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李抱真是唐朝中期名將,沉著多謀,小心忠謹。他奉命主持昭義軍事務。李抱真挑選士卒,加以精心訓練,使昭義步軍聞名天下。晚年安於享樂,又相信長生不老之說,最終在貞元十年因丹毒而死,

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華夏大地曾上演過許多異族入侵、叛亂,致使國家生靈塗炭、社稷傾覆的劇情,比如匈奴侵漢、金滅北宋;但同樣在這片土地上,也曾誕生過無數忠君愛國、護國安邦的異族英雄。

作為中國歷史上開放程度最高的朝代,唐朝擁有眾多為國家繁榮做貢獻的異族官員,可後來在粟特人安祿山和突厥人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打擊下,唐朝跌入深谷、幾近滅國,此事也成了很多人證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範例。

然而,這些人不會告訴你,挽救唐朝於狂瀾絕境之中的中興名將李光弼其實也是出身契丹的異族。事實上在國家陷入危難時挺身護國的異族官員遠不止李光弼一人。

安史之亂後,中央統治力下降,藩鎮割據跡象初現,許多駐紮在外將領因此開始萌動禍心,妄圖窺竊神器。但有一人雖也手握重兵,卻始終心繫國家社稷,不僅從未有過叛逆之心,還多次率軍剿滅擁兵作亂的軍閥,扶起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

更難得的是他其實並非唐朝出身,而是來自西域的異族,與安祿山更是同胞,此人便是中唐時期的粟特族將軍——李抱真。

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一計破千軍

嶄露頭角前,李抱真的職位是汾州別駕,主要職責是幫助刺史處理各方事務,相當於州里的二把手。而能夠坐上這位置,全靠從兄李抱玉的舉薦。

李抱玉原名安重璋,是李光弼麾下平定安史之亂、收復懷州“功居第一”的大將,因功使得家族皆被賜國姓。在李抱玉的光輝下,李抱真不僅得到了“李”姓,更獲得皇帝親自發來的offer。

這雖有些走後門的味道,但李抱玉舉不避親其實是出於對從弟才幹的認可。李抱真也沒讓人失望,任職期間將州務理得井然有序,證明自己確實可堪重用,但也許老天覺得如此還不能發揮他的能力,又專門為他安排了一次表現機會。

彼時,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起兵造反攻陷汾州,李抱真成功出逃並趕往京城報信。忌憚於朔方軍軍威的唐代宗對此全然不知如何應對,李抱真於是獻出早在心中謀劃好的“釜底抽薪”之計。

他說道:“復子儀之位,可不戰而克”。子儀即郭子儀,他是朔方軍原統領,軍中威望崇高,由他出面勸降的話,能使大部分朔方士兵倒戈。唐代宗覺得此計可行,便將郭子儀派往汾州,據《資治通鑑》記載,郭子儀到後,“懷恩之眾數萬悉歸之,鹹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只靠計謀就兵不血刃地大挫叛軍,使得唐代宗對李抱真肅然起敬,當即提拔他為殿中少監,不久後更委任其為陳、鄭、懷、澤、潞五州節度留後,按史料的說法,此時的李抱真“恩光洊及,輝耀當時”。

然而李抱真沒有接受這些官職,他上奏道:“百姓勞逸系在牧守,願得一郡以自試”,表示自己經驗尚淺,擔不起管理五州的重任,請求先從治理一州一郡做起。唐代宗被這種踏實的工作態度打動了,當即改授他為澤州刺史。

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文能安民,武能治軍

在李抱真的治理下,澤州“一年而流民復田壤闢;二年而軍給人阜、風俗淳義”。斐然的政績不僅來自於出色的治理能力,更因為他施政以德。

初赴任時,李抱真就發現澤州常有賊寇作亂,有人建議派兵剿滅賊人,但他認為“政和則禮讓興、仁義著;政否則刑罰滋、盜賊起”,便反駁道:“姑務自咎,豈可加兵?”

經過調查,他了解到作亂的根源正是由於當地官府“政德不修”,於是一掃從前弊政,為百姓“申以禍福之門,引以開泰之路”,恩威並施下賊寇紛紛棄惡從善。如此一來,不僅“澤人忻忻”,也讓澤州“仁風載揚”。

僅僅兩年澤州就實現大治,本著“大唐帝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的想法,唐代宗又改任李抱真為懷州刺史,希望他將懷州也治理好。消息傳開後,澤州百姓十分不捨,“去思之憤,凝為愁雲”;懷州百姓則欣喜若狂,“來蘇之慶,霈若霖雨”。

為回應皇帝和懷州百姓的期待,李抱真為懷州量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禁暴以安物、薄賦以養農、省徭以息孤惸、均調以資士卒”,結果不負眾望,“為政未幾,懷亦如澤焉”。

除致力於改善民生,李抱真在懷州時還著重發展當地軍事。彼時天下尚不太平,各方勢力皆蠢蠢欲動,李抱真擔心一旦爆發戰事,毗鄰戰略要衝——上黨的懷州難免會受池魚之災,因此他認為應常駐軍隊、以備不測。

然而,懷州“土瘠賦重人益困”,無力撥款供養軍隊。於是他決定在當地壯丁中“三丁擇一”,選中者將免除徭役、賦稅,但得在農閒時用配發的弓矢習射,並參加年終考核,最後按成績進行獎懲。

