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魏秋盈


在寒風刺骨,水滴成冰的北方,出門跑步鴨絨襖,入門溫茶大空調,還覺得不夠暖和。晚上睡覺,為了省下電費,基本是摞上三層棉被,好能一覺到天明。宋朝以前沒有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如何禦寒的?

題主提到的是棉被與禦寒的問題,自然強調的是晚上睡覺禦寒大招。那麼福垊就帶您看看宋朝之前人們晚上睡覺禦寒的大招吧。

沒有不透風的牆。

古人防寒先從牆做起。首先、在牆體內外塗抹上一層泥,儘量不讓它透風。這泥不能用爛泥,因為爛泥扶不上牆!其次、有條件的通過爐子的煙氣,灌輸在空心牆中,起到取暖作用。而那些窮人的住的茅草屋,就只能增加茅草的厚度了,此外就是使用爐子和暖水壺。

僅僅是溫席還是不夠的!

東漢黃文強是個孝子,九歲的時候他就做到了夏天給父母扇扇子,冬天給父母暖被窩。這黃文強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香。現在很多人總是開玩笑地說,求暖床,然而僅僅是暖床還是不夠的。他們更多的是在屋裡生爐子取暖,但生爐子如果排煙不好,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另外一種就是他們向暖水壺注入開水,放入被窩,而且還要在被窩裡移動暖水壺,以達到被窩取暖的目的。福垊小時候竟然這樣被窩取暖的。另外就是打造古代的熱炕。熱炕早在漢朝都有,民眾通過磚石打造成面積較大,供幾口人睡眠的大炕。炕有灶口和出煙口,灶口的地方叫炕頭,這裡最暖和。在古代多少人的幸福日子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捲鋪蓋走人,鋪鋪蓋睡覺。

古人有的用家禽羽毛填充製作被子,有的用草木絮毛填充製作被子,而窮苦一點的則用鍘碎的稻草填充被子。鋪的大多也是這樣製作出的褥子。富貴人家則會用動物皮毛製作成的貂被,羊被什麼的。

其他取暖方式

晚上吃火鍋,睡前燙腳,睡前喝一杯溫開水,夫妻乾柴烈火取暖等等。


福垊


一到冬天,天氣冷得不行,大家就會穿上棉服,裹上棉被,禦寒取暖。然而,在宋朝之前,人們還不知道棉被為何物,根本體會不到這種被溫暖包圍的滿足感。有人就好奇了,當時的古人冬天都是怎麼睡覺的?

冬日裡天寒地凍的,古人們睡覺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過,那時富人家和窮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

富人蓋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綾羅綢緞,被子裡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輕盈的動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雞鴨鵝毛等,這就好比是現在的羽絨被啊!要是天氣太冷,他們還會燒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擔心受凍。

相比之下,窮人家就窘迫許多了。

他們的床上,鋪的是乾燥的稻草,蓋的被子裡填充柳絮,舊衣服,蘆葦等雜物,只能勉強禦寒。要是能遇到哪個樂善好施的大戶人家,贈送些不要的舊衣物,舊被子什麼的,就再好不過了。當然了,在古代,人們還沒有保護的動物的意識,很多人會去打獵,把獵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來取暖。不過,現在這可是違法行為哦!

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裝有床簾,睡覺的時候把簾子都放下來,風颳不進去,也有抵擋寒意的作用。

不得不說,雖然古代的物資比較匱乏,但群眾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呢!


芝士研究所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這是詩聖杜甫對自家被子的描述,堂堂唐代大詩人,難道連一床暖和的棉被都沒有嗎?

杜甫確實沒有棉被,但不是因為他貧窮潦倒,而是因為唐朝沒有棉花。

棉花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

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直到宋末元初才開始傳入中國內地,首先在福建、海南、陝西等地區種植,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在這一時期,在海南島大幅改進了棉紡織技術,製作並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才使得棉花得以在江南地區大面積推廣。

不過這個時候寒冷的北方仍然沒有大面積種植棉花,到了明年初年,朱元璋為了恢復經濟,鼓勵墾荒,採取強制北方百姓種植棉花的措施,才使得棉花在全國範圍普及。

棉花在全國普及後,以其經濟實用、物美廉價的特性深受平民百姓歡迎,棉花製品如棉衣、棉帽、棉被,很快成為百姓禦寒的必備利器。

古人禦寒保暖的招數

古代沒有棉被,夏天可以蓋單被,冬天必須絮入保暖材料,否則能把人凍壞甚至凍死,古代用於“絮被子”的材料有以下幾種:

