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大权如何落入赵盾之手?

MICHELLE-LIN


赵盾之所以能掌控晋国大权,其实相当偶然。

晋文公去世前,为了确保自己最好的兄弟赵衰当上晋卿,将晋国军队扩产至五军,同时把六卿增加到十卿。此时,中军主将是先轸,中军佐是郤溱(zhēn);上军主将是先且居,狐偃为上军佐;栾枝为下军主将,胥臣为下军佐;赵衰为新上军主将,箕郑为新上军佐;胥婴为新下军主将,先都为新下军佐。

可是,晋文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晋卿的年龄结构问题。晋文公自己并不长命,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可他所挑选的十位晋卿,年龄层次也偏高:晋文公去世后没多久,先轸就在箕之战中战死;后来,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郤溱、狐偃、胥婴等人也陆续去世。

这导致在晋襄公去世前一年,晋文公时期的十位卿士,只剩下了箕郑和先都两人。卿士岗位空缺太多,迫使晋襄公重新调整晋国军队的领导层。

首先,卿士位置空缺太多,八位卿士的缺额一时难以补充齐全;其次,晋国五军虽然意味着军事实力的强大,但长期维持这样的军队规模晋国国力也难以支撑。因此,考虑到晋国对外战事并不需要这么多军队,晋襄公主动将五军缩编成三军。这意味着,卿士也由十位缩减到了六位。箕郑和先都是旧时卿士,他们两个卿士之位自然也就保留着。因此,这次卿士的调整,实际上只需提拔四人。

此外,晋文公时期,为抵御狄人,曾经建立了“三行”之军:荀林父率领中行,屠击率领右行,先蔑率领左行。三人虽然未成为晋卿,但毕竟也有带兵经历。“三行”将领中,屠击已过世,还在世的荀林父、先蔑二人也顺其自然地被选为卿士。

因此,事实上晋襄公只需遴选两位新任卿士了。晋国人才济济,对于这两位新任卿士,晋襄公的选择面极广。

最开始,他想提拔士縠与梁益耳二人分别担任中军主将与中军佐。士縠原本为晋国司空,应该是士蒍之后;梁益耳担任何职不得而知,但梁氏为与秦同祖,何许是晋襄公为讨好嫡母文嬴之举。如此,士縠、梁益耳、箕郑、先都、荀林父、先蔑,就构成了晋国新一届军队的掌权人。

但这一六卿名单,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


晋文公回国后,身边有大批从亡的功臣,还有大量的参与城濮之战,助晋国成功称霸的功臣。士縠、梁益耳、箕郑、先都、荀林父、先蔑六人中,没有一人是功臣之后。

这让那些功臣的后裔极为不满。

先且居之子先克因此进谏道:“狐偃、赵衰二人的功劳,不可废弃啊!”此二人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的最大功臣,如今他们二人一去世,子孙后代却无一人成为晋卿,这实在令人寒心!

士縠、梁益耳二人,有何功劳,值得晋襄公放弃这么多功臣之后?

且不管士縠、梁益耳二人的真实能力如何,相比较于晋文公时期的众多功臣之后,他们在晋国的威望确实严重不足。先克之所以要举荐狐偃、赵衰二人之后,也是对晋襄公遗忘他们这些功臣后裔的极度不满。不说别人,先克祖父先轸的功劳,城濮之战、崤之战、箕之战等等,在晋国就无人能比。可是,先克本人却没能当上晋卿。举荐狐、赵二家,其实也是为先克本人的未来铺路。

如果晋国还是十位卿士,那么这个矛盾就好解决;可现在只有六卿,四位又已确定,剩下的两位卿士要在这么多人中间调配,确实是相当为难。

遭到了功臣之后的强力反弹,晋襄公没法,只得放弃了士縠和梁益耳,将狐射姑和赵盾提拔成为晋卿。并在夷地之蒐中,任命狐射姑为中军主将,赵盾为中军佐。狐偃是晋文公的第一谋臣,赵衰是晋文公最为亲近的宠臣。两人功劳大小,决定了其后代职位的高低,在当时人看来,也没有太多异议。

