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首先要做的是一个身份角色的转变,作为观众看一个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娱乐,消遣,丰富生活,最好的结果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其中的某个故事或者情节所吸引,或是其中的一句话突然打动了自己,解开了困惑自己很久的难题,像是那些过了很多年仍然被大家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那作为观众来说就是很有收获了,这个时间还有票的花费是值得的,但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就是不一样的,你要考虑的是能否为观众带来些什么,这样就引出了以下话题。

首先是要看故事讲得好不好,简单来说是否有一个亮点的情节,能否跟观众产生共鸣,带来一些内心的触动。

其次是主创和演员阵容,主创即幕后团队,演员阵容即是否能找到合适演员,把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演员表现出来,个人比较欣赏《围城》中方鸿渐的饰演者陈道明先生,演出了作者钱钟书先生想要表达的“方鸿渐”,演员跟书中的角色起到了相互成就的效果。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第三就是渠道,它的营销宣传,渠道的执行力。

大片的渠道一定是全媒体的,铺天盖地。小片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有可能利用微博,QQ,微信等这样的社交平台去做。这也是要考察的,你不可能因为是小片,就只有制作的钱,没有宣发的钱,各个环节投入多少需要有一个平衡。以上这几个要点加在一起,是一个电影做和不做的根本。做和不做其实到最后还要看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盈亏平衡点。你的几点加起来都符合要求了,就要看最后投多少钱,制作多少钱,营销多少钱,是不是能够把投资收回来,基本上前期评估就是这些模块。

电影参与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还要强调一下,不管是什么影视项目,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以及类型化的导演、类型化的演员去匹配,这三者必须是统一的。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国,这样一来制作成本就会升高,相对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但是王宝强、徐峥、黄渤三个人的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万元的成本还是可以控制的。除了班底的匹配度,还有两个人很重要,分别是强的监制和强的制片人。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好的片子一定是有好的监制,像华谊请的陈国富,《致青春》请的关锦鹏,都是一部片子强有力的保证。再说制片人,我们国内的制片人基本上是从电影厂的体系转过来的,所以更多的其实是制片主任,制片主任做得更多的是行政服务类的工作,而不是有决策力、经营运作能力,同时也对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负责的制片人。

所以从整个盘面来看,除了我们前面的风险评估,其实后面过程的监理也很重要,电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强的行业,就像你所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到后期就要考量整个团队的运作决策能力了。

一部影视项目的平衡点是怎么样呢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比如说一部投资1500万元的电影,4500万元才能回本,这就是盈亏平衡点。我们评估的就是有多大把握能够超过这个数,超过这个点才是盈的。有些电影一旦超过这个盈亏平衡点,最后火爆起来,回报率会非常高,比如说今年比较火爆《哪吒之魔童降世》。

(怎么判断是不是一个好的剧本)

剧本的类型是否清晰,这个类型是不是现阶段市场需要的。其实现阶段基本上所有的电影类型都有市场,只不过做得好坏而已。在类型之后考察的就是题材,题材是否有独特性,跟大众是否有关联,关联度有多少,能不能引起话题。从一部优秀的小说改编到电影剧本,能够做到多少还原度。这些都是我们考察的范围。

就拿《失恋33天》来说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它有独特性。虽然国内当时爱情喜剧也有很多,但实际上像这种专门做“失恋”的,它是头一个。其次,它的类型是符合基本的市场需求的,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确,光看题目就已经给大众一个很明确的指向了,它是讲失恋的,所有人都曾经失恋过,而且它里边的人物对应的是一个职场环境,在当下都有一个回应。

再次,《失恋33天》的表现形式也比较独特,因为小说《失恋33天》是一个日记体的小说,它真的从头到尾写了33天,它要变成电影,就不能这么干了,它必须由日记体变成电影语言,所以这个改编的过程我们会去打一个问号:虽然可以做,但是技术上是有要求的。幸好主创团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演员选择也是我们在电影组盘时必须要考量的。当时选择白百何,我们认为风险很大,这里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一方面,这部电影不是所谓意义上的大片,也不可能找大牌明星,没有这个预算。另外一方面,导演滕华弢坚持用白百何,他认为白百何一定可以,这个中间的过程还是比较波折的,最后还是尊重了导演的选择。所以,创作者和资方要有一个充分的沟通。事实证明好的电影能够造星,像《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包括《致青春》,还有其中王小贱的扮演者文章先生演的很出彩,这也正好说明了好的电影都可以自己造星,演员与角色其实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参考《围城》中方鸿渐的扮演者陈道明先生,相比于卖明星,依靠流量明星来撑起一部电影,我们应当更强调的是内容。

就控制成本来说,总体制片数额应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存在一定风险,,到后期它的制片数额到底是多少,我们也不清楚,这里还要考虑到最初的产品形态和它的营销形态是否挂钩。它的营销当时在微博上做得很不错,还和某婚恋网站有一定的合作,到后面的营销路径和消费群是匹配的。到目前来说,宣传的途径越来越多,很多项目会倚重新媒体进行宣传,有了更好的效果。

做一个市场调查,比如说看以往的一些数据,虽然这个数据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事情,不能代表全部,可以作为参考。比如说李连杰的数据很好,但是李连杰拍的文艺片《海洋天堂》的票房就不是很好。导演薛晓路也是如此,《海洋天堂》不好,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很不错。滕华弢也是如此,在《失恋33天》之前的两部电影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时间也过了很久。数据要看怎么用,在匹配的时候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确定一个演员或者导演需要与电影相关的创作的知识。

一个优秀的导演拍的电影一直都是优秀的么?

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就是从项目研发开始。电影整个的流程重点还是在项目研发上。你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把各项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过程中去实现的。至于营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才可以。

到底有没有性价比高的片子,有的片子一上来就是5个亿的投资,那票房至少要12亿-13亿元才能回本,这样的片子,即使成功了,你想想看,它的回报率才多少?对于国内的中小影片,如果做成了的话,回报率不比大片差,尤其2013年的例子非常多。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中小影片都赚钱,也有赔的。所以从参与人的角度来讲,他会看回报率和相应的风险,风险相对较低,流程基本能够控制,有专业化的团队,他可能会更放心。

中小影片不管是从产品到消费,满足不同多样化的需求,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都是一个行业金字塔的基础部分,没有大量的中小电影就没有优秀的大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看美国电影,好像看到的都是大片,但是其实它有大量的B级片,大量的不同的类型片,这是行业基础。单一的投大片或者投中小片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的产业要健康地发展,它需要的是金字塔形的,而且这个金字塔要扎实,这就需要不同的操盘手根据不同的需要去选择它的投资策略,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不可能所有人都开一个药方。

一个电影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类型,简单来说就是当下社会的需求点在哪些地方,比方说《少年的你》类型就相当于标签,观众在进电影院看的时候想看什么,它是体验的通道。所以类型是相对来说比较核心的东西,之后才是题材。

如何看一个影视项目能否投资?

国内的电影消费需求发展很快,会涌现出很多的影视项目,当然要求所有的项目都是精品也是不现实,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票房奇迹”,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给了观众跟参与人信心,还是会拍出出彩的作品,对于不确定的机会错过了也不必过于纠结,可以不断的学习发现,发现更好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