三年後,李抱真在不耽誤農事,也沒有增加開支的情況下就組建了一支兩萬人的軍隊。因他治軍有方、賞罰分明,使得士兵戰鬥慾望強盛,世人紛紛讚道:“昭義步兵冠諸軍”。

憑此治軍才能,李抱真榮升澤潞節度行軍司馬,兼任磁邢兵馬留後;唐德宗即位後,對他恩寵不減,又加封他為檢校工部尚書、昭義節度使和澤潞磁邢觀察使。

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所謂良將,既要懂得治軍,更要“敢打硬仗、能打勝仗”,而李抱真便是其中佼佼者。

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上表朝廷請求子承父職,有意削藩的唐德宗自然不允,李惟嶽一怒之下便夥同魏博節度使田悅等人起兵謀反。

在魏博軍的進攻下,邢州、臨洺相繼告急,前去解圍的李抱真等人因敵軍勢大,始終不能有效克敵。為此,李抱真決定兵行險著,拋下臨洺不管,轉而進攻敵軍後方的邯鄲城。擔心後路被切斷的田悅立馬回師救援,卻不料途中遭遇李抱真設下的埋伏大敗而歸。

逃至臨洺後,又再次被尾隨而至的李抱真擊敗,於是臨洺、邢州之圍遂解。李惟嶽那邊則因部下王武俊受唐德宗“斬李惟嶽者,以其官爵授之”的詔書誘惑,結果還沒來得及攻城略地就被王武俊斬殺。

叛亂本該自此結束,但因為唐德宗事後沒有兌現詔書承諾,深感被騙的王武俊於是在不久後聯合盧龍軍節度使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再次反叛;派去平亂的涇原軍則因伙食粗劣而爆發兵變,致使局勢愈發惡化,唐德宗甚至需要逃出長安避難。

就在各地將領率軍進京救駕之時,為防止東部反賊與關中叛軍合流,李抱真決定孤軍留下“離沮其奸”,在他這道“帝國屏障”的阻隔下,“群賊深憚之”竟不能西進半步。如此一來,大大抑制了叛亂的波及範圍,也為後續救援行動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間。

此次叛亂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唐德宗。為緩和局勢,他寫下《罪己大赦詔》反思己過,博得了許多叛軍士兵的好感。李抱真敏銳地察覺到可利用此事做文章,便派人遊說王武俊,希望他能倒戈。為表誠意,李抱真不顧部下阻攔,僅以數騎就前往王武俊大營談判。

見到王武俊後,李抱真開門見山地說道:“李希烈等人相繼稱帝說明他們不甘人下,你的實力遠遜他們,到時不是被他們消滅,就是對他們俯首稱臣;如今陛下已在《罪己詔》中認錯,你何苦要‘舍九葉天子而臣反虜乎?’”。

這番撥雲見日般的說辭讓王武俊意識到自身處境,感動於李抱真為自己指明生路,他決定聽從建議。入夜後,李抱真“退臥武俊帳中,酣寢久之”,這副毫無防備的樣子使王武俊大為敬佩,也不再懷疑對方談判的誠意,因此“待之益恭”,更表示“此身已許公死敵矣”。

有了王武俊的配合,李抱真成功在經城擊敗朱滔,叛軍聯盟也因其倒戈而土崩瓦解,最終被朝廷軍剿滅。戰後,李抱真憑藉卓絕的軍事素養和政治智慧“以功加檢校司空,實封六百戶”。

李抱真: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

吞服丹藥為長生,古來得道有幾人

平定叛亂後,天下迎來了久違的安寧。此時的李抱真已步入暮年,閒來無事間他也和許多同時期的人一樣迷上了方術,甚至開始服食丹藥,以求長生。

一次,他夢見自己“駕鶴沖天”,堅信此乃得道前兆的他在術士孫季長的蠱惑下,一日之內竟“服丹二萬丸”,結果“腹堅不食,將死”。好在道士牛洞玄及時施救才將他從死亡線拉了回來。

接下來故事的走向就有些荒誕了,因為差點害死李抱真的孫季長居然還敢出現在他面前,更說道:“你都快成功得道了,怎麼能半途而廢呢?”你猜李抱真對此作何反應?他聽從了孫季長的話,又服下了三千丸,於是“頃之卒”。一代名將竟以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結束一生,世事委實難料。

許多人將李抱真的結局當成笑話,也有人痛罵其愚蠢,但笑話也好愚蠢也罷,若站在他所處的時代來看,就會知道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苛責的。

唐朝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不少人相信丹藥有助於長生,甚至唐太宗亦不能免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對社會服丹的風氣進行過批判,表示丹藥“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更對服丹而亡的人發出“嗚呼!可哀也已”的感嘆。

然而晚年之時,他也跳脫不出“真香定律”,開始服用丹藥來。白居易在《思舊》一詩中寫道:“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愈”,說的正是韓愈服用丹藥而死的事。大知識分子尚且如此,那麼李抱真吞丹而死也就不算多麼稀奇了。

作為出身西域的異族將領,《舊唐書》對李抱真及其從兄李抱玉的評價是:“以武勇之材,兼忠義之行,有唐之良將也!”更盛讚道:“抱玉抱真,我朝良將!”李抱真去世後,唐德宗為了紀念他,特詔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為他撰寫墓誌銘文“以昭其功”,其中有“恢振皇綱,輔弼天業”之句,可見唐德宗乃至整個唐朝對李抱真的認可。

李抱真一生都對忠於唐朝、熱愛唐朝,若偏要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李抱真的事蹟當可作為反駁的最佳依據,畢竟人家連死法也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