1,絲絮。最昂貴的材料,蠶繭可以繅絲製成綾羅綢緞,也可以把製成絮狀的蠶絲,塞進被子裡取暖,輕盈潔淨,保暖效果好,現代就有很多蓋蠶絲被的,但在古代這種蠶絲被造價太高,只有大富大貴之家才用得起,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而且不適合大規模製作。

2,乾草。最廉價的材料,可以是麥桔、稻草、桑麻等,窮苦百姓的標配。蓋這種被子,就別追求舒適性了,保暖效果也是聊勝於無,總比沒有強,直至如今,一些貧困地區的百姓也是床上鋪乾草取暖。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見到的流浪漢,冬天都是鑽到麥桔垛裡過冬。

3,蘆花。很多人都見過蘆葦,每逢夏秋季節,蘆花飛雪,貧窮的老百姓就用蘆絮製作棉衣棉被取暖,廉價實用,但保暖效果較差,蒲草絨、楊絮、柳絮等作用類似。

4,絨毛。雞、鴨、鵝、兔、羊等禽獸的絨毛,也可以絮入被子取暖,保暖效果類似如今的羽絨服,但同樣面臨成本高昂的問題,即便王公貴族也很少使用。

5,棉絮。棉花傳入中國前,本土也是有“棉絮”的,這種“棉絮”是木棉樹的棉絮,生活在南方的朋友應該知道木棉樹的棉絮類似如今的棉花,可以用於填充被褥。

6,獸皮。獸皮是相當原始的取暖材料,保暖效果好,也有把獸皮製成被子蓋的,但比較少見,因為獸皮多用於製作冬天的衣物,製作被子所需皮毛數量很大,成本較高。

民間傳說“二十四孝”中有一個“鞭打蘆花”的故事,講的是春秋時的大孝子閔子騫飽受後媽虐待,後媽給親生兒子的棉衣裡絮棉花,給閔子騫的棉衣裡絮蘆花,後來被父親發現。這個故事編的並不高明,因為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棉花,用木棉絮或絲綿更合理一些。或者說,這個故事裡的棉,指的就是木棉。

古人除了上述保暖方式,其實還有一個最原始的方式:“抱團取暖”+“摩擦生熱”,不過首先你得解決單身問題,擁有一個老公/老婆才可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怎麼過冬?古人的禦寒方式牛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從吃、住、穿,簡直五花八門,不亦樂乎!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的國家,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普遍開始用煤燒炭取暖了。當然,古時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級的人,用炭火取暖的方式那時截然不同的。

宋朝以前棉花未大量普及,華夏人民只能靠自己的勤勞的雙手和無比的智慧讓自己熬過寒冬。而禦寒的方式從吃嘴裡的、住屋裡的、穿身上的、抱手裡的,方式各種各樣。

溫室

漢朝時,皇宮中就建有溫室,以花椒為材料,弄碎成泥,塗在牆上形成保溫層,再鋪上壁毯,用大雁的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毛毯。在這樣的溫室裡,冬天可是一點不覺的冷,這就是史書記載的“椒房殿”。這可比我們的空調房好多了。

火牆

皇宮的供暖問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種設計很像現代的暖氣供應系統,就是將宮牆砌成空心的“夾牆”,就是所謂的“火牆”,外面燃燒的炭火導熱牆壁形成溫室效果。

這兩項都屬於大工程,只有皇室人員才住的起。


除了住的方式講究,冬天隨身取暖的小物件是必備的,取暖效果也是槓槓的。

燻爐

古代有錢人家都會在屋子進門處放著一個鼎狀的東西,那就是“燻爐”。燻爐也稱“暖爐”、“紅爐”,類似我們現在的炭爐,利用炭火散發的熱量來取暖。

手爐、足爐

手爐就類似現在的“暖手寶”。爐子裡放著火炭或還有餘溫的碳灰,手爐製作精巧外面還有精美的布罩,可以放在袖子裡或捧在手上,這是冬天逛街必備神器。

足爐就是暖腳的,比手爐大一點,用錫或銅製作成的一種瓶子,裡面注入熱水。主要用來暖腳,可以隨身攜帶或放入被窩中。類似我們現在“熱水袋”。

以上這些都是有錢人的取暖方式,對於普通百姓待遇就不一樣了。

火塘、火坑

火塘也是火坑,就像現代北方仍然能看到的火坑,裡面放置炭木燃燒來取暖,效果良好。

火盆

外觀比較普通,一般人家用泥製作的盆,裝著做飯後剩下的“ 灶灰”來取暖。


貴族火爐暖手,窮人基本靠抖(開個玩笑),住的問題解決了,現在要講究穿了。

穿裘衣

在古代“裘”並不是貴族的專利,它是根據材質不同來適合貧富。“裘”是古代常見的冬衣,富人穿狐、貂、豹製作的裘衣,輕便保暖。窮人取暖選擇鹿、羊、狗製作的裘服。

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絲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絲麻做成的冬衣叫“袍”、“繭”。再窮一點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編織而成的,穿在身上渾身難受。


