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道山西地區、河北及內蒙古中西部和北京、東北地區的傳統特色糕點—“油炸糕”。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油炸糕比較講究,油炸糕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由黃米麵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裡香外脆,膾炙人口。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和南方的糯米年糕不同,山西和內蒙地區油炸糕是由脫了殼的黍子,也就是黃米,經淘洗、磨製而成糕面,再經水粉、蒸熟、搋和、捏製、包餡、油炸幾道工序,方可裝盤裝碗,端上桌供人享用品評。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在晉北和內蒙中西部地區的人家,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必須要做油炸糕吃。比如過大年、蓋新房、小孩兒滿月、圓鎖、娶媳婦、聘閨女、喬遷之日、稀客上門、親戚遠道而來等等,都要吃糕。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糕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黃米的好賴,其次才是做糕人的手藝。早年我家人口多,每年臘月都要做幾十斤黃米糕,以便正月裡待客或自家食用。說實話,我最愛吃的並不是油炸糕,而是素糕片子。那時候因為做的多,一部分油炸,一部分被搓成胳膊粗的骨碌子,晾涼切成片,最後全部凍到涼房裡的桶或缸內,蓋嚴實,絕不能讓風給吹乾了。油炸糕簡單,吃的時候上籠一鎦就行了。素糕片子呢,我家的吃法,一種是直接悶在香噴噴的肉勾雞上,連糕帶肉一起吃,一種是放到大鐵盤裡撒上紅糖蒸透蘸著糖汁吃。也有的人家會把素糕餾軟後重新搋到一起,再揪成劑子,起油鍋,做現炸糕吃。我覺得他們這種吃法太麻煩,也缺少創新,所以不大喜歡。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在大事宴上,只有捏糕的人,才能吃到剛出鍋的“餈兒糕”,天亮後陸續而至的吃糕人,吃的卻是炕頭上被皮襖包裹著的糕甕裡的拖油糕。“餈兒糕”外脆裡軟,香糯勁道,一咬一嘴酥油泡。再喝上碗燒豬肉粉條海帶豆腐湯,就兩口黃豆芽,簡直比中午的正席都讓人難忘。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農村事宴上幫忙的人分工很明確,要寫在紙上,然後貼到正房的窗玻璃上。蒸糕的、炒菜的、端盤子的、洗碗的、看鍋爐的、擺自行車的、保管菸酒糖茶的,還有一個特殊崗位,是“叫”糕的。其實就是挨家挨戶叫那些搭了禮的人過來吃糕,以表東家對大家的重視。一般人不用叫或叫一次就來,但也有耍派頭擺譜的,很氣人,不叫個三趟五趟,絕不露面。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農村人還有個好習慣,除了辦紅白事宴,不管誰家因為什麼吃糕,總會邊炸邊分派小孩兒趁熱給左鄰右舍以及住在一個村子裡的親戚家各送一碗,以示同喜同賀。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當然,國人愛吃糕,和漢字的諧音也有著極大的關係。“糕”,“高”也。高興、高中、高升、高就、重陽登高、日子一年比一年高……看看,吃糕,真是太重要了。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每個地區都有一道美食,代表和傳承著當地的文化。

美食文化的傳承—油炸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