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利之道:商業模式創新經營

贏利之道:商業模式創新經營

贏利的問題,是每個公司都需要考慮第一問題,也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贏利之道呢,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贏利的方法,贏利的思路。那麼,我們的企業經營之路該怎麼走?魯迅先生說的好:“其實地上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在企業成長壯大中,魯迅先生的警句給予我們力量,鼓勵我們一定要積極努力,勇於探索,開闢道路。

  但是目前的情況卻往往令人困惑,積極努力、勇於探索未必能解決問題。我想大家經常會遇到堵車的煩惱:一到上下班高峰,就說咱們北京北四環吧,十四車道,是足夠寬敞的大道吧,卻往往是車如潮湧,大擺長龍,爬行緩慢,蔚為壯觀。企業經營同樣如此,也往往是類似的面孔,熟悉的手段,相同的思路,擠上同一條道,於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誰也走不動。所以現實給我們的啟示是,企業經營必須善於創新,反套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地上本來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有路”!企業經營要想脫穎而出,必須“不走尋常路”。這也是我們《贏利之道——新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課程的指導思想。


  好,我們先從身邊的事情——奧運會說起。看看“不走尋常路”的創新是如何促進社會進步、改變事態發展的。眾所周知,奧運會是全球體育和人文的最大盛宴和聚會,多少年來它承載著激情、自豪、光榮和夢想,能在自己的國度裡成功舉辦奧運會,是我們每個朋友的夢想。大家一定記得,2001年7月13日薩馬蘭奇先生在莫斯科宣佈“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那一剎那,我們13億人民是如何的萬眾歡呼、激情燃燒、舉國沸騰的,許多同胞激動得留下滿臉幸福的淚水。但是並不為所有人知道的是,在1984年以前,奧運會的承辦主要是靠強制指定,那個時候並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舉辦奧運會,更談不上是大眾期盼或者競爭承辦,甚至可以說是各個國家都是避之不及。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而情況嚴重:舉辦奧運會開支太大、收入太少,賠錢太厲害,大家都害怕了。

  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欠債多年未清,1976年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欠10億美元,差點讓該市市政府破產。1980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花費90億美元,而381家贊助商總共贊助收入才約900萬美元。1984的洛杉磯奧運會當初美國政府拒絕承辦,直到最後由天才的商人彼得·尤伯羅斯出面負責組織,才一舉改寫了奧運會傳承的歷史。尤伯羅斯大力開源節流,銳意創新經營。大家都知道,舉辦奧運會最大的兩項開支是蓋新體育館和奧運村。尤伯羅斯舉張不要蓋奧運村了,借用附近的三所大學學生宿舍一共2萬名公寓來提供臨時接待;比賽場館也多半是利用現有的設施,沒有大興土木新建場館。同時一方面大力縮減正規工作人員,常規工作人員減半;另一方面大力招募志願者以獲得支持。在開源方面,尤伯羅斯更是力所能及儘量多收錢:大幅度提高門票價格,同時幾乎各項設施都明碼標價,一間小型電視廣播室收費50萬,就連火炬傳遞每公里也要收3000美元。在贊助費創收方面更是銳意創新:只限定30家企業最終有資格贊助,每個行業一家,每家最低贊助門檻400萬美元。贊助方案公佈後,各行業內冤家對手大打出手,可口可樂和百氏可樂競相競爭,最後可口可樂以1260萬美元獲得獨家贊助資格;柯達認為400萬太貴只願意出100萬美元,尤伯羅斯立刻飛到日本找到富士總裁,富士正愁找不到進軍美國的敲門磚,喜出望外立刻以700萬的贊助費用成交;通用900萬超越豐田;最高莫過於電視轉播權的拍賣,美國三大電視網角逐競拍,最終NBC以1.2億獲得轉播權。