可这时,另一位关键人物出现了——晋襄公的太傅阳处父。阳处父能作太傅,全靠赵衰一手推荐。阳处父本人在赵衰手下工作,对赵盾也更加熟悉。夷地之蒐时,阳处父正出访卫国,还没回来。当他一回来,听说了狐射姑与赵盾二人的任命,马上向晋襄公进谏道:“赵盾更有才能,任命贤能之人,对国家更加有利。”

听阳处父这么一说,晋襄公也就重新在董地举行春蒐,改命赵盾为中军主将,狐射姑为中军佐。

董地春蒐后数月,晋襄公就去世了。此时,晋灵公尚在襁褓之中,赵盾与狐射姑为改立新君又产生了冲突。最终,赵盾赶走了狐射姑,提拔先克为中军佐。从此,能制衡赵盾的最大政治对手逃出了晋国,赵盾正式掌控了晋国大权,开启了长达二十的赵氏专权时期。

从上述过程可见,如果不是先克、阳处父二人从中阻扰,如果不是晋襄公去世得过早,赵盾就不可能独掌晋国大权。所以说,赵盾独揽晋国大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从晋襄公如此缺乏主见来看,极有可能是由于他执政时年龄太小,心智尚未成熟。也因为如此,个人判断晋襄公极有可能是文嬴之子,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逼姞之子;或者即便是逼姞之子,晋襄公也是出生在晋文公回国之后。


欲云谈史论今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我最敬佩的春秋人物之一。42岁由于骊姬作乱流亡翟国长达12年,之后流亡或路过卫国、齐国、曹国、楚国、秦国有冷眼相待的也有热情好客。

在翟国重耳娶了季隗而把她的姐妹叔隗嫁给了赵衰,这里当然有笼络的意思却被传为佳话,后人甚至把他们比做孙权与周瑜娶了大小乔。

重点是叔隗为赵衰生了赵盾。

重耳历尽千辛万苦回国为君,在短短的9年里将一个动荡的晋国发展为称霸诸侯的强国。赵衰跟随重耳流亡19年,回国后当然得到了重赏。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部队扩编为三军,中军的地位最高,上军次之,下军又次。所以中军主帅人选十分重要;赵衰推荐了郤谷。理由是“郤谷喜爱礼乐,而且熟读诗书”。读春秋我们会发现,春秋多全才。如乐毅、管仲、范蠡、吴起这些人不仅能文还能武;

所以重耳听从赵衰建议任命郤谷为中军元帅,郤溱为中军副帅。任命狐毛为上军元帅,狐偃为上军副帅。当重耳要任命赵衰为上卿时赵衰又推迟并推荐了其他人。

从以上人事任命上就可以看出重耳对赵衰倚重。

重耳对赵衰的倚重还不止于此,颠颉和魏犨违反了命令;重耳也是派赵衰去试探魏犨,看看魏犨他是否还身强力壮是否还能为他征战天下,如果不能就杀了(还好魏犨强忍着表现很好)。后才重耳还把女儿也嫁给了赵衰(即赵姬)。

按尊卑来说重耳是国君,国君的女儿自然尊贵;第一夫人的地位一定是他的,可是赵姬懂男人明事理把第一夫人让给了叔隗,后来又找理由让赵盾拥有合法的继承权。所以才有后来赵盾掌权的机会……这是后话。

公元前632年晋国扩充军队, 而称为“三行”,以荀林父为中行主将,屠击为右行主将,先蔑为左行主将。大家可以看到,这里还是没有赵衰。可是得到领导倚重的重臣怎么会没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630年晋国联秦伐楚无果之后开始了新一轮军队改编。撤销新建的三行,改为上、下新军,任命赵衰为新上军统帅,胥婴为新下军统帅。

抢杆子里出政权,有了军权才正真有了掌控全局的资本。

赵盾能成功掌控晋国最高权利,他的父亲成为上军主帅是关键。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时晋国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对不听话的诸侯实施武力,吃了楚国孟世明一败之后才更改了策略。加强了外交沟通,开始尊重其他国家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将晋国的霸业发扬光大。

