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后,应该如何管理才能扩大收成?

东篱旁种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玉米一年四季都能种植,要根据当年的气候情况和用途来选择时间。它不能生长在贫瘠、黏重的土壤中,最好选择肥沃沙壤土。选好优良的品种,提前对种子处理,先晒种3-4小时左右,浸泡到50-55℃的温水中,取出后清洗晾干,然后播到土壤中,边播边盖土。玉米苗长出后,要注意间苗,及时追肥浇水,做好必要的水肥管理。

一、种植时间

玉米可分为春种、夏种、秋种、冬种,春玉米大多是1月中下旬到2月中旬种植,夏季种植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左右,在秋季的种植时间大约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中旬,冬季种植时间在10月到来年的1月份左右。种植玉米时,要根据当年的气候情况和用途来选择。

二、选地整地

玉米不适合在贫瘠、黏重的土壤中生长,所以最好选择PH值在6.5-7之间的肥沃沙壤土。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根据种植面积施入一定量的腐熟农家肥。

三、选择种子

玉米的品种很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品种,要求品质优良,发芽率高。

四、处理种子

种子在播种之前先晒种3-4小时左右,能去掉部分的病菌。在播种之前准备好50-5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到温水中,搅拌大约10-15分钟,等到水冷却后浸种6-8小时左右,然后取出种子用清水清洗1-2次。

五、进行播种

种子一般是直播,将种子播到土壤中,边播边盖土,轻轻地压紧土壤。

六、后期管理

玉米苗长出后,要注意间苗,去掉长势瘦弱的小苗,中间除除杂草,及时追肥浇水,做好必要的水肥管理。





鲁西南小宁哥


给你更新、更真、更好的三农科技,“十星科技”帮你成为当地精英!

作者从事农业技术近30年,有足够的经验能帮助到你!

说一句实话:当前的玉米品种99%不适合过于密植!

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出现了“三升、七降”:株高、穗位高、秃尖度3方面,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升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7个方面都随着密度提高加而降低。而且,且茎杆细弱,抗倒性差,发病较重。

例如:据中国农科院佟屏亚老师2015在内蒙古某种业公司考察,该公司育种人兼老板“亲口所言”,同一“耐密品种”,4000株亩产1718斤,
4500株亩产1693斤(多出500棵,减产25斤),
5000株亩产1732斤(多出1000棵,增产14斤),
如此的增加密度,和相对应的产量,有啥意义呢?!

第一,密植需要大水大肥才能提高产量【如果不能大水大肥,过于密植反而会因为增加了20%-30%的秸秆而浪费了20%-30%的肥料,整体田间玉米果穗降低20%-30%,降低产量不争的事实!】 ——除非你家的土地非常肥沃。但是,增加肥料投入之后,你的产出成比例吗?

第二,密植导致玉米茎秆细弱,下部节间拉长,硬度和韧度降低,穗位显著升高,抗倒能力弱。

第三,过于密植导致田间郁闭,病害加重(大斑病、青枯病、瘤黑粉等)。

第四,过于密植导致玉米果穗秃尖加重,籽粒变浅,粒重减低,行数减少等。

说到这里,也许有读者问,那1%的品种是不是适合密植呢?——另外很少的一部分品种,由于生育期短、玉米果穗小,必须增加密植才能【维持正常产量】——比如,2016年在山东省试验耐密型“xxx17”,在5000株条件下产量略低,需要增加到6000株才较为理想(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报告数据)。


序言:2017年2月初,一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网名“绿色庄园”的种田户反映,亩密度6000株以上,连续两年赔钱。由此,笔者决定将自己近几年保存的科技资料公开,也算给一些“头脑过热”狂热分子们浇一点清醒的凉水吧。

玉米种植,所谓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现阶段在当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适合的品种不到位。笔者不同意当前极端的追求“高密度”,也不是倡导极端的“稀植”,仅仅是对当前玉米种植中“过于密植”造成的诸多弊端而提出适当降低密度的“中等密度”的观点。请那些迷幻着“高密度”和“超高密度”的狂热分子们,以及更多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的人们,能冷静理性地看完本文,然后再全面地、客观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总结。

“一两个例子或许是忽悠人的,多个例子相互验证才是提高自己的”——这是笔者从事农技推广近30年来的最大感悟。下面笔者将从“高密度与籽粒机收”、“增产问题”、“品种问题”、“耕地问题”、“肥水问题”、“倒伏问题”、“病虫害问题”七个方面逐一的分析论述。

真正的科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十星科技,更愿意帮你“一句话解决问题”!

