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五一,四天假期,因要值班,决定五一前驱车再去延安。每次去都是冒着蒙蒙细雨,一路颠簸,像是去赴一个内心向往己久的约会,这次也是一样。做为一个游人,一亇过客,我照例会有一种冲动,延安变了。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革命圣地,多少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景仰,多少人都梦想着来这里一睹圣地风采,沿着伟人的足迹找寻精神的砥砺。小时候,在读小学时,课本中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让我一直牢记并神往已久,上初中时曾读了贺敬之先生《回延安》到现在铭记于心。
第一次去延安,那是一九七五年秋。我十五岁,高中刚毕业,在公社当通信员。公社主任和我去庆阳定购“庆单1号”玉米种子,定购点就子午岭以西的庆阳地区合水县的太白公社。子午岭是陕甘两省的分界线,翻过子午岭就到了陕北。那时我还不知道,子午岭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活动的地方,也不知道他在这里曾“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南的桥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只知道延安是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13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那时的延安,没有高速公路,从庆阳走延安必须翻越子午岭,路是沙石路,蜿蜒盘旋曲折,每天只是一辆车从西峰到延安,要走八个小时。
想到要走延安,还是十分的兴奋,大哥一九六六年上高中,曾随红卫兵到过延安,回来时带回来了十几枚毛主席像章,什么杨家岭,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枣园等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上初中,课文里有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尤期是读了“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更增加对延安的想往。
一九七五年秋,是个多雨的季节,那时全国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反击右倾翻案风,到处开展的是“阶级斗争是岗,其余都是目”,“以粮为岗,全面发展”,到处都在搞农田水利建设,我老家满山遍野的枣树、梨树都被挖光了,村庄里山是秃的,地是光的。当我们冒雨翻越子午岭,真正踏上这块土地,走进延安城,站在宝塔山,延河边,走进南泥湾时确很诧异,那时的延安比我的家乡更穷,条件更差。
延安那时还叫延安县,是延安地区所在地,县城就在延河北面的河湾之中,对面偏西是宝塔山,一座拱型桥连接着火车站与县城。县城不大,就两条弯曲的街道,都是砖木或土木的平房,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新载的国槐只有十几厘米粗,叶也不茂,枝也不粗,行署及县招待所有几处二层楼,延河南岸的宝塔山上树木稀少,延河上没有河堤,一座大桥,连接着南北,宝塔山也没有多少树木,秋风秋雨耸立的宝塔,望着日出日落,望着延河东去!
延河两岸的山光光秃秃的,杨家岭,枣园也是开放的;县城后的半山坡上,确旧的窑洞处,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做好午饭,站在破旧的窑洞口等着在生产队劳动的男人;一个又一个的小男孩拉着几只小山羊在吃着草;延河南面除火车站外都是大片的田她,一队队身穿翻羊皮祆,头裹羊肚毛女的男人扶着犁,身着花布棉祆,头顶盖巾的女人拉着小毛驴翻着地,种着小麦,收着成熟的谷子和荞麦与黄豆和高梁;国营饭店里,一碗小米饭,外加一亇鸡蛋,一碗米酒不到三毛钱不到就能吃饱,大多数人买了饭,蹲在饭馆前面的街道上吃,白面馍馍几乎没有,熟菜不思白菜就是萝卜,还有土豆之类。县很少见到汽车,偶然见到也是北京吉普,显然只有县上领导才有车坐,更多的大多数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学生步行上学,县城没有一处红绿灯,一切就如《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黄原县城那样。当时的我心中老想,延安真穷,与我家乡的一往无际的董志塬,泾河川差远了。难以想象,十三个春秋,毛主席是怎样在这如此贫穷,荒凉之地,带领中央红军,八路军,带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蒋介石,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又如何在不大的窑洞里,指点江山,激杨文字,挥斥方遒,写出了那么多著名文章。曾感慨万分,中国革命真不易,中国共产党真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不易,全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真不易!
记得当时住在延安县城一个小旅馆的土炕上,吃着从国营饭店买的油馍,喝着当地产的小米黄酒,耳听高音喇叭不时时传来的东方红歌曲,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心中是澎湃的,这就是我第一次到延安的印象。
二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第二次踏上延安是二O一一年,那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单位组织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重走长征路活动,赴延安学习,共三天时间,那次是平凉到西安,顺路看了黄帝陵,壶口瀑布,从西安到延安,走的是延西高速,沿途,我看到五月的陕北大地,层峦叠嶂,生机盎然,到处青山绿水。当再次踏上这片早已心驰神往的红色的土地,站在宝塔山上,我伸着嗓门,大喊一声,延安,我又来了!
