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著力打造“1+3”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模式

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兩大”體系 實現“綠色”脫貧

平泉著力打造“1+3”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模式

平泉著力打造“1+3”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模式

近年來,平泉市以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貧困農戶,通過建設蘑菇產業扶貧園區、蘑菇生產加盟微車間等方式,助力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新華社發

□河北日報通訊員 張小林 戴學東 呂素江

記者 王璐丹

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的平泉市,2012年初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底國定貧困縣退出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初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考核。

一個曾經多年以國定貧困縣為“名片”的縣級市,緣何提前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摘帽後,如何實現穩定脫貧、促進鄉村振興?

“平泉市依託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以管理和服務‘兩大’體系建設為抓手,以‘綠色’脫貧為落腳點,總結提煉出一系列管理創新和三大科技創新‘1+3’可持續發展‘平泉模式’,為承德爭創國家創新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承德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建設組織保障體系,著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創新模式。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是平泉長期堅持一以貫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專門組建食用菌產業服務局(中心)、河北(平泉)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政府管理服務機構,獨立設置科學技術局,成為承德市唯一一個獨立設置科技部門的縣(市)。發揮政府投資導向作用,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重大項目開發過程中,優先安排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將實驗區工作納入全市綜合考核序列,與經濟工作指標同下達、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建立實驗區專家諮詢團,聘請高層次人才,為實驗區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全市形成“政府引導、部門聯動,監督到位、保障有力”的實驗區建設管理體系。

——建設科技服務體系,著力打造“科技扶貧、循環經濟、融合發展”的三大科技創新模式。

形成“三零+”產業精準脫貧的科技扶貧模式。著力構建“1357”科技支撐產業扶貧體系,即組建由省食用菌產業研究院選派的國家級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1個,由院士(專家)牽頭的食用菌、蔬菜、林果產業專家服務團3個,涵蓋五大特色產業的市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個以及以星創天地運營的科技特派團7個,全市選派科技特派員55名,實現84個貧困村全覆蓋,形成市、鄉(鎮)、村(社區)三級科技服務體系。依託科技創新,探索總結出以食用菌“三零”模式為主導、輻射林果等特色產業、普惠全民的“三零+”產業扶貧經驗。食用菌產業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三零”扶貧模式,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十大產業扶貧範例”在全國推廣;林果產業“一地生四金”(流轉土地得租金、園區務工得薪金、扶貧資金入股得股金、村集體資產入股得現金)扶貧模式,入選《2018年中國企業精準扶貧分領域(產業類)案例》;重點實施的全民素質提升、全民健康、全民致富的“三全工程”,得到國家脫貧攻堅考核組的充分肯定。

形成“五大產業鏈條”良性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市培育形成了“食用菌、山杏、玉米、農作物秸稈、工業廢棄物”五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依託實驗區爭取的國家科技惠民項目“平泉農村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建立示範基地6個,形成農村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鏈條3個;承德華淨活性炭有限公司依託瀋陽農業大學陳溫福院士、中國工程院蔣劍春院士“雙院士”團隊,建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質多聯產工程技術中心、河北省生物質氣化產業技術研究院,形成了以杏殼加工、杏仁露(杏仁油)、杏殼發電、活性炭、餘熱供暖及洗浴用水、有機肥、炭文化製品的山杏產業的循環經濟鏈,實現了炭電熱肥多聯產,榮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承德避暑山莊實業集團依託“河北省釀酒微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開展技術攻關加粗延長產業鏈,闖出了一條典型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路徑,成為省循環經濟示範企業。

形成“生態建設+特色產業”互促共進的融合發展模式。著力建設更加完備的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和保障有力的科技體系,創新實施了圍山轉、圍田轉、圍水轉、圍川轉、圍礦轉“五圍”生態治理模式,大力實施營造經濟林、礦山披綠等工程;堅持產業跨界融合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道路,即堅持“產業富民”與“實業強市”有機結合、堅持“實體生產”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堅持“傳統文化”與“品牌營銷”有機結合、堅持“一次投入”與“永續產出”有機結合。全市培育了以食用菌為主,以設施菜、經果林為輔的“一主兩輔”產業,構築了“山頂生態蓋帽、山中果樹纏腰、平地菌菜唱主調”的特色產業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