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斜索戲車畫像磚,陶質,東漢,殘存長62釐米、寬32釐米。河南省新野縣任營村採集。現藏河南博物院。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斜索戲車畫像磚

此畫像磚是橫長方形空心磚,畫面呈橫幅,右半殘缺,表現的是漢代戲車表演的情景。上邊框飾為二方連續變形雲氣紋,左、下兩邊框飾為二方連續稜紋,如圖所示。此畫像磚採用線面結合的手法,抓取了雜技表演高潮的瞬間狀態。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斜索戲車畫像磚拓片

此畫面分上下兩層,自右向左展開。下層右側為一騎者扛旗導行,似做戲車前引,正準備上橋。上層右側是一騎者飛馬回射。上下兩騎之後的畫面便是戲車履索倒掛的表演。戲車包括前後兩匹馬車,車中皆有二人,一人為馭手,一人為藝伎。前面的戲車,馭手驅使俊馬飛馳向前,藝伎面朝後與蹲在後面馬車橫杆頂端的藝伎共同拉起一根前低後高的斜索。在這條傾斜度50度左右的斜索上,有一名上身赤裸、下穿寬褲的藝伎。藝伎頭部前傾,口中銜著一個棍狀物,一條腿優雅地抬起、彎曲,另一條腿則直立,身軀僅靠一隻腳的腳尖支撐在斜索上。他一邊自然、優雅地舞動雙臂,一邊向斜索上端攀登。此外,前面的這一輛馬車,車中木頂的頂端放置著一根橫木。橫木的右端,有一名藝伎倒掛著身體,兩臂則平伸,掌心向上,兩掌心處各放著一個如拳頭大小的圓球。兩個圓球上則分別是兩名藝伎。左邊的藝伎,叉腰半蹲在圓球上,神態悠然,做平衡靜止狀。右邊的藝伎,單腿立於圓球上,一腿抬起,輕鬆自如,做金雞獨立狀;雙臂半舉,手拿跳丸做表演。這名藝伎不僅要注意手中的跳丸,還要留神前面那個回首射箭的騎馬者。在駿馬飛奔的情況下,馭手要緊握馬繩,控制車速,才能保證兩車的移動速度恰到好處;牽拉斜索的藝伎也要保證斜索的平衡性。攀登斜索、倒掛橫木以及弄丸表演的藝伎,動作更為驚險,表演難度更大。

這幅斜索戲車圖中的絕技可以說是中國雜技史上的經典絕技,可惜這項1800年前的驚人絕技現在已經失傳,後人只能從這一塊畫像磚上窺得一二。

比較研究

漢代的戲車表演中的驚險和高難技巧,在大量的文獻歷史資料中都有關於戲車之術的記載。而漢畫像石(磚)中有中關於戲車的圖像則更為直觀和生動。

1、戲車高橦

西漢出現的戲車高橦,就是把長橦固定在馬車之上移動前進。對馬車而言,長橦是固定的;但在奔跑的馬車上,就整體而言,又是移動式的。戲車高橦的表演者,既要經受馬車奔馳時的顛簸,還要在高橦上表演各種花式動作,比起固定式長橦表演,難度自然更大。正如漢代李尤在《平樂觀賦》裡說:“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刃,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圖中的戲車高橦表演,在一飛奔移動的戲車上立一建鼓橦,四周插滿裝飾的羽毛,在鼓橦之上倒立一伎做各種表演。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山東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

2、都盧尋橦

本幅畫像是在一打樁固定的建鼓橦的兩根斜繩上表演走索,是和長竿技藝結合在一起的表演。令人驚歎的是斜繩上的技巧表演:從右索看,自上而下為上端一人側身臥,沿索下滑,第二人沿索大步走下,其下兩人迎面上,其中一人倒立在另一人肩上,其後一人雙手跳五丸緊隨緣索而上。從左索看,斜繩自上而下,最上端一人坐於繩上下滑,第二人大步沿索下,與第三人迎面相遇,準備擦肩而過,繩下端還有二伎著長袖麗衣,邊舞邊沿繩索上行。此圖難度在於四伎人要在坐、臥、走、舞在斜索上,於迎面而上的作雙人倒立疊羅漢、弄丸的伎人索上相逢,切肩而過,不掉下來,難度就大了。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山東鄒縣城關畫像石

3、雙車雙橦聯索

畫像中的車馬,正列隊過橋。前後同向行駛的兩輛戲車,車中各立一根長橦。一人蹲踞前橦頂端,右手執繩的一端,左手執一懸空藝人的腳,以此保持身體的平衡。繩子呈水平狀向後延伸,繫於後橦頂端。前竿中部有一人雙手握竿,身體懸空呈水平狀。一人沿後橦貓行攀竿而上。在連接雙橦的繩索上,還有一人正在用腳進行倒懸跟掛錶演,就是將腳倒掛在竿上。整個畫面中,腳掛最為驚險,表演者要在竿上突然倒掛,好像從高竿上墜落,卻又巧妙的用足倒掛在竿上。再看蹲踞於橦端橫木的藝人,一手執繩要承受繩上一個演員重量,另一手執一懸空伎人的腳。一個人承受兩個人的重量,要是沒有驚人的臂力,是不能做到的。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河南南陽新野樊集村漢墓畫像磚

4、雙車雙橦奔馬雙聯索

畫像磚的圖像被切割成兩部分。從拼合的圖像看,也是在馬車的奔馳中或上坡、下坡的跑動中作橦技和高絙技的綜合表演,並且伎人還要在戲車長橦上藉助倒懸跟掛在繩上的伎人作騰跳易竿飛躍等高難度動作。在古代沒有防護繩保護的情況下,要在高空且在跑動的戲車上克服車馬跑動時的顛簸完成各項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是難以想象的。

【國寶品鑑】斜索戲車畫像磚

南陽新野樊集西漢畫像磚

綜觀以上圖像,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戲車的表演都是通過繩索相互連接起來的,需要表演者之間有很強的協調配合性。漢代戲車從單人表演向多人協調錶演,從一般難度向高難度發展,反映出當時戲車之術已經逐漸成熟並走向輝煌。

作者簡介

郝飛雪,女,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就職於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館員,著力於博物館學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