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以往國產現代劇裡時不時冒出的“瞎編”“誇張”吐槽,幾乎所有時間線上正在追劇的同學最常出現的評價竟然是一水兒的:“太現實了!”“過於真實!”這排山倒海的共情,是《都挺好》的成功之處,卻也是我覺得難過的地方。是不是太多家庭、親情,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原生瘡孔,劇裡的蘇家,只是窺見這麼多“問題”家庭的一扇小窗。
和《都挺好》一樣,前段時間也有一本專攻原生家庭問題的書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英文名:Toxic parents,直譯是“有毒的父母”。顯然,即使從字面看,“有毒的父母”都比“原生家庭”的情緒來得更加強烈,也更具批判性。轉念一想,“原生家庭”這個譯名是更深層地揭示了“有毒父母”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當然有不斷自我教育和環境的效應,然而原生家庭是你人生最初的起點,你永遠無法迴避的根源。
剛看了兩集《都挺好》,就可以判斷,蘇家三兄妹的性格形成和蘇爸蘇媽的夫妻關係有很大的關聯。蘇爸蘇媽的家庭角色是顯而易見的女強男弱:母親強勢、專橫、重男輕女到令人髮指;父親沉默、懦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這大概是很多中國家庭的“標配”。
一個常常在家庭關係中“製造”矛盾的母親,想“管住”家裡的所有人,包括父親在內,家庭內權力的無限膨脹帶來的是不斷“開疆闢土”,侵犯丈夫的底線,傷害孩子的情感。
一個面對矛盾常常“缺位”的父親,起初可能也和妻子爭奪過權力,隨著每一次失敗,漸漸變得“不想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得家庭中的衝突缺失了由父親“講理”,主持“公道”這一環,指責、打罵、怨懟、兄妹間的齟齬毫無遮攔地落到成長中的子女身上。
這令我很容易聯想到《原生家庭》裡的“有毒父母”。在蘇珊博士的定義裡,所有的父母都難免偶有不足之處,“但也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些就是傷害型父母了。”
蘇明玉在成長過程中持續受到母親的輕視與語言暴力、父親的冷漠缺席毫無疑問是傷害性的,而二哥對她的欺負,大哥的“和稀泥”,不過是對父母的“有樣學樣”,同樣承接父母的模式。在蘇家,父母、兄長其實都是“傷害型”的家人。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蘇家三兄妹,無論是大哥的“國民長子”款,二哥的啃老媽寶型,還是小妹的倔強硬氣範兒,都是蘇爸蘇媽建立的家庭模式打下的性格烙印。
明哲是長子,不但是重男輕女的受益者,“學霸”的努力結果——考取斯坦福大學碩士又使得無論是家庭經濟還是關注程度的資源都傾斜在他的身上。口口聲聲“我是長子”,卻懦弱又愚孝。想要維持家庭秩序,卻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法平衡關係的癥結所在,其實是他在成長中獲得的資源本就是對弟弟妹妹不公平的。
明成的角色很有趣,也很典型。在中國,有一種兒子是讓爹媽心甘情願掏錢出力,即使心裡也清楚他做的不對,但仍然會一次又一次地傾己所有。爹媽的偏心固然是一方面,實則是這款兒子掌握了家庭規則精髓——嘴甜、“造勢”。自己的不努力,與兄妹的差距成為道德綁架父母支援的論點,卻能甜言蜜語哄得媽媽開心爸爸消氣。為父母做一點點小事就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博取好感,這招的屢試不爽在現實裡也比比皆是吧。
明玉看起來是劇中最正常的一個,但是實際上蘇爸蘇媽在明玉成長中的影響也使得她有著自己的情感缺陷。她不善表達感情,對母親的恨意使她在母親離世時也不甚悲痛;她對父親曾經的“失職”,現在的“作”也常感無奈;她和兄長的情感衝突最為激烈,也是她難以解開的心結。
《都挺好》還在更新中,它揭示中國家庭的情感模式、危機隱患已屬同類上佳。劇情梗概已經告知了劇尾的“大團圓”情節,這很符合我們影視劇一貫的設定。然而對於被“有毒父母”浸染的子女,我真的不希望“都挺好”。在“有毒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應該更常對自己、對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進行反思。傳統思想灌輸出的“愚孝”是最致命的,必要的時候需要勇於切斷有毒的家人連結,扭轉病態的父母子女關係。
撇開此後的劇情發展不談,只想說對於有著如蘇家一般癥結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子女,應該怎麼做。《原生家庭》的副標題是“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就將落腳點放在了自我修復、自我救贖。沒有必要陷入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性格缺陷不能自拔,即使它帶給你現在生活再大的傷害。
《原生家庭》在書的第二部分提出的解決方案裡有兩點最令我讚賞:“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和“你不該為……負責”,它們分別指向瞭如何自我界定和不再自我懲罰,這對於受家庭傷害卻又不願意傷害“施害者”(尤其是父母)、心有自責和愧疚的很多人來講,非常寶貴。具體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找出自己的答案。
最想讓大家知道的是,“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當你勇於消除這種毒素,乃至切斷毒藤,對你而言是無上寶貴的第一步,它是對你自身的拯救,也將會為你的家庭、你的子女開創一個嶄新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