北方农村网科技总顾问、副总编“十星科技”头条号作者,为你解答,欢迎关注“十星科技”头条号,随时为你解答问题!



十星科技


想要玉米提高产量增加收成,首先就要在播种前做好扎实基础工作,然后就是后期的田间加强管理工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单靠在后期管理上扩大收成,也是会费很大劲的。

如种前选土层深厚、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微酸至中性忌盐碱地)、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块,就是说“地不好不种”;底肥施足农家肥和磷肥,确保幼苗“胎里壮”,做到“肥不足不种”;种子方面,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株型紧凑、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有增产潜力的杂交玉米品种,播前对种子、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处理,防病除虫,减少危害;在种植模式上,采用地膜种植,同时根据玉米品种、土壤肥力及管理技术等,合理密植,这些都是玉米提高产量的基础保障。

那么玉米种植后,应该如何管理才能扩大收成呢?

玉米从播种出土到成熟,可明显的分为苗期(即出苗~拔节)、中期(拔节~抽雄)、后期(抽雄~成熟)三个时期,因此就三个主要生育期的管理方法及措施,重点分享一下,供参考!

一,【增加收成】苗期管理重点:

玉米苗期管理(出苗~拔节):这时期管理的重点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幼苗根系发育,培育壮苗,以达到苗早、苗齐、苗足和苗壮的要求,为玉米提高产量培育壮苗奠定基础。

具体工作就是及时破土引苗、查苗补苗、适时定苗、及时打扠、防除杂草、防治病虫。

破土引苗:覆土如有板结,会导致幼苗出土困难,出苗不齐或缺苗,应破土引苗,地膜种植的要及时扩膜放苗,防止烧伤幼苗。

查苗补苗:在苗期要随时查看出苗状况,发现缺苗断垄就要及时补种或移栽,避免因植株总数大量减少而影响整体产量。

适时定苗:在幼苗长到4~5叶时,即可定苗,破双留单苗,除去细弱病苗、保留强壮高度一致的苗,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促进保留苗生长。

及时、多次打扠:玉米生长旺盛时,常会分蘖出很多杈,消耗养分,影响主株生长,因而要勤看勤打,及时从根部掰掉,以促进主株生长。

防除杂草:没有地膜或半地膜的,结合中耕松土,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减少土壤养分消耗。

病虫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较少,但这时也是玉米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的预防关键时期,尤其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

幼苗侵染性病害,因而苗期喷雾如稀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对预防玉米丝黑穗病有很大效果。

二,【增加收成】中期管理重点:

玉米中期管理(拔节~抽雄):这时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促进玉米植株增加叶片数和增大叶面面积,提高光合效能,促进植株茎秆粗壮,雌雄穗发育良好,雌穗分化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对玉米顶腐病及玉米螟等虫害的防治工作。

具体方法和措施,就是当玉米植株进入大喇叭口期(10~12叶片),追施壮秆攻穗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千克,可用玉米点播器打孔施入,也可兑水200千克,用追肥枪打孔施入。

病虫防治方面:

这时主要应注意玉米顶腐病玉症状主要为心叶会出现灰绿色失水萎蔫枯死,使植株形成枯心无头苗或丛生苗,慢慢叶基部呈水浸状腐烂,轻病植株株心叶扭曲不能展开,重病植株可拔出整个心叶,因此,提前预防可保植株,不致影响整体产量,结合防治玉米螟,可用代森锰锌和敌敌畏混合喷防,防病防虫。

三,【增加收成】后期管理:

玉米后期管理(抽雄~成熟):玉米后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植株早衰,增加粒重和防病虫。防早衰就是保护植株叶片,以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合成能量,促进玉米粒多、饱满粒重,因此,这时应追施增粒肥,不过这时追肥应根据植株生长状况,即茎秆叶色的变化情况决定,如果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就应及时追施增粒肥,有浇水条件的可随水亩施尿素5千克,不能太多,以防贪青,无浇水条件的,可用点播器打孔施入。

病虫方面:玉米后期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和穗腐病,可根据病症有针对性的选药治疗,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玉米螟,根据虫情,选高效药剂防治,病虫防治不力,都会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四,【增加收成】适当延后收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晚收,以保证籽粒的充分灌浆和成熟,收获时间改“苞叶变黄”为“苞叶干枯”,这时籽粒乳线消失,是籽粒最佳的生理成熟,因成熟度达至最高,因而要比苞叶变黄时收获缩水率低产量高。

以上是玉米种植后,从出苗至成熟整个生育期的田间重点管理方法及措施,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