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當世界歷史自17世紀始進入民主、 自由、科學和進步的時代,20世紀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沙皇俄國依舊固守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他顯得如此腐朽以及不合時宜,已然成為一個時代前進的絆腳石。俄羅斯帝國異族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世界關注的對象。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一、第三羅馬的誕生,沙皇政府採取“溫和的實用主義政策”保障其利益,帝國異族人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俄羅斯帝國的稱謂如同其文化一般眾多,每個人看法說法都有所差距。但以下我們所稱的第三羅馬、俄國皆是俄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當時的統治者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並自稱第三羅馬。彼得一世為皇帝后,二世退位後的國家,這也意味著風彼一時的第三羅馬的誕生了。

當然也不得不說,俄羅斯帝國也可以稱為當時他們自身以及全國各個主流學派的主要觀點,而1547年至1721年間俄國號被稱為沙皇俄國。1721年,戰爭勝利的一世在瑞典被授予“全俄羅斯的皇帝”的頭銜,正式稱帝。自此之後,俄羅斯正式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俄羅斯的沙皇(凱撒)”的稱號也變成了“俄羅斯的皇帝”。

為什麼被成為榮耀雙頭鷹呢?這又得從彼得大帝登基後的俄羅斯國旗說起,金底黑色的雙頭鷹是俄皇帝私人御旗。俄羅斯地廣物博,跨三個氣候帶,國旗的三種顏色也分別代表著俄帝國氣候以及資源,也象徵著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為了避免居民問題的日益激化,沙皇政府最後決定採取“溫和的實用主義政策” 即維持現狀,保持宗教寬容與非俄羅斯貴族進行合作。保障秩序穩定以及被佔領地區經濟利益的獲得。 也是因此,沙皇政府在不斷對外擴張過程當中,沒有很大程度上去破壞被佔領地區原有的權力制度,行政制度以及土地所有關係。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俄羅斯國家以毛皮徵稅的方式繳納賦稅,並且保障繳稅遊民,狩獵者等個人自由,並沒有像俄羅斯農民一樣奴化成農奴。持續到17世紀末之前,俄羅斯國家以及東正教會依舊保持著不干涉非俄宗教信仰,始終以民族公民身份存在。

17世紀下至18世紀上,俄國政府對於草原地區的軍事佔領以及經濟試壓明顯有所加強。當時,沙皇政府開始接觸西方的歐洲中心論思想,對於亞洲的優勢地位以及距離感不斷的增強。對“亞洲、東方、遊牧名族”等概念有強烈的否定意見。

宗教信仰也成為了亞洲區別於世界的重要界定,也由此逐漸產生“異族人”,當時這個稱號也是所有非基督徒的集體稱號。可以理解為最初的簡單口語表達、指代,但也折射出各個民族的文化文明差異。

17世紀至18世紀,俄國實踐活動中,外國人、異族人、異教徒與繳納毛皮貢稅的居民也有著緊密的相關性。他們的使用僅僅指用於土著民族,不可互換其稱號。但是若地方居民信奉東正教,可暫時的免交毛皮貢稅作為獎勵。

當然這部分居民可以不被當做異族人,但是接受洗禮的土著民族依舊被視為異族人。這當然也表明異族人在同化之前,他的使用都是為了區別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性可以說很難去消除的,至少在目前是這樣的。就我們瞭解到的,即使沙皇政府很希望通過宗教信仰使得西伯利亞土著民族變成俄羅斯人,但在僅有的政策以及條件下,效果並不是特別的好。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二、俄羅斯殖民政策的實施加快了“異族人”產生,“異族人”群體的擴大與俄羅斯帝國政策及文化緊密相連

俄羅斯殖民政策的歷史發展其中包括對殖民地區建立間接的行政管理模式與“異族人”的產生擴大無法完全的分割開來。其中,殖民政策有多重目標。獲稅於當地居民、平定邊疆地區、政策引導以及同化方式等。以這種方式來促進當地民族文明發展與俄羅斯發展相一致。

在促進的過程當中,包括俄羅斯農民墾殖的新土地,原來為當地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佔有。多個目標的同時進行也容易導致稱謂的混淆使用,甚至已經導致稱謂混淆使用。而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可以使用不同的稱謂,主要取決於政治、經濟或者民族在民族群體當中的同一性。而民族群體對於俄羅斯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換一句話來說,“異族人”這樣的稱謂只是沙皇用來區分俄東部非基督教民族的眾多標籤之一而已。臨近19世紀,“異族人”這樣的稱謂仍然不具備法律條文上的意義,甚至沒有一條法律條文可以確定“異族人”屬於法律範疇內的臣民。

