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这阵子我过得特别累,但却很充实,比过去的任何一年,都感到踏实。

以前,道不尽茫然。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地,再也不怕把时间留给自己,再也不用总想找人说说话,再也不早早规划周末去跟朋友玩,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我曾经拷问过自己,却从来没有答案——该做点什么好呢?我在虚度时光!

这就是以前的我,大学那四年回想起来,是无尽的灰暗。唯有的一点点光,来自于每天运动和结束后滚落在胸前大颗大颗的汗珠。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茫然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现在,每天睡觉之前情不自禁嘴角上扬,醒来时发现自己腿好长好瘦又很开心。累是因为每天睡6个小时,其他的18个小时几乎都在高速运转,我的日程表:

起床 0530

自由支配1.5小时到0700

开始化妆换衣服出门时0730

走路+员工班车上闭眼睛听书 0810

到公司换西装吃早餐 0840

列出当天工作清单 0900

疯狂工作

午餐1200-1300

散步 1330

加速工作

晚餐下班,车上瞌睡,到家2000

自由支配3.5小时到1130(事实上我经常匆匆上床时,冥想10分钟后已接近0点)

在以上自由支配的5小时里,有满满的安排:健身(或游泳),每日更文(每两天整理和润色一篇最完整的文章),线上训练营作业,冥想,阅读,拆解文章,研究如何赚钱,洗澡洗头发洗衣服刷牙。你可能会问我,时间够吗?

真的不够!我不得不今天舍弃掉abcd,才能勉强完成efg.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事实上,健身1-2小时,写文章至少需要2小时,有时脑袋里实在搜刮无货(其实经常发生,比如今天)还要找公众号,微信读书,今日头条,知识星球等快速扫描,以触发脑子某个能写的点。今天写这一篇文章的灵感,来自8月4日在微信读书上看《二十几岁,没有十年》做的笔记,我划线的句子是作者孙晴悦写:

强大,意味着你在一个团队里有优先的选择权。在职业生涯里,你可以尽可能地走那些有效的路,而若满足于那些暂时看上去不累的工作,到最后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选择的权利。

在划线旁边我写:昨天加班忙得晕头转向,琐事处理中很多令人沮丧的环节,十分多的杂事还胡搅蛮缠,当转身背对一堆身后一片混乱时,我开始认真想自己的存在价值。我问自己,第无数遍:终其一生,难道我就要在这些混乱和没有意义的事件中,屈于做一个解开死结的无名小卒?这些工作,不但不起眼,还特别累。

在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讲义》里提到一个概念叫“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其中提到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负面感受当作成本。比如上述我的笔记中写的各种不满情绪,虽然是由工作引起:劳累,繁忙,焦虑等,但这些不是做这个工作的成本,因为并没有放弃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选择打一份工,上班的时间就不能用来创业或者学习,这段放弃了的时间才是打工的成本。

有个残酷的现实:你的收入体现你的价值。虽然在同龄人中的收入不至于拖后腿,但一直以来的增长速度还是很慢,不足以达到我的期望。当自己的时间受制于一份工作上时,我们就是在用时间换钱。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假如我选择在现有的公司上班,我上班时间的成本就是公司给我付的薪水,我如果坚持在这儿工作,成本是放弃了其他工作的可能性,比如转到其他行业。坚持这儿的工作,放弃的就是其他工作的薪水。

而我的价值是由社会上的其他用人单位共同决定的,是他们对我个人的价值看法决定了我能拿多少薪水,所以其他人决定了我坚持在本公司打工的成本。

如果有用人单位愿意出3万聘用我,那么我坚持手头工作的成本就是3万元;如果有人想邀请我共事提出4万,那我的成本就是4万元。坚持目前工作的成本,只跟一个因素有关系,那就是放弃了的最大收入。比如以上,是放弃了4万元。

机会成本是什么?

它跟选择有关系。同样的投入,可以用来做销售,写作,做其他工作,每个的收入都不一样。我目前选择了做销售,假设同样的时间精力投入写作,收入4万,这是同等投入可能得到的最高收入,那么,这4万就是机会成本。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当我反过来想,为什么要用宝贵的时间换钱呢?我能否用钱去买别人的宝贵时间呢?答案是:当然可以,但首先我要变得很强。当我5分种能创造的价值大于别人同样时间内能创造的价值多时,我只需要付给他们金钱,就可以购买他们的时间

李笑来说:凡是能用钱买来的,都是便宜的。

他讲过一个故事,他花十几块钱雇人帮他买一杯星巴克的咖啡,觉得自己赚翻了。你能猜到是怎么回事吗?

