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首先要做的是一個身份角色的轉變,作為觀眾看一個電影更多的是為了娛樂,消遣,豐富生活,最好的結果是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被其中的某個故事或者情節所吸引,或是其中的一句話突然打動了自己,解開了困惑自己很久的難題,像是那些過了很多年仍然被大家喜歡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那作為觀眾來說就是很有收穫了,這個時間還有票的花費是值得的,但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就是不一樣的,你要考慮的是能否為觀眾帶來些什麼,這樣就引出了以下話題。

首先是要看故事講得好不好,簡單來說是否有一個亮點的情節,能否跟觀眾產生共鳴,帶來一些內心的觸動。

其次是主創和演員陣容,主創即幕後團隊,演員陣容即是否能找到合適演員,把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演員表現出來,個人比較欣賞《圍城》中方鴻漸的飾演者陳道明先生,演出了作者錢鍾書先生想要表達的“方鴻漸”,演員跟書中的角色起到了相互成就的效果。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第三就是渠道,它的營銷宣傳,渠道的執行力。

大片的渠道一定是全媒體的,鋪天蓋地。小片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有可能利用微博,QQ,微信等這樣的社交平臺去做。這也是要考察的,你不可能因為是小片,就只有製作的錢,沒有宣發的錢,各個環節投入多少需要有一個平衡。以上這幾個要點加在一起,是一個電影做和不做的根本。做和不做其實到最後還要看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盈虧平衡點。你的幾點加起來都符合要求了,就要看最後投多少錢,製作多少錢,營銷多少錢,是不是能夠把投資收回來,基本上前期評估就是這些模塊。

電影參與最重要的是什麼

其實還要強調一下,不管是什麼影視項目,首先需要的是一個類型化的故事,以及類型化的導演、類型化的演員去匹配,這三者必須是統一的。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國,這樣一來製作成本就會升高,相對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但是王寶強、徐崢、黃渤三個人的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萬元的成本還是可以控制的。除了班底的匹配度,還有兩個人很重要,分別是強的監製和強的製片人。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好的片子一定是有好的監製,像華誼請的陳國富,《致青春》請的關錦鵬,都是一部片子強有力的保證。再說製片人,我們國內的製片人基本上是從電影廠的體系轉過來的,所以更多的其實是製片主任,製片主任做得更多的是行政服務類的工作,而不是有決策力、經營運作能力,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的製片人。

所以從整個盤面來看,除了我們前面的風險評估,其實後面過程的監理也很重要,電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強的行業,就像你所說,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到後期就要考量整個團隊的運作決策能力了。

一部影視項目的平衡點是怎麼樣呢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比如說一部投資1500萬元的電影,4500萬元才能回本,這就是盈虧平衡點。我們評估的就是有多大把握能夠超過這個數,超過這個點才是盈的。有些電影一旦超過這個盈虧平衡點,最後火爆起來,回報率會非常高,比如說今年比較火爆《哪吒之魔童降世》。

(怎麼判斷是不是一個好的劇本)

劇本的類型是否清晰,這個類型是不是現階段市場需要的。其實現階段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類型都有市場,只不過做得好壞而已。在類型之後考察的就是題材,題材是否有獨特性,跟大眾是否有關聯,關聯度有多少,能不能引起話題。從一部優秀的小說改編到電影劇本,能夠做到多少還原度。這些都是我們考察的範圍。

就拿《失戀33天》來說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它有獨特性。雖然國內當時愛情喜劇也有很多,但實際上像這種專門做“失戀”的,它是頭一個。其次,它的類型是符合基本的市場需求的,這個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確,光看題目就已經給大眾一個很明確的指向了,它是講失戀的,所有人都曾經失戀過,而且它裡邊的人物對應的是一個職場環境,在當下都有一個回應。

