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历史:名将岳飞死后,金人为何没有南下灭宋

自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始,宋金之间一直战事不断、此起彼伏。战争与和平作为两国之间的主旋律一直交替进行。

早期弱宋处于战略守势,常常被动挨打、几无还手之力。至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之武功登峰造极,攻破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获了北宋的徽钦两位皇帝。

之后康王赵构“泥马渡江”,建立南宋。岳飞等中兴名将随之崛起,扭转了逢金必败的颓势。

经过大大小小的数百次战斗之后,宋金之间逐渐变得势均力敌、互有攻守。在此背景下两国的主和势力开始抬头,双方都在谋求签订第二次和议。为了表示和谈诚意,宋高宗罢免了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随后更是自毁长城,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

大家都知道,岳飞在中兴四将中独享主角光环,谈抗金必言岳飞。因此常常有人会发出疑问,既然抗金主将岳飞已死,金人为何以不趁机南下灭宋?

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这是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结果

如前所述,绍兴和议前后宋金双方基本处于均势,谁也吃不掉谁。拿掉一个岳飞其实并不影响大局。

从军事指挥上来说,南宋以中兴四将并称。岳飞之后尚有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等三员大将。他们都曾在对金作战建过功立过业、证明过自己。而军队方面此时已初步完成国家化(这也是宋高宗敢于处死岳飞的原因)。从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角度来看,宋军其实更强了。

与之相对,此时的金军相较靖康年间实力不升反降。自公元1114年起兵征辽至公元1142年,金人一直战事不断,虽然占尽上风但也死伤惨重。其统治民族女真人口原本就少,可算是大国寡民,军队的减员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故此在宋金交战的中后期,金人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依靠“宋奸”组成的伪军,其低下的战斗力与金军主力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这一时期宋军交战的对手多数是伪军,这也是后世贬低岳飞战绩者的一个槽点)。再加上沦陷区的汉人此时并未完全臣服,各地抗金势力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牵制了大量的金军。因此可以说,在军事层面上,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后的金人,实际上已经无力南征,只堪隔江守土、保住胜利果实了。

其次,这里也有经济和后勤补给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战争打到最后拼的还是经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线将士浴血沙场固然艰险,后方筹粮筹款也非易事。前文谈到,自1114年始,金人连年征战,除了人员死伤外物质消耗也十分巨大。国力已经不在巅峰了。

以绍兴十一年的战事为例,金熙宗动员全国力量大举南征,意图“诏取江南”(《金史·熙宗本纪》),按说准备够充分了。却因为后勤补给困难出现了“宰杀骡驴,相兼为食”,“辎重俱尽,有食奴婢者”的极端现象。在金军停止进攻,撤军清点时,发现辎重骡马仅余四成,奴婢则十无六七。说明此时金国已经很难支撑大规模作战了。

最后,则要在政治上找原因了

随着宋金战争的进行,金人内部战与和的路线斗争也日趋激烈。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挞懒夺权后力主与宋议和。不料他却在第二年为主战的金熙宗、完颜宗弼所杀。金熙宗上台后对外重启战端,对内着力推行中央集权,以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必然会触动权贵们的利益,激起强烈的反弹。熙宗此时派完颜宗弼伐宋有转移矛盾的用意。不料南征受阻,而在此期间熙宗的另一个重要支持者完颜宗干又因病去世,金熙宗加强皇权的举措陷入了危机。后方不稳导致完颜宗弼无心恋战,不得不考虑班师回朝。

综上所述,即便在岳飞问斩之后,金人也不具备灭宋的条件。反过来讲南宋北伐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并无足够的实力支撑。因此只有议和才是双方最为现实的选择。老人家说要一战打出三十年和平,宋金的和议也不惶多让,谈出了二十年的和平,直到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兴兵南征,两国又再兵戎相见、兵连祸结。

在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里,双方都得以休养生息。南宋政权由此逐渐稳固。看起来议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统治者们弹冠相庆。此时还有谁会记得北方汉人的血泪?又有谁会怜惜岳飞父子的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