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憲法學教授:中國並不總是“壞”,我們也不總是很偉大

【僑報訊】4月30日,紐約葉史瓦大學憲法學教授理查德·韋斯伯格(Richard H. Weisberg)在《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上發表題為《我所知道的武漢:新冠病毒暴發前對這座中國城市的一瞥 如今人們不再這樣看它》的文章。文中,作者借自己2008至2013年在武漢擔任榮譽教授的經歷告訴美國國民,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抗疫經歷還有許多值得美國學習。

美國憲法學教授:中國並不總是“壞”,我們也不總是很偉大

圖為3月18日,武漢大學內綻放的櫻花。(圖片來源:中新社)

全文摘譯如下:

在武漢大學擔任榮譽教授的經歷,讓我對中國尤其是對武漢有了新的認識。這些都發生在武漢被安上引號、在美國多地遭受唾罵之前。

沒被安上引號的時候,武漢是一座幅員遼闊、雄心勃勃的城市,是一座集複雜、奢華、慶典、悲傷於一體的城市。武漢的科研,正如武漢的高校一樣,可以同美國相匹敵。

這個話題揭示了美中兩國人民之間的巨大差異,同時也揭示了兩國人民之間潛在的聯繫。美國的誹謗法根植於憲法這一更大的框架之中,旨在通過減少說話人的話語選擇保護他人的名譽權。中國的誹謗法則是為了強調社會和榮譽規範,但後者的獨特也使得中國和美國聯繫得更加緊密,而不是更加疏離。對我在中國的同事們來說,年老與死亡理應受到尊重,而這些只會令西方人感到奇怪,直至西方人親歷這次疫情。

突然間,我打開了一個新視野:東方文化能夠讓我們學會如何尊重和保護老人。

新冠肺炎疫情將美國養老設施中的一些弊端暴露無遺,這些應該遭到譴責。一個不太明顯的趨勢是,“群體免疫”的支持者當中,有一些人在決策早期進行的取捨似乎更傾向於保住年輕人、拋棄老年人。

在我思考這一問題時,我的中國學生和同事們提醒我中國有孝道。孝道從孔子時代提出,深入到每個家庭當中,又延伸到我們今天所稱呼的“老年人”群體。

面對當前的危機,我們不應創造出一個尖銳的二元對立(像總統他們使用的那種):中國並不總是“壞中國”,我們也不是總是“很偉大”。

武漢的官員似乎接受了經濟損失,同時對市民施加了嚴格的限制,保證他們的健康。

武漢顯示出西方個人主義和中國集體主義之間那種微妙的緊張關係。

我在中國的同事最終都受益於他們所受到的行為限制,而美國國民卻對這種限制深惡痛絕。

如果他們從我們身上學到了這些準則的價值,也許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應該如何履行公民責任,而在這一點上,美國公民則更願意“保持自由”。武漢抗疫中對集體的關注或許能夠讓美國人強烈的“自我和自我權利”意識變得溫和。

在武漢的農貿市場重新開放之際,我希望中國能夠對我們產生影響。讓我們將老人視作智慧之源,尊重這些比我們年長几代的老人,並對那些犧牲自我成全集體的人表示尊重。

美國“重啟”之時,讓我們從古老的文明中受益,讓我們將安在“武漢”之上的引號摘去。(陳沉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