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懷古(散文)

  逍遙津懷古(散文)

逍遙津懷古(散文)

夏初,在遊覽完合肥包公祠與明教寺二大名勝古蹟後,又慕名來到了逍遙津公園。這裡是當年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古戰場!三國時期逍遙津之戰就發生在這裡!《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記述的就是這次戰役。

小時候,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後來曾反覆讀過《三國演義》,到了合肥,當然不能放棄這亇曾經的古戰場,無限的感慨將我的心還是牽到這裡。落落景緻過目,數數心思飄忽。古與今此刻在我的內心裡衝突著,欲爭高低。

我是一個西北漢子,拜與不拜張遼將軍並不重要,只是覺得當年的逍遙津一戰,張遼是如何大敗江南的孫仲謀,想在這裡尋找到答案,然走完公園的角角落落,始終未能找到。只是看了到張遼將軍的簡介,感到老英雄一世,勇謀皆通,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留下了重墨色彩,值得憑風弔古。

就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一樣,歷史已風雲散去,只是留下了那一點點塵埃飄蕩在人間,散發著那一絲絲的古風古韻,讓後人去懷想,去追憶,也讓我的心思穿越那層層封存的,厚實剝落鏽蝕的時光隧道,降落在三國的風雨之中。一個一個英雄或揚刀立馬,或舌槍唇劍,或嬌娥撫琴鼓瑟。

信步來到古逍遙津, 公園的南大門是正門。這是一座近十米的牌樓式仿古大門,大門的牌匾上書寫“古逍遙津”四個大字,據說是清朝狀元,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遼的青銅塑像,它逼真地再現了張遼血戰逍遙津的英雄形象讓人仰觀,只見他,跨馬執刀,美髯飄飄,豪勇氣慨,颯爽英姿,栩栩生來,底座上的“威震逍遙津”五個大字不知何人所書,但功力蒼勁。原想先看看“三國曆史文化館”,掌握些印象,然後去懷古,遺憾的是文化館沒有開門,只好來到西大門附近的張遼墓,高大的石闋,墓前建有神道,兩側有石獸雕像,墓園內樹木森森,給人肅穆、莊嚴之感。墓碑亭裡立一方底座圓柱體的碑,古樸中充滿威武。基座青石浮雕如龍似蛟,張牙舞爪,十分威武,碑首 雕刻“魏故都亭侯張遼之墓”九個篆字,墓碑亭後面是墓冢,據說是供後人憑弔的衣冠冢這裡遊人並不多,周圍,綠樹成蔭,地上栽滿了花草,,站在張遼墓前,又免不了撞擊我的思緒……歲月悠悠,昔日的古戰場,現已成為老百姓休憩的公園,唯有塑像底座的“威震逍遙津”五個大字,提醒我們這裡曾經有過的一段歷史風雲了!

逍遙津懷古(散文)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還記得,三國時期, 合肥是魏國的屬地,駐守此處的大將正是曹魏名將張遼。

《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張遼威震逍遙津”,指的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機,親率十萬大軍直撲合肥,當時張遼守軍只有七千。但他如何運用戰術,以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大軍於逍遙津並無特殊記載。逍遙津之戰與著名的官渡一樣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大軍的進攻,幾乎生擒孫權,我感到以侵略為目的的戰爭,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歷史從來如此。逍遙津一役,是張遼畢生最閃光的佳作,《三國演義》說“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而《三國志》更將張遼列為曹魏五大將之首。

徜徉於古逍遙津,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行走之中,我不由的吟詩一首七絕 逍遙津懷古

津渡橋邊膽不孤,英雄八百破強吳。

橫刀飛騎張文遠,威震江東功業殊。

三國是群雄逐鹿、風雲激盪的時代,多少英雄創造了傳誦千古的戰績,但這一切,在歷史的長河中,終會迴歸平靜,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了!環顧公園外面林立的現代建築和熙來攘往的人流,我不禁感慨萬千:時間總會按自己的法則而流逝,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非常渺小的,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就是應該把握現在,積極地生活,努力創造美好的人生!