冬天需要補,吃的好熱量足,才好捱過冬天。

飲食取暖

古代飲食取暖為上上之道。方法有二,一曰飲酒,二曰牛羊肉等高熱量食物。這跟現代的冬天吃牛羊肉煲無差別,寒冷的冬天牛羊肉放鍋裡煲,配上一壺溫熱的黃酒,簡直神仙日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才是瀟灑自在的人生!


看了以上介紹,是不是覺得古代的冬天過得比我們愜意舒適,我現在更擔心的是自己怎麼熬過這個冬天,小夥伴們的冬天是怎麼過的呢?


大國布衣


突然想起考駕照的那一次,是個寒冷的冬天,模擬考場裡,人多車少,那從車裡探頭的教練看著凍的瑟瑟發抖的學員:“凍凍更聰明!” 這神邏輯讓人思維凌亂!

古代人那麼聰明有智慧難道是冬天凍出來的?特別是冬天的晚上,沒有棉花做被子,漫漫長夜,寒風刺骨,沒有棉被他們蓋什麼呢?冬天怎麼抵抗寒冷呢?真的沒有被子蓋嗎?




首先古人是有被子的,只不過他們的被子叫:“衾”、“裯”、“寢衣”等。從剛有人類開始,他們夏天身穿樹葉,冬天穿的是獸皮,那傢伙可是我們今天最名貴的衣服的原材料。舊時器時代晚期,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長了本領,他們會利用骨針來縫製葦、獸皮衣服。當然他們冬天蓋的被子也是用多塊獸皮縫製的,相當保暖。


神農的農牧時代,人們會種植葛麻,最早使用的纖維就是葛和麻,那時的人類把它們的皮剝掉、用水漚泡後,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織物,做成禦寒的衣服或者類似“被子”的東西覆蓋身體,(在距今約五六千的半坡原始居民遺址中發現了石制的紡輪,證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學會了紡線、織布、製衣)有的用羊毛羊絨等物填充以求更加暖和。

放牧羊群的工作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工作,開始於6000年前的安那託利亞半島(小亞細亞),那裡的人用羊身上的毛取暖,做衣服,圍巾,被子等,有的牧羊人凍的實在受不了就在羊群中睡覺,當然還有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看守羊群。




後來衣服有了設計造型,也有了高低貴賤,貴族們穿的是絲織品,老百姓粗布衣。

窮苦老百姓為了防寒採集蘆花、柳絮,木棉樹上的木棉花等填入衣服被子取暖,古人有詩:“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

木棉花

他們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後來發展為我們現在的“鴨絨被”、“羊絨被”。還有些聰明的人用茅草或者稻草,麥秸鋪在床上,這樣睡覺既舒適又暖和。

另外一種禦寒神奇——火的使用。

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就留下了用火的痕跡,所以冬天烤火取暖是必須滴,邊烤火取暖,邊烤綠色純天然的肉,愜意啊!春秋時期古人開始用煤炭取暖。


秦始皇時,在他的宮殿裡,聰明的匠人們造空心夾牆,牆下挖有火道,可燃燒木炭,使熱氣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座房子,而且有專門的排氣出口,古人的智慧真是槓槓滴,佩服!古代普通老百姓有的砍柴取暖,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就用煤炭取暖,

吃貨的世界你不懂,吃火鍋取暖,喝羊肉湯亦能取暖

據考證,戰國時期都有火鍋啦,他們以陶罐為鍋,火鍋,古稱“古董羹”。有的以“鼎”為鍋,在《韓詩外傳》中記載,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考古發現的東漢文物“鑊鬥”(青銅火鍋)。

西周的盤鼎火鍋

根據《左傳·宣公二年》和《史記》記載,主帥華元在開戰之前,殺羊犒勞士兵,因羊肉湯不夠,華元的車伕沒吃到,心中抱怨,所以在戰場上,驅車衝到鄭國的軍隊當中,結果宋國被打敗,華元被活捉。說這個故事呢,就是證明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羊肉湯的美味,當然也是很好的取暖神奇啊。

直到後來棉花傳入中國,明朝棉花普遍種植。老百姓就蓋上了棉被。


小姐姐講史


就禦寒之物來說,其實遠不止棉花一種,棉花只是目前人們使用最廣泛也是最普通卻是最有效的保暖物品了,但除此以外,其實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保暖材料,就比如說說人們本身――抱團取暖本意其實就是從“取暖”上面轉化過來的成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後來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別出心裁地加以運用,讓一群宮女裸露著上半身把他圍在中間,楊國忠的冷爪子,看那個熱氣足,直接就上手抓了上去取暖,這也算是一種。除此以外,古語云“衣裘穿褐”!

