溺愛兒子,蘇父唯唯諾諾,大哥死要面子,二哥在家啃老,小妹被人忽視,這五個人構成一個原生家庭。劇情講述了他們之間產生的各種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就是封建的思想。


劇情到最後,小妹辭職回家照顧老年痴呆的父親,並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幻想曾經渴望的美好,似乎也感受到了父母曾欠下的親情,乍一看劇情的結尾很圓滿,但是這個圓滿是通過小妹的大度來實現的,而小妹又大度的無奈,所有人的過錯最終都是通過小妹的最終妥協來救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我要去北京上大學,上大學後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錢


《都挺好》熱播後,曾經引發網友的提問:男女有別的思想可以改變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網友都站在了無法改變的一方,就像一個網友所言,觀念都是由社會認知造成的,經過過多年的固化認同這個很難再改變。這個世界一直在運轉,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父母的思想,但是我們是這個不公思想的見證者,面對我們的下一代,絕對不可以有這種思想。


因為思想狹隘,家庭經濟開支的天平偏向了男孩,無數女孩輟學務工,這也成為了春蕾計劃的建立初衷, 截至目前,春蕾計劃已資助女童超過369萬人次,捐建春蕾學校1811所,對52.7萬人次女童進行了職業教育的培訓。


在2020年將近之時,“春蕾計劃”的事件無疑向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提出諸多挑戰和質疑,我們希望春蕾計劃不忘初心,幫助我們消除狹隘思想下得教育失衡,而不是發表一篇漏洞百出的聲明去壓低質疑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