也许是人生阅历的增加,也许是改草开放让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六年过去了,延安真的变了,这样的变化让我激动,让我兴奋!
延安的山是那样的绿,延河的水是那样的清。延河上架起了数十条挢梁如彩虹一般,街道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北大街,南大街纵横数公里,沿延河修建的滨河大道蜿蜒盘旋,柳树成荫,各种鲜花红的红,白的白,紫的紫,黄的黄,芳香四溢,沁人心肺,延河北岸的清凉山景区与延河南岸的宝塔山景区,凤凰山郁郁葱葱,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景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山人海,在宝塔山,凤凰山,在清凉山,在南泥湾,在延河边,在党和国家的伟人曾经居住过窑洞中,在党的七大会议地址里,到处是前来参观学习考察旅行者络绎不绝,更有不同肤色的外国人,在延安枣园党中央所在地,每一个团,不论是学习的,还是旅游的,好多是统一着装,站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五个伟的人塑像前,举起双手,再次重温着入党誓词,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同的口音,汇成一句话,“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在这里”这巨大声音如黄河怒吼,让我们携手并肩,让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也许是受党的教育多了,工作时间长了,对延安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延安几天里,我和我的同事,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杨家岭,在王家坪,在枣园,在伟人们工作、生活的窑洞前,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前,倾听着穿越时空、感人肺腑的实地讲解,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重温着那段如歌如诉的峥嵘岁月,全身心沉浸在对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认知和感悟中......
在杨家岭,我看到了毛泽东旧居就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解决当时文艺界存在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并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
在枣园,在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在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伟人们的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我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指挥一场又一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战役;我仿佛看到,在如豆的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我仿佛看到,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次又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
我仿佛看到,面对敌人几 十倍于我的一次又一次围剿和封锁,共产党人与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彰显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博大胸襟和坚定决心;
我仿佛看到,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又从这里奔赴全国的抗日战场。正是有了这些伟大实践,才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孕育和铸成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我知道了,为了及时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159篇著作中,《论持久战》《矛盾论》等92篇都在延安完成的。为节省煤油,毛主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把煤油灯芯拧小,一支铅笔要用到手握不住时仍舍不得扔,把铅笔头装在子弹壳上继续用完。由于纸张缺乏,一个信封都用4次,正反面用完后再拆开用里面两面。
我知道了在艰苦岁月里,周恩来同样为全党作出表率。他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中央直属机关举行纺纱比赛,周恩来纺的线被评为一等奖,并在边区农业展览馆参展。
我知道了1943年11月,在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朱德亲手种植的大冬瓜。有名干部看后当场写诗一首:“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党外民主人士续范亭写诗赞颂:“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以前,只知道张思德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在烧炭时为救战友而牺牲的。来到这里,更多了解到他的故事,一个高大立体的张思德浮现在我眼前。张思德是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他从军11年,过草地、翻雪山,多次负伤,曾在一次战斗中一人夺得12挺机枪。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听从党安排。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正在担任班长的张思德被调到另一部队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开荒、种地、纺线,烧炭、挑水、送信,干一行爱一行,并主动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帮助群众生产劳动。
在张思德纪念广场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地方,我认真诵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聆听延安党校教授讲授的《张思德和张思德精神》,并重温了入党誓词,张思德连同根植于共产党人心底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仿佛有着跨越时空的穿透力,震撼着我的心灵,正如高高耸立在广场上的张思德塑像一样,高高矗立在我的心中。
在南泥湾去往延安的路上,我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群山到处郁郁葱葱,南泥湾已经变成了米粮川了。
三
春风化雨,岁月悠悠,八年过去了,在即将退休之年,我与十九岁的小儿子又一次踏上了去延安的旅途, 现在的延安城区仍被清凉山、凤凰山和宝塔山包围,被延河和南川河分割,有着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荣耀的延安城区,虽然几经变迁、数易芳颜,总跳不出“三山”的困厄。山城沟城之称一直未能改变。
在朋友的介绍下,利用不多的时间,再次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延安人通过平山填沟,又建了一亇新城。北新区距离老城区直线距离只有300米,穿过杨家岭隧道,就到了清凉山北新区新区。新城区已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城为未来延安城的一部分。延安的新区,四面环山,道路四通八达,行政中心规模宏大,广场树木参天,百花齐放,各种形式的小区,金融,学校,医院已建成,商业聚集,特色文化产业,一亇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地和现代生活风尚之引领地己经坐落在清凉山顶,延河北岸。
延安,这就是延安,一个红星照耀了的地方,当你行红色之旅时,一定要到延安新城去看看,因为这里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延安!这里更能看到延安精神!
延安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延安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但愿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在延安能收获他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