說實話毛皮衣物在人類最初的時候的確是主要的保暖材料,但隨著人流的增多,這種保暖材料並不容易獲取,再一個就是獲取的成本高,普及起來十分不容易,於是人們就找到了動物毛皮的替代品。


比如說褐色的衣服,其實就是指的麻類的衣物,這些麻類也是可以作為紡線,織出布匹來的,當然穿起來比較粗糙,剌身子,因此家境好點的人家並不會穿這類衣物,富裕人家官宦子弟穿著的普遍就是絲綢的衣服了。

這類衣物一般來說質地都非常好,當然僅有布還不行,還得有合適的填充物,即輕又保暖,畢竟僅僅把布匹摞在一塊取暖的話太重,很容易導致人窒息,很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填充物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是有好壞之分的,好點的人家會填充動物毛髮,比如說鴨絨鵝絨狗絨兔絨什麼的。

一般家庭則會把麻搓成麻絮,填充在棉被衣物中間,也可以抵擋嚴寒,棉花雖然出現的晚,但並不妨礙人們在天寒地凍面前主動作為,因為很多類物品與棉花的保暖功效並沒有木質的差別!


歷史三日談


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是宋代的時候才傳入我國的。在此之前,我們應該也有相應的禦寒用品。那麼,在宋代以前,我國人民冬季晚上休息,靠著什麼來抵擋嚴寒的侵襲呢?

從人的本性來講,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雖然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文字記載有被子存在,但是必定有用來禦寒的東西。當時我們的先民們,也是用各種用具來抵禦寒冷。只不過它們不叫被子,但是卻起到了和被子一樣的作用。當時的人們,通常把這種類似於被子的用品,叫做:“衾”、“裯”或者“寢衣”等等。

其中“衾”最像後來的被子,《說文》有注:“寢衣為小被,則衾是大被(棉被)”。這裡的棉被,是指有填充物的雙層絲麻製作的床上用品。由此可以看出來,我國古代有“衾”—被子存在。《詩經·唐風·葛生》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角枕粲兮,錦衾爛兮”。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有被子了。南朝梁的江淹做過一篇《學梁王兔園賦》,其中就有“美人不見紫錦衾,黃泉應至何所禁”。唐詩中也有記載,像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裡面就有“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這樣的描寫。

那麼,如果那個時候沒有棉花,古人們用什麼來填充“衾”來禦寒呢?我們都知道鬆軟的纖維中存在空氣,能有效地保存熱量不散失。所以用來填充被子的東西,一定是一些動物的皮毛,禽類羽毛,我們前面提到的木棉,或者絲類和麻類。從被這個字的結構我們可以判斷,它與皮製品有關。

最早的時候,人們會使用動物皮毛來禦寒,如果有被子,也會用動物的毛來填充。根據保暖的原理,一切鬆軟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填充物。比如麻屑、木棉,羽毛,或者蘆花。在我國的二十四孝中,就有《單衣順母》的故事,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蘆花應該能夠作為被子的填充物。另外,我國在西漢的時候,就有紙張產生了,其最初的出現是和絲綿的製作有關係的。人們在蠶繭抽絲後,把不好整理的亂絲和碎絲加水錘平,這樣就得到了絲綿。下面的沉澱物晾乾後,就成了最初的紙張。這裡我們要知道的是,絲綿的出現,也給被子的填充提供了新的選擇。

當然,越高級的填充物,價錢就會越高。可想而知的是,窮苦百姓想要禦寒,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也許各種農作物的秸稈都會被派上用場。在筆者小的時候,我國北方還有一種叫做“靰鞡”的皮製棉鞋,裡面填充的就是一種叫做“靰鞡草”的植物。把這種草用木錘砸的鬆軟,然後填到“靰鞡”裡面。我並沒有穿過真正的皮“靰鞡”,但是卻穿過膠皮棉鞋,裡也曾填充過“靰鞡草”。

