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忍住發火不打孩子,不吼孩子?

穎子的生活小錄


“你恨爸爸嗎?”“不恨”

“你能原諒爸爸嗎?”“我的爸爸是愛我的,他工作太累了……”

這是一個六歲的孩子面對記者鏡頭的電視畫面,而在三天前,這個幼童曾經被惱怒的爸爸打的遍體鱗傷。

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孩子永遠是那個受傷者!

但無論你怎樣對待孩子,孩子也永遠是那個寬容者和原諒者!

雖然,聞者有淚,淚目於孩子的遭遇和善良。但是,憤慨屬於旁觀者的憤慨,心痛是旁觀者的心痛,輪到自己,依然走不出這迷局。

所有的嬰兒的眼神都曾經放著一樣的光,帶著一樣的神采;但是,為什麼多年之後,有的依然亮如星辰, 但有些已經黯淡下來。

永其老師說:

1、忍住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想忍住不打罵孩子的家長,其實還是覺得有點該打,只是忍住不打;或者隱約覺得不該打,但從根源上又不知道為什麼不該打。所以還在忍的階段。

但如果只是靠“忍”是忍不住的。看看忍字怎麼寫就知道了。心上還有把刀,只要有刀,隨時可能出鞘。

想要改掉這個習慣,必須從根本上意識到打罵孩子的後果。

教育學上有句名言,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一個長期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以後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無價值感和不自信,自我評價極低。這幾乎是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

說的具體一點,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容易未來在婚姻、財富、工作上出現不配得、敏感、多疑、退縮等現象;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做所有事情的內在動力來源,都是在為了證明自己行,為了證明我不比任何人差,表面上很強大,但是內心裡很脆弱。

很多人,終其一生,其實都在為別人活著,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活在別人的評價裡。即使外在看起來很風光無限,但是內心幸福感極低。

如此種種,如果說的詳細,一萬字也說不盡………

所以,千萬不要試圖忍住,而是趁著傷痕還沒有形成,及時打住。換一種方式去對待孩子!

2、無為即是有為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通過您的一番話,我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了,那我該怎麼辦?

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我在心理諮詢中經常給對我的來訪者一箇中肯的建議。

我告訴他們,在教育的原則中,有一條原則叫做無為即是有為。意思是說,在教育當中,並非父母做的越多越好,管的越多越好。種子發芽成長,有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基本條件就足夠了,剩下的只需要給他一個過程。如果天天盯著看,天天覺得長的慢,天天覺得有問題,就會過多的用力,用力太多,於是就出現了拔苗助長。

我也經常打一個比方,在行為上,當你不知道怎麼做對時,沒關係,只要停止錯的就已經很有價值了。打罵孩子,相當於在心裡挖了個大坑,有的需要孩子填一輩子也填不滿。只要停下來錯的,哪怕不做什麼,頂多就是個平面,至少沒有坑。

沒有坑,就沒有干擾。種子都有茁壯成長的一切潛能,只要父母把愛給夠,只要父母三觀正確,只要父母以身作則,教育的養分已經夠了,孩子一定錯不了。

3、衝動還是智慧,家長的修為和選擇

總有人問我,有時候孩子確實犯了嚴重的錯誤怎麼辦?………想忍但是忍不住怎麼辦?

我經常反問對方一個問題,你打罵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對方一般會這樣回答,當然希望他在某些方面能變好了。之後我還會問另外兩個問題,打罵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嗎?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還有別的選擇嗎?對方往往不說話了。

智慧的父母,能夠做到暫停並及時的問自己-----我的目的通過打罵可以達到嗎?除了打罵,我還有別的選擇嗎?

但是很難對不對?確實很難,所以做到了才是真修為,才是真智慧;做不到才說明我們必須需要下真功夫,才需要真修煉。

因為,我們期待孩子成長,我們沒有理由停止成長;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

您覺得對嗎?


永其哥智慧教育


[祈禱][祈禱]發火前,默唸:親生的,親生的。衝動前,默唸:衝動是魔鬼。慢慢地養成習慣就好了……


吳223962942



1. 認識孩子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和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們對世界處於探索和了解階段,所以我們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比如:孩子在上學路上關注的是路邊的樹長葉子,路邊的小店昨天早上這時候開了今天怎麼還沒開?昨天這兒有塊石頭的,今天咋沒了?成人的視野中是快點吧,快點,不然我上班要遲到了。我們成年人應該多些童趣,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著父母的權威來管理孩子。


2.重新認識自已

對孩子的吼罵無疑來自自己的焦慮和自己對孩子的期待。社會壓力、孩子成績無形中傳遞給了成人,於是成人越來越焦慮。我們嘗試著放下焦慮,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比如:拿個儲蓄罐,當年你想發火時,在儲蓄罐裡丟一玫硬幣,每月統計一次,看看儲蓄罐裡的硬幣每月會不會減少?

3. 用科學的工具和方法養兒

利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和工具育兒,引導孩子向著良好的習慣養成來發展。孩子有了好習慣,好習慣會成為慣性,父母就會輕鬆很多。小獅艾迪是個不錯的育兒工具,你可以試試。

關注我,一塊學習育兒知識!輕鬆育兒,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