  結果是尤伯羅斯成功的運用了2:8原則,30家贊助商共贊助3.85億美元,而1980年莫斯科381家贊助商才贊助900萬。最後,洛杉磯奧運會總共收入7.6億,贏利2.5億美金,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贏利的奧運會。自此之後,奧運會成了市長髮財的機會,各地爭相搶辦。如今的奧運會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奧運會早已擺脫了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爭搶的難得良機。我們今年北京奧運會,僅紀念品——奧運祥雲火炬就發行20萬隻,每隻售價2990元,收入好幾億人民幣。延續了2000多年的奧運會,順利得以傳承光大。

  回頭看奧運承辦的發展史,尤伯羅斯利用奧運會全球唯一的資源優勢,通過贊助限制企業數量和設置贊助門檻成功營造了機會的稀缺性並提升了商業價值,同時大力開源節流並最終一舉獲利,讓洛杉磯奧運會成為奧運發展史的里程碑。我們說,面臨困難時往往並不是沒有出路,而是我們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關鍵是要找到原來的問題點,並針對問題點找到解決辦法。尤伯羅斯通過不走尋常路的思維創新,使用嶄新的商業經營方法成功突破了奧運會千年以來嚴重虧損的困境,營造了奧運會獲利經營的成功模式,進一步鑄就了奧運會的輝煌。

  和困境中的奧運會一樣,面臨激烈競爭的企業經營同樣需要如此突破。我們說,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企業,只有夕陽的思維。我們再看看一個身邊的例子:一家即將破產的罐頭廠如何通過思維創新走向新生。

  1992正值國退民進的開始,山東沂源縣一名曾擔任縣外經委主任的朱姓國家幹部辭職下海,買下當地一家虧損超過千萬元的國有罐頭廠。所謂買下,並沒有花一分錢,只是開出遠期期票——以用項目救活罐頭廠、養活數百名工人、外加承擔原廠450萬元債務為條件將罐頭廠盤下。盤下罐頭廠後想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但是負債累累的朱廠長沒有錢來買設備,就想設法通過做補償貿易來解決問題。罐頭廠最終成功引進國外生產設備的解決方案是——在國內生產產品,用未來5年內的產品出口返銷來抵償設備採購款,同時部分付款來還清設備款,結果是引進先進流水生產設備並一口氣簽下了800多萬美元的單子。1993年初,在20多個德國專家、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調試生產線生產產品。此時正值德國舉辦國際性食品博覽會,朱廠長單刀赴會,在華僑的幫助下在德國摩尼黑和瑞士洛桑簽下第一批業務——3000噸蘋果汁,合約額500多萬美元。罐頭廠利用此合同預付款採購了原材料並啟動了新的生產線,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後的發展是一帆風順,他們找到當時國內的產品空白——果汁飲料,後發先至,迅速發展壯大並佔領了最高點。1994年,該企業總部從山東遷到北京,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果汁廠家。我們很多朋友每天飲用的果汁飲料,都是該企業生產的。說到這裡,大家一定猜得出來,原來那家即將破產的罐頭廠是誰?它就是今天匯源集團的前身。而當年只買得起一張飛機票、沒帶翻譯單刀赴會到德國參加食品博覽會的廠長,就是今天的著名企業家朱新禮,當然現在已是身價數十億了。

  我們回頭梳理一下,匯源的發展思路是,用養活企業的承諾盤下國有罐頭廠,通過補償貿易用未來的產品輸出換進先進的生產線,用海外合同訂單預付款來啟動生產線,並利用新合同融資、還款,就是這樣實現了原始積累並不斷滾動發展,最終找到果汁這個在中國還沒有形成氣候的產品,然後利用先發優勢,迅速做成行業的老大。

  我們通過這兩個真實的案例,能總結出來什麼呢?成功一定有方法,經營一定有思路。這兩個案例都展示了清晰的商業思路。這裡,我們把這種經營思路稱之為商業模式。具體什麼是商業模式呢?