再次,《失戀33天》的表現形式也比較獨特,因為小說《失戀33天》是一個日記體的小說,它真的從頭到尾寫了33天,它要變成電影,就不能這麼幹了,它必須由日記體變成電影語言,所以這個改編的過程我們會去打一個問號:雖然可以做,但是技術上是有要求的。幸好主創團隊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然演員選擇也是我們在電影組盤時必須要考量的。當時選擇白百何,我們認為風險很大,這裡有一個性價比的問題。一方面,這部電影不是所謂意義上的大片,也不可能找大牌明星,沒有這個預算。另外一方面,導演滕華弢堅持用白百何,他認為白百何一定可以,這個中間的過程還是比較波折的,最後還是尊重了導演的選擇。所以,創作者和資方要有一個充分的溝通。事實證明好的電影能夠造星,像《瘋狂的石頭》、《失戀33天》,包括《致青春》,還有其中王小賤的扮演者文章先生演的很出彩,這也正好說明了好的電影都可以自己造星,演員與角色其實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參考《圍城》中方鴻漸的扮演者陳道明先生,相比於賣明星,依靠流量明星來撐起一部電影,我們應當更強調的是內容。

就控制成本來說,總體制片數額應該控制在1000萬元左右,如果超過了這個數字,就會存在一定風險,,到後期它的製片數額到底是多少,我們也不清楚,這裡還要考慮到最初的產品形態和它的營銷形態是否掛鉤。它的營銷當時在微博上做得很不錯,還和某婚戀網站有一定的合作,到後面的營銷路徑和消費群是匹配的。到目前來說,宣傳的途徑越來越多,很多項目會倚重新媒體進行宣傳,有了更好的效果。

做一個市場調查,比如說看以往的一些數據,雖然這個數據是一個刻舟求劍的事情,不能代表全部,可以作為參考。比如說李連杰的數據很好,但是李連杰拍的文藝片《海洋天堂》的票房就不是很好。導演薛曉路也是如此,《海洋天堂》不好,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就很不錯。滕華弢也是如此,在《失戀33天》之前的兩部電影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時間也過了很久。數據要看怎麼用,在匹配的時候還是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確定一個演員或者導演需要與電影相關的創作的知識。

一個優秀的導演拍的電影一直都是優秀的麼?

現在我們考慮更多的就是從項目研發開始。電影整個的流程重點還是在項目研發上。你在開機之前,就應該把各項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過程中去實現的。至於營銷,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才可以。

到底有沒有性價比高的片子,有的片子一上來就是5個億的投資,那票房至少要12億-13億元才能回本,這樣的片子,即使成功了,你想想看,它的回報率才多少?對於國內的中小影片,如果做成了的話,回報率不比大片差,尤其2013年的例子非常多。當然也不能說所有的中小影片都賺錢,也有賠的。所以從參與人的角度來講,他會看回報率和相應的風險,風險相對較低,流程基本能夠控制,有專業化的團隊,他可能會更放心。

中小影片不管是從產品到消費,滿足不同多樣化的需求,到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都是一個行業金字塔的基礎部分,沒有大量的中小電影就沒有優秀的大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看美國電影,好像看到的都是大片,但是其實它有大量的B級片,大量的不同的類型片,這是行業基礎。單一的投大片或者投中小片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們的產業要健康地發展,它需要的是金字塔形的,而且這個金字塔要紮實,這就需要不同的操盤手根據不同的需要去選擇它的投資策略,所以我們應該對症下藥,不可能所有人都開一個藥方。

一個電影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類型,簡單來說就是當下社會的需求點在哪些地方,比方說《少年的你》類型就相當於標籤,觀眾在進電影院看的時候想看什麼,它是體驗的通道。所以類型是相對來說比較核心的東西,之後才是題材。

如何看一個影視項目能否投資?

國內的電影消費需求發展很快,會湧現出很多的影視項目,當然要求所有的項目都是精品也是不現實,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時不時會出現一些“票房奇蹟”,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給了觀眾跟參與人信心,還是會拍出出彩的作品,對於不確定的機會錯過了也不必過於糾結,可以不斷的學習發現,發現更好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