公元前621年晋国在夷地(晋国地名)举行“春蒐(sōu)”,改革部队编制,将现有的上、中、下、新上、新下五军再度缩减为上、中、下三军。

这次改编军队的真正目的是晋襄公想要削弱非公族势力,结果没有如愿;却成功挑起了新势力的内部矛盾。

人士任免从来都是你争我夺,改编后的三军按照晋襄公的意思是让士谷担任中军元帅,梁益耳担任中军副帅。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异姓贵族的势力。可是事事不如人意,这一计划遭到了先克的强烈反对。“狐、赵两家于我晋国功不可没,必须优先考虑!”先克理直气壮地说。

所以中军的人士安排为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副帅。
这只是开始,


后来赵氏集团的阳处父(当时应该算是晋国的外交部长)回国后强烈要求要让赵盾做中军主帅。

晋襄公由于身体不好也就懒得和这些人斗,所以就满足了阳处父的要求。让赵盾做了主帅,狐射姑降级为副帅。这一招成功的挑起了异性势力的内斗(狐赵开始相互仇视)。

公元前621年8月晋襄公去世。

晋襄公去世后晋国内部对于新君主的人选存在很大争议。赵盾支持公子雍,狐射姑支持公子乐。赵盾派人到秦国去接公子雍,狐射姑也派人到陈国去接公子乐;可是明显狐射姑没有斗过赵盾。

公子乐在回国的路上被刺客暗杀,狐射姑后来也被迫跑到了国外。搞定了最大的政敌之后赵盾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决定听从晋襄公遗言“立夷皋为国君”。明面上的理由是被夷皋母亲感动,实际是控制晋国。


夷皋一个小毛孩,知道什么是危险呢?又知道什么权利。所以从此晋国一切事物由中军元帅赵盾负责;在军政统一时代中军元帅相当于总理和军区总司令的统一。

就这样赵盾通过父亲的功劳,子承父业得到了最高统帅的地位;又通过斗争搞定了最大的对手狐氏,赵氏成为了当时晋国最大氏族赵盾也成为了晋国最有权力的人。


蚁史为谏


你说的是晋襄公之后吧,晋文公时期赵盾还是个小孩子呢?晋襄公时期,赵盾才被任命为晋国中军统帅,执掌国政。

赵衰跟着晋文公重耳逃亡至狄地时娶了狄女叔隗生下了赵盾,在他不满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赵衰跟随重耳回到了晋国,而赵盾母子却留在了狄地,后来还是赵衰的原配赵姬(晋文公之女)向当时晋国国君晋僖公求情,赵盾母子才回到了晋国,且赵盾被赵姬认作嫡子。

赵姬的深明大义,母亲叔隗的贤惠,父亲赵衰的温厚,狄地的早年生活,酿造了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又劲直豁达的矛盾性格。

晋襄公在位时,赵盾在赵氏家臣阳处父的帮助下当上了中军统帅,执掌国政。

在晋襄公时期,赵盾整顿吏治,内修“事典”,稳定社会秩序,让晋国国政焕然一新,欣欣向荣,深得人心。

在军事上,也是颇有建树,南方楚国和西方秦国的扩张之路均受到遏止,直至鲁宣公元年,屡败于楚,晋国霸业开始衰微,到了楚庄王称霸时,晋国霸主地位宣告终止。之所以晋国落到如此地步,赵氏专权使晋国政权不能统一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晋灵公的荒淫无道和大兴土木。

赵盾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多次对晋灵公直言相劝,然而这非但没有改变晋灵公,反而为自己带来祸患,晋灵公多次派人刺杀赵盾末果,于是干脆来个鸿门宴,将赵盾请来喝酒,暗中埋伏杀手,最后还是因为右提弥明的誓死保护,赵盾才得以逃出虎口。

赵盾逃亡还末过晋境时,赵氏子弟赵穿弑杀了晋灵公,然后赵盾回到国都,扶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

有人说赵穿与赵盾是合谋刺杀晋灵公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贾欲诛赵氏家族,曾说;“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可见,赵盾确实不知道赵穿弑杀灵公的事情。

之所以赵盾能把持晋国国政,主要原因在于自“骊姬之乱”后,晋国公族后继乏人,且国君昏庸,而赵盾又贤明能干,这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