逍遙津懷古(散文)

移步換景再轉向前去,繞小徑,穿薄樹林,至逍遙湖。沿岸風吹楊柳,弱楊柳枝兒輕輕點擊著水面,彷彿催醒了千年的靈魂,驚醒了那場殺聲如雷的戰火。火光滿天,刀槍揮舞無眼無度不止。多少兵士無處可逃,只好紛紛落入湖中,或有一線生機。孰不知湖水亦是無情物,不懂戰火的殘忍,毫不留情的吞噬了苦難的兵士。生命如草芥,連湖水都可以任意取之,大生感慨。混戰之中的悲涼,慘絕,哀怨,如泉水般汩汩而出,湧湧而來。試問誰來為這人間悲劇買單?對比今日之逍遙湖邊,千年的戰火熄滅的無影蹤,一點點的印記都找尋不得。

依然是楊柳岸,依然是殘風漸吹。環湖遍佈閒坐之椅,多為情侶座中相擁,說不完的恩愛情綿,道不盡的趣味人生。歡聲笑語時不時繞湖而去,直升九霄之上。湖中青波綠水,不甚平靜。遊船穿橋而過,四處飄搖。遊湖之樂,漫漫舒舒,盡在舟行水中,櫓執手中。現時之人的安逸,瀟灑,洋洋溢溢,衝擊著我飄遠懷古之心,久久難以平靜。長久以來,吾都是位較為傷感的人。喜歡歷史,常常懷古,思緒也隨時隨地亂飛,於這古塵落定的湖中,於這今之歡顏的湖中。歷史不知何去處,環湖遊人竟春風。今日之人遊樂融融,不思千古之興亡之事,只為年輕的浪漫逍遙,遊戲人間。獨吾一人見湖敘古,哀嘆悲憫,長長久久,永不滅熄。漁樵江渚一壺酒,談笑間,心卻為那江山多劫,民眾凋零,千古興衰,悠悠而綿綿而苦苦。

逍遙津懷古(散文)

湖邊上有座橋,名為飛騎橋。橋面拱起,橋身短而窄,約容一騎可過之。在橋之右側的小假山上刻有繁體飛騎橋三字,黑色的,蒼勁,嵌的不深,卻很形象的突出了飛,騎,橋,這三字原本的象形。似一人一騎,飛渡橋而去,意味綿長,生動真切。我用手輕輕的觸摸著這三字,突發思憶,彷彿見之那孫仲謀當年被張文遠伏擊後,在部將的掩護下,馳馬縱越西津橋,也就是現在的飛騎橋,奪路而逃。腦海裡的場景驚心動魄,在千鈞萬發之際,孫仲謀臨危卻鎮定,沉著的飛越淝水而逃險,當也是位英雄豪傑。也無外乎稼軒先生曾有詞言: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更有同時代之治世能人曹孟德大發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逍遙津一戰雖是慘敗,但亦正說明勝敗乃兵家常事,知恥而後勇當永銘於心。曹孟德是英雄,張了之是英雄,孫仲謀更是亂世之英雄哉。看著這飛騎橋,摸著這飛騎橋,不免又是一番感慨,思緒在三國與現實中來回。

過橋,路過逍遙閣,廣場上幾隻喜鵲飛起落下,似在覓食,又像是嘻鬧,可能是為這沉重的歷史增添些歡樂吧。此時的我停止思緒,沿著石子小路,周圍閒逛,看水榭,過迴廊,觀池魚,駐假山,儘量保持與現實的親密相應。見那遊人興致盎然,情侶四處閒坐,孩童追逐亂躥,別有人間歡樂多,歷史已煙雲。仰望處,白雲浮浮,陽光耀耀,自然而不矯情,令吾之羨慕。光陰似箭,穿古射今,使吾之內心千瘡百孔,盡生古之念,古之思,古之追憶。景緻之美,古風之韻,心內交織,念念而不忘卻。時間在一點一滴的流逝著,我也該回歸了。從美景中離去,從歷史中抽身,還得我本來的一片寧靜,實在很好。

出園的路上,遊樂園裡的過山車呼呼嘯嘯之聲讓我徒生鬱悶。真不知這古戰場之地是用於憑弔的,還是用來嘻戲吵鬧?回首再凝視張遼將軍一分鐘,他依然是孤傲的提馬怒向前方,可我卻是要人間漂泊流浪了,但願他能永存於天地之間吧。

再吟首七律 逍遙津懷古

弩臺寂寂倚廬城,斜日東風弄晚晴。

萬頃江湖煙水碧,一簾山月岫雲清。

逍遙津畔思文遠,飛騎橋頭憶古情。

絲雨落花春水處,竇池午夜月鉤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