其法律含義在19世紀發展過程中得到產生與發展。根據其含義我們可以分析出當時的“異族人指代一種等級。顧名思義,其法律地位是由當時的國家所確定的群體。具體來說,可能僅僅侷限於指代於在東部擴張過程中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的土著居民。所以說,這樣的殖民政策反而加速了“異族人”產生與發展。

一直以多民族國家著稱的俄羅斯,對其民族意義的研究尤其重要。隨著歷史進程的日益發展,俄羅斯帝國“異族人”群體逐漸形成。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異”即為不同的意思。在一開始,異族人之稱也僅僅是指不同於原始俄羅斯的群體。隨著歷史發展。它所指代的群體也逐漸擴大,以至於後期指代所有沒有被同化的非俄羅斯人。異族人涵蓋群體的迅速擴大與當時俄羅斯帝國政策有著緊密聯繫。

俄羅斯國家也漸漸走上對外擴張道路。16世紀初,俄羅斯國家從一小國發展為民族多樣化的帝國整整經歷了漫長的300多年。異族人的出現是在俄羅斯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俄羅斯國家將自己的殖民統治以及軍事力量推至遠離俄羅斯中心地區,至帝國東西部,烏拉爾甚至西伯利亞地區。

1547年,俄國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加冕後,開始不斷挑起戰爭。多次征戰,佔領兩大汗國,並將其居民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也隨之,俄羅斯開始慢慢成為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

文化逐漸多樣化同時也伴隨著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俄羅斯統治階級也因此頭疼。這些問題也不外乎是居民宗教信仰以及經濟生產方式上的差異性。此時,解決居民內部矛盾也成為俄國統治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重要問題。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三、 “異族人”是俄羅斯文化發展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異族文化”則成為一把雙刃劍

關注俄羅斯近年文化的大家都知曉,俄羅斯文化界總是有一股風氣,我們稱之為,為沙俄政府洗地的風氣,前面論述當中我們也已經對俄羅斯命名由來有一定的瞭解。 沙皇俄國我們可以計算出總共存在174年,期間主要歷史進程大致可以概況為

國家統一-----國家擴張-----國家衰弱-----抵抗異性侵略------新朝建立------帝國崛起

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和很多國家的崛起發展衰弱基本上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之處。

這一段歷史對於俄羅斯國家以及民族來說,具有其特殊的意義。是民族意識形成的初期,是帝王將相風起雲湧的時期,也是俄羅斯民族自豪感爆棚的時期,一時之間讚美之詞紛沓而至。很少有批判。當然解體之後,這段令其自豪的歷史時期依舊對其重塑俄羅斯人民民族自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

說到俄國發展歷程,俄羅斯文化當然不可或缺。俄國的文化十分的獨特,既有西方之影亦有東方建制。不得不說,如果說憲法和民主會議制度給西歐各國帶來和平與幸福,並且能夠讓國家在穩定的領導下更加長久的發展下去,那麼在某個階段讓俄國迅速衰弱的主要原因離不開俄國的發展手段和殘酷的個人專制與暴力激進的統治政策。

正是在不斷演變和民族文化的博弈當中,俄國人在廢墟以及險惡的環境下依舊創造了其獨有的文化圈子。帶有野性的俄羅斯人完完全全保留了先祖的遊牧性格,卻也走入了現代的社會。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民族習性完全組成了另一個文化圈。

東方的中國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他們,西方的實力又沒有哪一刻不在盼望著早一點肢解他。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還是有亞洲專制文化的影子。

俄羅斯溫和實用主義下,“異族文化”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

俄羅斯歷史的進步也總是要走在無用功的殺戮以及自相同胞們的獻血去灌溉而凝成的道路上。有人說,俄羅斯人是穿著歐洲衣服的亞洲人,如此矛盾與獨特共同存在於一體的國度。正如某一位俄國曆史學家說的“要想象一個沒有人民的俄羅斯,比想象一個沒有沙皇的俄羅斯還要簡單的多。”

從歷史的眾說紛紜裡面我們很難去客觀的均衡一段歷史給俄國民族,俄國人民甚至世界帶來的利弊。但我們可以明確的是一定有其可取之處,這需要我們在學習俄帝國文化時需要客觀公正的去學習以及評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當世界歷史自17世紀始進入民主、 自由、科學和進步的時代,20世紀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沙皇俄國依舊固守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他顯得如此腐朽以及不合時宜,已然成為一個時代前進的絆腳石。那又是什麼深深影響俄帝國至今呢?

參考文獻:

《俄羅斯帝國的興衰》

《俄羅斯帝國-異族人》

《俄羅斯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