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這陣子在學習一門新的課程,頗為有趣。華杉老師對《孫子兵法》的解讀特別詳細,他以《十一家注孫子》為藍本,濃縮精華,向我們提供一個角度學習《孫子兵法》,原來令人覺得神秘又高深的兵法竟然能被講解得如此通俗易懂。

今天分享學習的第六篇,關於謀攻:上兵伐謀,是要伐掉對方大戰的念頭。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最上策是伐謀,然後是伐交,第三才動刀兵打,最糟糕的就是攻城。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去幹攻城的事。

一. 上兵伐謀是什麼意思呢?並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而是伐掉對方的計謀

怎麼伐呢?有兩種方式。

一是伐掉他主謀的人,讓他丟掉了主心骨,這樣以來,戰就沒法打了,沒人出主意了。

兵法中舉了一個例子:東漢的開國名將寇恂,去討伐一個擁兵萬人的叛將高峻。之前攻打高峻長達一年仍然沒有戰勝,此次寇恂一到,高峻便派軍師皇甫文作為使者前來打探虛實,沒想到寇恂二話不說直接把軍師拉出去斬了。以此逼迫高峻投降,高峻馬上投降,因為他的主心骨沒了。

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

華杉老師解讀:如果留下他,放他回去,軍師皇甫文一路來觀察我們,他就已經想好了怎麼跟我們打了,回去他倆就商量,定計來對付我們。我把他殺了之後,高峻就沒了主心骨,他就嚇破了膽。這就是上兵伐謀,他伐掉了高峻的謀,這個謀就叫皇甫文。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二是伐掉他心頭的念想,讓他自己不想打戰了

有個成語叫折衝樽俎。意思是在酒桌上就把敵人的百萬雄兵給退了,這個是春秋晉國和齊國的故事。

晉平公想攻打齊國,就派範昭做使臣去探聽虛實。齊國設席款待,飯桌上範昭用了幾招試探,一是喝齊景公杯中的酒,隨後齊國的大臣晏嬰馬上命人將齊景公的杯子換掉;二是要求太師演奏成周之樂,由於這是天子之樂諸侯國沒有資格演奏,所以太師婉拒稱他們不會奏。

範昭回到了晉國,向晉平公彙報說,齊國不能打,我想侮辱他的國君,被晏嬰識破了,我想亂他的禮儀,又被管音樂的太師給識破了,所以齊國有賢臣,不能打。

實者備之,強者避之”,一探虛實很實很強,就不要打。 所以這就是晏嬰和太師在酒宴上,上兵伐謀, 折衝樽俎的故事。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二. 其次伐交是什麼意思?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壞他的外交,絕了他的外援

張儀伐掉楚懷王和齊國的外交聯盟,就是一個伐交的典型案例。

秦國的丞相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他去引誘楚懷王跟齊國絕交,來跟秦國聯盟,誘餌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懷王被利益所誘忘了本謀,一再跟齊國斷絕關係導致齊國一氣之下,不但與楚國不再聯合,還轉頭跟秦國聯盟。這時候張儀的計謀得手, 本答應給六百里土地只給六里,楚懷王惱羞成怒發兵攻打秦國,此時沒有聯盟的楚國哪裡還是秦國的對手,楚國在此打敗之後便開始衰落。

華老師補充:伐交還有一個標準戰術,叫做殺使伐交,兩國競相用外交手段拉攏異國,殺掉競爭對手的使臣,逼迫目標國和其結盟。 兩國競爭要拉攏一個國家,這兩國都派使者去那個國家的首都,就在這我們把敵國派來的使者給殺掉了,目標國跟另外一國沒法交代了,他就乾脆只好跟我們結盟。這就是一種綁架,一種脅迫。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三.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那麼比伐謀和伐交更次一點的什麼?就是其次伐兵,最後是攻城。

根據《孫子兵法》,攻城是萬不得已之法,因為你要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這得三個月時間,挖戰壕,堆土坡,構築攻城陣地,又是三個月。攻城的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攻城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民國名將傅作義,號稱守城第一人。

直奉大戰,那時候傅作義在閻錫山麾下。敵方奉軍得勝,但是傅作義率一支孤軍守涿州城,內無糧草,外援斷絕,但他就是不投降。奉軍五萬人攻他幾千人,攻了兩個月,攻城總指揮張學良,飛機大炮燃燒彈各種狂轟濫炸,恨不得把涿州都轟平了,傅作義還在守,奉軍一衝上去,就被他打回來。

張作霖因此大為惱火,親自上陣指揮第七次總攻擊,不同以往,這次他要給傅作義整點高科技,命令向城內發射了五百發毒瓦斯彈。他以為這回可以如入無人之境了,誰知步兵一攻城,城上依然槍炮齊發,依舊攻不下城。

這回張作霖也服了。說咱不打了,圍起來,餓死他!這時候閻錫山看到也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指示傅作義議和,傅作義接到上級指示,這才和張學良簽了合議,開城投降。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通過本課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呢?

一. 解決問題,切入要點

同理可聯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論是戰爭,還是一個項目跟進,或者是工作中生活中的事情解決思路——找最關鍵的人和線索,上述故事中,斬殺敵方一個軍事獲得全軍投降,無需多傷害自己和對方的一卒一馬,實為上策。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二. 強國團結,上下同心

折衝樽俎的由來故事令人倍受啟發,無論是大臣還是管音樂的太師,君臣上下凝聚成同一股力量,這是這種團結精神使得前來打探虛實的範昭回去跟晉平公彙報“此國打不得”。大至一個強國,小至一個企業裡的部門,一個和睦的家庭,都離不開一股凝聚力。現在單打獨鬥已經跟不上社會前進的速度了,一個人走得再快也不能趕得上時代的進步,一群人才有可能走得又穩又遠。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三. 不忘初心,別忘本謀

楚懷王一聽到六百里商於之地就動了貪念,完全忘了本謀。這讓我想起一個初中時哥哥教我的遊戲——下象棋。從落下第一顆棋子開始,我們就開始做佈局,不但要布好自己的局免受對方破壞和阻擋,還要去阻礙對方的局。他放了一個棋子在這兒,是想在多少步之後用來對付我的哪個棋子呢?楚懷王還沒看到禮物,就欣然答應去跟聯盟的齊國絕交。反過頭來發現被騙,滿盤皆輸。此為一招不慎,再無從來。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四. 銷售最怕打低價戰

我是一名銷售,自然會有很多企業競爭對手,從來不怕公平競爭,讓客人自由選擇,最怕對手開始拋售低價,破壞市場規則。

上述兵法的上兵伐謀中第二條指出:伐掉他心頭的念想,讓他不想打戰了。在跟客戶的溝通中,我向來以突出本家產品的獨特優勢,令客人在對比之後打消繼續考慮別家的念想,直接與我簽訂協議。

但是如果有的對手想出下策給超低價格,客人又會搖擺不定,但此時開始已經轉變為“勢必會兩敗俱傷”的局面。最終無論是哪家得到生意,都比原本可得少很多。

你真的讀懂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指打戰要用計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