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繁華處,心靜自在得

“莫做囚徒 ”


跟一些朋友聊天時,我總會發現,很多人看似自由,實際上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自由。他們的人生即使不是父母安排,也大多照著社會共識行進。至於自己想如何活著,如何活著更有意義,為什麼而活,人們大多不去考慮。因為,在很多人看來,生活並沒有太多的可能。


那麼,生活是不是沒有很多的可能?當然不是,只是很多人的心靈之眼很早就被矇住了,看不到狹小視野之外的世界。換句話說,很多人的心早就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已經不能詩意地飛翔了。翱翔在藍天之中的那份自由,人們只能依靠飛機之類的交通工具來實現。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翱翔。真正的翱翔於藍天,是心的翱翔。如果心還在牢籠裡,即使肉體飛上了天,人仍然是一個囚徒;相反,就算身體留在大地上,緊緊挨著泥土,只要心靈是充實的,靈魂是輕盈的,人仍然會活得自由。


自由是心和靈魂的事。

所以,東方哲人追求自由的方式,就是讓心靈恬淡安詳,與世無爭,因無求而得到自由。莊子就是這樣,楚王請他做相國,他也不當,因為他不愛榮華富貴,也不愛虛名高位,只愛心靈的自由。


身在繁華處,心靜自在得

現代人能不能這麼選擇?可以,但現在的人假如像莊子那樣生活,編草鞋度日,可能會整天為生計擔憂。哪怕今天能吃飽肚子,也會整天盤算著明天會怎麼樣。在這樣的心態下,他有可能得到自由嗎?不可能。就像花果山裡的野猴子,它看起來很自由,但它不得不害怕猛獸的襲擊,害怕疾病,害怕惡劣的天氣,害怕找不到吃的,害怕美麗的母猴子不愛它……哪怕它天生沒心沒肺,遭遇災難時,它仍然會煩惱痛苦。人也是這樣。很多人都能像莊子那樣活著,但他們沒有莊子的心。所以,無論心外還是心內,人都有自由的可能,但大部分人都得不到自由。


我的這本書,其實就是在回答一些關於自由的問題,例如什麼是自由?我們為什麼不自由?怎樣才能得到自由?


這也是佛家的追問。

不要把佛教看成求神庇佑的宗教,更不要把佛家文化當成精神勝利法。佛家文化真正的目的,是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能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活得自由、安詳和明白。儒釋道三家雖然有諸多的不同,但是,在這一點上,它們是一致的。


身在繁華處,心靜自在得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在關注肉體的養生和保健,卻沒多少人在乎心靈和精神。這是不對的。現在有很多病是怎麼來的?就是不健全的心態帶來的。假如一個人從內心深處感到幸福、富足,心態非常健康、非常陽光,他的生命就會煥發出強大的活力。這時,他根本就不用吃很多保健品,甚至不用吃太多的藥,他的生命本身就能抵禦很多疾病,讓他變得健康。相反,很多人生活在抑鬱、焦慮和緊張之中,無法紓解內心的壓力,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會失去健康。現在有太多不健康和亞健康的人了,很多人表面看來活得非常光鮮快活,實際上生命質量並不高,失眠、寂寞、失落等各種負面情緒都在折磨他們,都在摧毀他們的健康。但即便這樣,他們也沒有辦法自主心靈,讓自己做該做的事情。比如,有些年輕人明知不學習,不成長,就會被社會淘汰,但他們仍然沒法改變懶惰的習性;有些老人明知不運動身體就會退化,但他還是懶得運動,哪怕走不動路了,手沒了力氣,背也駝了,他也無法說服自己,讓自己積極地改善生命狀態,而是懷著一種焦慮痛苦的心情,消極地接受身體的加速衰弱,恐懼地等待那個必然來臨的東西……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因為主宰不了心靈,結果患上重病、遭受厄運——至少活得不好的人,實在是不計其數。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關注心靈的健康呢?


時下,一方面,許多當代人陷於熱惱和焦慮,不能自拔,他們非常需要心靈的滋養;另一方面,那些有益的文化滋養卻早已塵封,無人問津了。在心靈滋養的供應和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斷裂。


身在繁華處,心靜自在得

這就是我們的善文化正在面臨的局面,也是整個人類都在面臨的局面。所以,人類一直都是矛盾的。明明需要某種東西,但偏偏要錯過。明明不需要某種東西,卻偏偏要追逐。諸多的錯位,造成了無數的悲劇、痛苦和迷失,世界就像萬花筒,上演著各種類似的故事。只是,人生如舞臺,有幾個上了臺的人,能像臺下的觀眾一樣,將自己的戲目看得清清楚楚呢?


因此,我依託傳統文化中心性學說的傳承和實踐,打破教派的侷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間的界限,從儒釋道三家中汲取關於心性修煉的營養,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進行系統地研究、揚棄、消化和實證,然後重新整合,自成體系,為的就是向這個世界展示一種東西。


本書拒絕生僻深奧的理論和詞彙,也拒絕訓詁考據,試圖直指人心。而且,為了便於記憶,我還效仿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大師,將心性文化的精要寫成偈頌體,去其枝蔓,直達本體,同時,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本書內容,我還進行了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講解。希望它能帶給你一些啟迪,或是引起你的反思,讓你比沒看這本書之前更明白一點,更放下一點,更安詳一點。我覺得,這就很好了。


end


選自雪漠(Xue Mo)作品《真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