總而言之,禦寒的方法有各式各樣。像今天,我們填充被子的原料也是多種多樣。除了最大眾的棉花和化纖之外,還有更加高級的絲綿、駝絨以及鴨絨等等。我們的古人是那麼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他們戰天鬥地的方法也會是層出不窮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得以延續,才會創造出那麼燦爛的不朽文明。


抱香樓主


宋之前沒有棉被這一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只能說宋之前棉被沒有普及,因為看過央視一檔節目《探索發現》的就知道,在隋煬帝妻子蕭皇后的墓中曾發現過棉花,這是一個實物例證。


影視中蕭皇后形象

雖然宋之前棉花不是主要的禦寒手段,但老祖宗們為了生存,取暖手段還是想了很多的,這其中就有適用於窮人和富人的。

梅長蘇手中拿的就是手爐

適用於富人的取暖手段之一在電視場景中屢次出現那就是手爐,影視中冬天常出現一幕,富貴人家的手中拿一個小銅爐,裡面加碳,有的小的還放到袖子裡。

在屋內的話會放燻爐,裡面加碳也可以取暖。窮人的話直接燒碳火盆。

蕭皇后身穿的就是貂

穿身上的話富貴人家可以穿貂穿絨,窮苦人家的話粗布麻衣,當然富貴人家還有一種取暖方法,那就是靠人取暖,有一個名詞大家應該聽說過那就是暖床丫頭。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羅衾不耐五更寒”,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感嘆。

李煜是皇帝出身,當了俘虜的待遇也不錯,蓋的是羅衾。

羅,綾羅綢緞的羅。羅不是實物,而是一種織法,羅列的羅,排列的意思。衾,被子。羅裘就是外面罩著絲綢的被子。非常高檔了,一般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

“狐裘不暖錦衾薄”,這是唐朝岑參在新疆的天寒地凍中發出的感嘆。

穿著狐狸毛皮做的高檔皮草,蓋著錦衾都不暖和。

那麼古代人冬天蓋什麼?沒有棉被啊。

葛,麻,蠶絲,羊毛,這是古人的紡織原料。

達官顯貴等富豪人家,穿蠶絲絮填充的“纊”,所蓋的被子也是蠶絲絮填充,就像如今的蠶絲被。

普通人家,則是用螺絲用的下腳料做填充,沒那麼柔軟,但也保暖,叫做“縕”。被子也是如此。

至於貧寒一點的,估計只要能保暖,什麼都可以用的。稻草、秸稈、麻、羽毛、動物毛等,都可以粉碎,臼碎,作為填充物的。

阿呆曾聽聞這樣一件事情。叫衝殼子。

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大約1964年冬天,一個普查隊進入陝西四川交界的大巴山深處,在一個村子裡搞普查。發現這些人冬天睡覺叫衝殼子。就是鑽進玉米殼堆裡去睡覺。過著如此貧寒的,如同野人一樣的生活。

由此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只要能禦寒,什麼方法都可以用的。


阿呆夢話


最近,氣溫驟降,朔風呼號,穿著羽絨服都嫌冷的哦我們,不禁由此及彼,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這天寒地凍的難熬歲月的?

(瑟瑟發抖)

棉花自然是一種效果顯著的保暖物品,然而,它並不是土生土長在中華大地上,而是原產於阿拉伯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出現在我國邊疆地區,當時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存在,直到宋元時期才大量傳入內地並被使用。那時候,棉花種植以及防治技術發展繁榮,成為人們禦寒的不二之選。

(防禦、取暖雙重功能)

然而,在宋元以前,古人並沒有多麼有效的禦寒之術,只能靠一些隔靴搔癢的辦法忍受過一個又一個難捱的寒苦之日。那麼,提筆至底,必須要細數一下到底都有什麼辦法了?

原始時期就不用說了,生產力太過低下,身邊有什麼就用什麼,所以樹葉、樹皮、稻草這些就是最簡陋的禦寒之物了。後來,人們的生產力進步,捕獲的大量動物的皮毛就成為了他們最實用的“被子”。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們不可能人手一件動物皮毛來禦寒。

(部落取暖)

隨著時代的進步,聰明的古人發明了紡織技術,他們就地取材,將他們種植的各種麻類作物紡織成麻布,最然這種布比較粗硬,還不怎麼保暖,但是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光披麻布還不夠保暖,這時候人們就想到了往布里思東西的辦法,可以塞進去的東西有很多,包括紙、蘆葦花、木棉的棉絮等等,這些都是普通人家使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動物絨毛和絲絮,但成本太高,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夠用得起。

(這東西將就取暖)

當然,在棉花大面積普及的時候,對普通人家來說這也是奢侈品,所以在古代,人們基本上還是用上述方法來禦寒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