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忍住发火不打孩子,不吼孩子?

颖子的生活小录


“你恨爸爸吗?”“不恨”

“你能原谅爸爸吗?”“我的爸爸是爱我的,他工作太累了……”

这是一个六岁的孩子面对记者镜头的电视画面,而在三天前,这个幼童曾经被恼怒的爸爸打的遍体鳞伤。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孩子永远是那个受伤者!

但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也永远是那个宽容者和原谅者!

虽然,闻者有泪,泪目于孩子的遭遇和善良。但是,愤慨属于旁观者的愤慨,心痛是旁观者的心痛,轮到自己,依然走不出这迷局。

所有的婴儿的眼神都曾经放着一样的光,带着一样的神采;但是,为什么多年之后,有的依然亮如星辰, 但有些已经黯淡下来。

永其老师说:

1、忍住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想忍住不打骂孩子的家长,其实还是觉得有点该打,只是忍住不打;或者隐约觉得不该打,但从根源上又不知道为什么不该打。所以还在忍的阶段。

但如果只是靠“忍”是忍不住的。看看忍字怎么写就知道了。心上还有把刀,只要有刀,随时可能出鞘。

想要改掉这个习惯,必须从根本上意识到打骂孩子的后果。

教育学上有句名言,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一个长期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以后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无价值感和不自信,自我评价极低。这几乎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

说的具体一点,自我评价低的孩子容易未来在婚姻、财富、工作上出现不配得、敏感、多疑、退缩等现象;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做所有事情的内在动力来源,都是在为了证明自己行,为了证明我不比任何人差,表面上很强大,但是内心里很脆弱。

很多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为别人活着,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即使外在看起来很风光无限,但是内心幸福感极低。

如此种种,如果说的详细,一万字也说不尽………

所以,千万不要试图忍住,而是趁着伤痕还没有形成,及时打住。换一种方式去对待孩子!

2、无为即是有为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通过您的一番话,我知道打骂孩子不好了,那我该怎么办?

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给对我的来访者一个中肯的建议。

我告诉他们,在教育的原则中,有一条原则叫做无为即是有为。意思是说,在教育当中,并非父母做的越多越好,管的越多越好。种子发芽成长,有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基本条件就足够了,剩下的只需要给他一个过程。如果天天盯着看,天天觉得长的慢,天天觉得有问题,就会过多的用力,用力太多,于是就出现了拔苗助长。

我也经常打一个比方,在行为上,当你不知道怎么做对时,没关系,只要停止错的就已经很有价值了。打骂孩子,相当于在心里挖了个大坑,有的需要孩子填一辈子也填不满。只要停下来错的,哪怕不做什么,顶多就是个平面,至少没有坑。

没有坑,就没有干扰。种子都有茁壮成长的一切潜能,只要父母把爱给够,只要父母三观正确,只要父母以身作则,教育的养分已经够了,孩子一定错不了。

3、冲动还是智慧,家长的修为和选择

总有人问我,有时候孩子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怎么办?………想忍但是忍不住怎么办?

我经常反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打骂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对方一般会这样回答,当然希望他在某些方面能变好了。之后我还会问另外两个问题,打骂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别的选择吗?对方往往不说话了。

智慧的父母,能够做到暂停并及时的问自己-----我的目的通过打骂可以达到吗?除了打骂,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但是很难对不对?确实很难,所以做到了才是真修为,才是真智慧;做不到才说明我们必须需要下真功夫,才需要真修炼。

因为,我们期待孩子成长,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成长;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您觉得对吗?


永其哥智慧教育


[祈祷][祈祷]发火前,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冲动前,默念:冲动是魔鬼。慢慢地养成习惯就好了……


吴223962942



1. 认识孩子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和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对世界处于探索和了解阶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比如:孩子在上学路上关注的是路边的树长叶子,路边的小店昨天早上这时候开了今天怎么还没开?昨天这儿有块石头的,今天咋没了?成人的视野中是快点吧,快点,不然我上班要迟到了。我们成年人应该多些童趣,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着父母的权威来管理孩子。


2.重新认识自已

对孩子的吼骂无疑来自自己的焦虑和自己对孩子的期待。社会压力、孩子成绩无形中传递给了成人,于是成人越来越焦虑。我们尝试着放下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比如:拿个储蓄罐,当年你想发火时,在储蓄罐里丢一玫硬币,每月统计一次,看看储蓄罐里的硬币每月会不会减少?

3. 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养儿

利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育儿,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来发展。孩子有了好习惯,好习惯会成为惯性,父母就会轻松很多。小狮艾迪是个不错的育儿工具,你可以试试。

关注我,一块学习育儿知识!轻松育儿,快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