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夏曆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正在京師大梁(今開封)慶賀元旦,突然傳來“北漢與契丹合兵南犯”的緊急軍情。由於周恭帝年幼,宰相範質、王溥急忙派遣殿前都點檢(禁軍元帥)趙匡胤率兵出征。當趙匡胤的人馬走出四十多里,行至陳橋驛(開封東北)時,士兵譁變,擁立他做皇帝。這便是歷史上所謂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變後,趙匡胤立即率師返回大梁,奪取後周政權,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至於敵兵南下,急需派兵抵禦之事,也就煙消雲散,不再提起了。清人對此困惑不解,就寫了“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的詠史詩句,對是否確有敵情需要出征,表示了懷疑。那麼,當時究竟有沒有“北漢與契丹合兵南下"的軍情呢?歷來其說不一。

關於北漢與契丹乘周世宗死後,太子年幼即位,國內政局不穩,合兵南下的軍事行動,《舊五代史》、《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契丹國志》等史籍,均有記載。但是,不知何故,素以記事可靠著稱的《遼史》卻對此隻字未提。及清朝畢源編撰《續資治通鑑》時,便以《遼史》末載此事為由,在考研中提出了懷疑。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建國以來,有些史學家寫書的時候,涉及“陳橋兵變”這一歷史事件時,便有趙匡胤謊報軍情,借出兵之機發動政變之說。尚鉞主編的《中國歷史綱要》就說:“趙匡胤虛報遼和北漢聯兵入侵,藉奉命出征的機會,利用‘五代’以來將士擁立的風氣,在陳橋驛組織兵變,自立為帝。”陶懋炳《五代史略》也說:“趙匡胤與弟匡義、心腹趙普密謀,謊報遼兵南犯。範質等倉猝命趙匡胤率部抵禦,於是演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喜劇”。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然而,有些史學家並不贊成上述說法,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程溯洛在《論趙匡胤》一文中,就不認為契丹北漢合兵南下的急報是趙匡胤事先佈置的陰謀。曾維華在《陳橋兵變前鎮,定二州並非‘謊報’軍情》一文中,也不贊成趙匡胤謊報軍情的觀點,並對這個問題作了考證。他認為《遼史》和《宋史》都是元朝丞相脫脫在同一時期主編完成的。北漢與契丹合兵南下,在遼國方面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事,在後周及取而代之的宋來說,卻是一件導致改朝換代的大事,因此《末史》必須記載此事,而《遼史》可以省略不記。不能因《遼史》未載此事而懷疑其他史籍記載不實。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此外,當時,要使後周朝廷,相信這一敵情報告,只有鎮、定二州的節度使派人報告才行。這二州的節度使郭崇,孫行友都是忠於後周朝廷並未加入趙氏集團的守邊將領,不可能配合趙匡胤的奪權陰謀謊報軍情。退而言之,即使鎮,定二州與趙匡胤事先有預謀,謊報了軍情,後周朝廷是否肯定會派趙匡胤率兵出征,也是難以逆料的事。倘若後周朝廷派其它將領帶兵出征,趙匡胤的陰謀豈不敗露?再有,從後周與北漢和契丹長期敵對經常攻伐的關係來看,北漢和契丹乘後周“主少國疑”,合兵南下也是可能的,陳橋兵變後不久,鎮州節度使郭崇又派人送給朝廷北漢與契丹已退兵的報告,於史有載,應是真的。由此也可推出原先的敵情報告,也並非趙匡胤製造的謊言。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十分明顯,上述兩種說法是迥然不同的。那麼,關於趙匡胤有沒有謊報軍情的問題,是否非此即彼,別無它說了呢?有學者對“陳橋兵變”這一歷史事件的解釋,可謂另闢一說。“陳橋兵變"新的說法是:“趙匡胤在趙普,石守信等的策劃下,藉口北漢和遼會師南下,率大軍從大梁出發,北上禦敵,行至陳橋驛,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做皇帝,改國號為宋。”這種說法既未稱趙匡胤謊報軍情,又未說趙匡胤只是奉命出征,而是使用了“策劃”和“藉口”兩個詞。既是“策劃”應該是事先有所預謀,既是“藉口"似乎又不是簡單的奉命出征。好像是趙匡胤等早有奪權陰謀,只是還沒有找到調兵遣將、發動政變的機會。恰好邊關送來敵情報告,可能並不是十分嚴重的軍情。趙匡胤等故意擴大了敵情,使之升級以便以此為口實,率兵出征,發動兵變。

趙匡胤收到軍情率兵出征,被擁立做了皇帝,他有沒有謊報軍情?

以上三種說法究竟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當時的實情呢?由於陳橋兵變系改朝換代於一舉,是極其隱秘的事,其真相本不易知。因而當時的內幕到底如何,至今仍然難以說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