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人寿有长短,国运有盛衰。每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都有其自己的运数。在华夏这片土地的几千年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朝代更替,经历了几十个。国祚长者传承百年不断,国祚短者则一世即亡。每个朝代都有它鼎盛时期的繁华,也必然有走向衰败后的落寞,或亡于天灾,或亡于人祸,不尽相同。

虽说国运这种东西,总是盛极而衰,而后被另一个崛起的政权所取代,如此方不违天理,但历史总是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总有一些看起来不该亡而亡的朝代被湮灭,也会有一些本不昏庸却被赶下皇位做了亡国之君的帝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提起那些亡国之君,最出众的莫不过夏桀,商汤,秦二世,汉献帝,隋炀帝等等,这些帝王可谓是家喻户晓,虽不说流芳百世,却也做了个遗臭万年。夏商周历史太过于久远,我们不予考究,就先从秦二世胡亥说起吧。世人皆知,始皇帝嬴政踏八荒,扫六合,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中华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功盖千古,故而自称始皇帝,本想着大秦江山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殊不知秦帝国二世而亡,辜负了始皇帝的英雄气概。然世人皆以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皆因胡亥杀世子扶苏取而代之,即得帝位却又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宁做昏庸之主而亡了大秦,却不知胡亥只做了三年皇帝,皇位还没坐稳就被赵高逼得自杀了。自杀后还不得以帝王之礼下葬,而是以黔首(即百姓,因为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礼节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今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关于秦朝的灭亡,《史记》里面这样记载,在秦始皇嬴政死后,秦二世胡亥伙同宦官赵高,李斯擅自篡改了之前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就是自己的哥哥,然后登上王位。登基后昏庸无道,贪玩享乐,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我们来看下史书所记载的胡亥得皇位得益于李斯与赵高,那李斯与赵高为何要助胡亥夺得皇位,且是冒着大不韪的风险篡改遗诏,并杀死了公子扶苏。要知道历朝历代每一个帝王之间的政权交替,总是伴随着庙堂之上的一波大换血,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公子扶苏那是极其聪颖的一个人,且蒙家军是权力支持扶苏坐上皇位的,那再看李斯和赵高,一个文官,一个宦官,秦始皇在的时候尚可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那始皇帝死后,这三股势力必然是要有一场血雨腥风的。李斯和赵高都清楚,手握军权的蒙家,等到扶苏即为之后,他们玩不可能是蒙家军的对手,为了自保,他们也只能找一位跟自己亲近且听话的人来继承皇位。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所以李斯和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直到到了咸阳之后,才假传了遗诏,先是立胡亥为皇帝得了正统,再逼死扶苏,断了蒙家军的念想,蒙家军世代忠良,万不可能反了大秦的,杀了他们支持的扶苏,他们也就没有起兵的道理了。或许后来秦朝灭亡时扶苏在北方的二十万亲信部队不愿发兵拯救也是由此而起的吧。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胡亥登上皇位之后,手里没兵没权,文官以李斯为首,宦官又在赵高手中,其实胡亥这个皇帝做的就像傀儡一样,手中没有丝毫的权力,他自己可能也清楚,自己就是一个傀儡,在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他应该就明白了朝政大事做不得主,索性就不上朝,任由赵高这个宦官打理。可以说始皇帝死后,大秦已经不是他的大秦了,落在了一个宦官手中。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再看秦朝的灭亡路,始皇帝在时,六国贵族纷纷不见踪迹,农民也没有什么起义之说,二世即位仅三年,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就迅速土崩瓦解,走向灭亡。三年的时间里到处都在起义,各路诸侯揭竿而起,其中以六国王族的后代势力最为庞大。为何会如此,秦灭六国刚过去十几年,秦始皇就撒手而去,继任的胡亥不被军队支持,又没有实权,朝政把持在宦官和文官手中,他们又哪里懂得安邦治国。六国后人复国之心不死,虽说忘了国,但他们无时不在做着复国的大梦,就这样抱着复仇的心理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股造反的风气。

六国复仇心不死,宦官当道国不宁,悲哉我大秦,实不该二世而亡

不是胡亥昏庸,实在是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才统治了十三年就撒手而去,六国王族亡秦之心不死,没有早立扶苏为世子,又被奸臣当道,胡亥仅仅做了三年皇帝,屁股还没做热,权力还没有从大臣的手中夺回来就被灭国了。若是秦始皇能再多活个几年,若是胡亥能在始皇帝死之前培养一批自己的势力,那胡亥就是在昏庸,在强秦鼎盛之后,做个守成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也不要至于屁股还没坐热就丢了大秦的江山。可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历史就是历史,从来不存在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