他说他五分钟能打几百个字,价值好几千块钱,只需要让别人帮他跑腿,自己就凭空多出了5分钟赚几千块钱,是不是很好的买卖

如何才能购买别人的时间?答案是: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再往前推一步,自己变得更强,再往前推一步,投入更多的时间投资自己。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为了变得更强,我选择做的第一件事是健身现在小有所成;第二件事是学习写作,现在正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

我在线上的写作训练营上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圈子一下子拓宽了很多,他们的学识和眼界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暗暗赞叹,并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向他们看齐。其中几个线上未见过面的同学,在机缘巧合之下得以频繁联系,他们已经像家人一般温暖和无私。

素未谋面的家人?读到这儿,如果你觉得鸡汤了,抱歉可能是因为你暂时还没遇到。界定标准是什么呢?我昨晚在锻炼的时候忽然想到,标准是:如果现在能有机会见面聊天吃饭,我会为他们腾出一天时间吗?会感到很激动开心吗?答案是:肯定会。在这样自己设定的条件下,发现完全满分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幸运。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这样的标准,因人而异,可能你不理解,不就吃个饭嘛,这样就称为家人?如果是半年以前的任何时候,我也会不理解,甚至认为这是扯淡。但现在真的不同,每天24小时里的每分钟,我都希望能高效率高,高匹配去使用。要知道,现在于我而言,时间就像命一样宝贵。我很外向,跟周围人关系都比较好,即使未有过交集的其他部门同事也会对我有好感,这是在多次的首次合作中观察知道的。你如果对一个人印象不错,交流的时候会自动微笑伴随轻快的语调,我对这一点洞察比较细致。但最近开始困惑,因为被动浪费的时间令我心疼,好像在割我的肉一样。

今天清晨下电梯,几层之后走进来财务部的信贷经理,与她平时很少直面聊天,偶尔有时候需要人家查账入账的时候我都非常客气地称呼“姐姐,有劳,麻烦啦,谢谢啦,辛苦哦,好的非常感谢对我帮助很大”等等,今天她可能忽然来了兴致 ,在我戴着蓝牙耳机的情况下依然找我闲聊拉起家常,所以我只能拿掉一边耳机跟她一路边走边说话,终于来到车上,本想可以继续听书了坐到别的地方,没想到只剩下两个车位,我们只能坐在一块儿。一路上,她饶有兴致地问我做销售这个职位如何是否能认识更多人,以及她以前的同事也是销售就在旁边的酒店我们是否认识。平时很少话的她今天如此热情,我只能一边捏着耳机一边唠嗑,一路上,我那的宝贵40分钟,就这样浪费了。

我的几位家人们,有时候会夸我很强,很优秀。于其他任何场合,我都会礼貌的回应谢谢,但面对他们,我真诚的说过“希望你们不用在这里夸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必须要变得更强”,今天我想在此进行补充:虽然太强很累,但是不强更累。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现在我还没有“很强”或者“太强”,不过我非常笃定正走在“变强”的路上,比起以前的碌碌无为又茫然的日子,我感觉并没有那么累。不强才累,而且要累一辈子。

《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这本书中还讲到一个故事。

Paloma是巴西旗帜电视台的一个女记者。作者给巴西旗帜电视台的奥运报道团里当翻译时,Paloma是里面最年轻,且是唯一的女记者。

当作者回国后看着全天候连轴转的记者报道团,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行业绝大多数都是男生,并且做得出色的也都是男生。很简单,因为电视行业太累了。且不说能不能熬夜,就帮摄像拿三脚架,坐在地上编辑片子,女生的弱势就已暴露无遗。

Paloma是体育记者。作者问她,要成为著名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是不是特别特别困难;女生做电视行业,是不是特别累。

已经通宵工作的的巴西姑娘,只回复几句话。她说,做电视行业确实太累了,这个行业你要做得强就很累啊。作者以为她敷衍,没认真回答,原来还有下半句。

“可是,其实不强更累啊。”

我瞬间被这句话击中,回过头望以前的经历,深深地感受着这句话的力量。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毕业时,大家都说找工作难,有的人简历“不漂亮”,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而有的人在还没毕业时已经参加过对标职业的实习,并且 拿到用人单位的引荐信;参加同一场面试,有人准备了一张简历,有人准备了中英各一份简历,而有的人准备了对该职位的调查以及自己匹配该职的能力和相应的证书和作品;进入职场以后,有的人浑水摸鱼掐点下班,有的人自愿加班做超出老板期望的工作结果。

几年时间一晃而过,该成家立业时有的人低调完成人生的大小目标,有的人望着对他来说要赚几十年的房价,哀怨“生活真的太累了,人到中年竟活得不如一条狗”。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到底谁更累?关键是,谁会累得久一些?

最后,回答一下网上热传的问题:你觉得怎么样的人生最好?

我认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最好。拥有能力和权力自主选择,在面对抉择时不再拿那个借口“等我变强以后……”别再等了,你不可能凭空等来自动更强,现在就行动,从变得强大开始。

二十几岁正值拼搏:你说太强很累,却不知不强更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