  1997年10月,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顧問之一羅伯森·斯蒂文問中國著名高科技企業亞信的CEO田溯寧:“亞信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田溯寧反問羅伯森:“什麼是商業模式?”羅伯森很奇怪田溯寧作為CEO竟然不知道什麼是商業模式。羅伯森向田溯寧解釋說:“一塊錢通過你的公司繞了一圈,變成一塊一,商業模式是指這一毛錢在什麼地方增加的。”這個例子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商業模式,同時也說明了“商業模式”這個概念的提法是一個舶來品,其實中國的任何一家企業都在出售產品,然後回收資金,這就是商業模式,只不過以前我們不提“商業模式”。洛杉磯奧運會和匯源集團的發展經歷其實都分別描述了一個完整的贏利過程,闡述了各自獨特的商業模式。

  2000年,互聯網泡末破裂,一大批沒有實際價值、經不起推敲的網絡明星企業關門大吉。原時代華納首席技術官CTO的邁克爾·鄧恩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採訪時說:“一家新興企業,它必須首次建立一個穩固的商業模式,高技術反倒是次要的。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商業模式比高技術更重要,因為前者是企業能夠立足的先決條件。”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可見商業模式的重要地位。有資料調查顯示,當今中國創業型企業的失敗,23%是因為戰略的失誤,28%是因為執行的問題,而高達49%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持續贏利的商業模式。

  在所有的創新之中,商業模式創新屬於企業最本源的創新。離開商業模式,其他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都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礎。所有的成功的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秉持成功的商業模式一步步走過來的。我們說,沃爾瑪其實是開雜貨店的,可口可樂是賣汽水的,微軟是賣軟件的,國美是開電器店的,小肥羊是開火鍋店的。這些普通的行業的成功說明什麼?其實說明一個道理:無論高科技、低科技,都能成功,關鍵是你要找出成功的商業模式,並把商業模式的贏利能力快速發揮到極致。

  商業模式在學術上為多數人公認的定義是:“為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並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組織設計的整體解決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統”是基礎或先決條件,“核心競爭力”是手段,“客戶價值最大化”是主觀目的,“持續贏利”是客觀結果,也是檢驗一個商業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標準。

  商業模式本質是關於企業做什麼、怎麼做、怎麼贏利的問題,實質是商業規律在經營中的具體應用。剛才我們講了匯源的流程,闡述了他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承諾付款盤下企業、補償貿易引進設備,新產品返銷盈利、籤新合同收預付款進入良性發展循環的一個贏利經營過程。

  成功的商業模式不一定是技術上的創新,而可能是對企業經營某一環節的改造,或是對原有經營模式的重組、創新,甚至是對整個遊戲規則的顛覆。商業模式的創新貫穿於企業經營整個過程中,貫穿於企業資源開發、研發模式、製造方式、營銷體系、流通體系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創新都可能塑造一種嶄新的、成功的商業模式。

  任何一家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起步,我們的驕傲、跑得比風還快的劉翔也是從蹣跚學步開始走上成功的道路。讓我們認真審視一次今天我們身邊這些“創造了商業傳奇”的企業:百度、蒙牛、國美、海爾、聯想、李寧、娃哈哈、匯源、五糧液、小肥羊…他們從小到大成功發展的方法是否相同?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大體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而這裡,細心的朋友一定看得出:失敗的企業大體相似,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企業的失敗大體就是那幾種原因:資金、人才、戰略、執行等等。而企業的成功之路則各有千秋。百度的競價排名,蒙牛的事件營銷,國美的多成分系統模式,海爾的專注服務,聯想的多元經營,李寧的運動員品牌經營、娃哈哈的渠道聯營…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獨特的經營思路和商業模式才能發展壯大,並不斷隨著經營環境、競爭因素以及消費者變化來調整和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在我們的《贏利之道——新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課程體系裡,我們設計了“商業模式5R模型”,分別從每個企業都會經歷的五個篇章:產品篇、經營篇、傳播篇、融資篇和社會價值鏈互動篇章來討論和設計各個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並最終爭取設計出隨著時間和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商業模式體系。

  “其實地上本來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有路!”在市場千變萬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的企業要想脫穎而出發展壯大,必須不走尋常路,設計適合自己的、富有競爭力的、與眾不同的成功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