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見花落淚?

藍家有子


問題:杜甫為什麼見花落淚?

我也來回答。

“感時花濺淚”是杜甫著名詩篇《春望》裡的一句。

公元757年的春天,杜甫在長安,時年正是安史之亂的第三年,原本想投奔唐朝皇帝為國效力的杜甫,被叛軍困在淪陷後的長安。

都城淪陷了,國家破碎,山河依舊,春天卻還是照樣來到,只是人煙稀少的都城裡,草木過於旺盛,春天的花開依舊,只是詩人看花的心情不好,想到昔日春天裡,家人朋友飲酒賞花,歡聲笑語,再看看如今破敗景象,詩人不由得熱淚盈眶,滴滴淚水落在花上,往日美妙動聽的鳥兒的鳴叫聲,現在聽來讓人心驚膽戰,攝人心魄。越是感懷往日的美好,越是增添心中的酸楚。

連綿不斷的戰火持續了整個春天,詩人已離家一年多了,沒有任何家人的消息,如果能收到一封家書,那萬兩黃金又算什麼,戰爭讓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家人音訊全無,人民是戰爭最大的受害者。詩人浮想聯翩,一年多的戰亂流浪,東奔西走,不僅愁出了白髮,頭髮還越來越少,連簪子都無法插上,此情此景,百感交集,國事家事,種種的顛沛流離,孤獨無助,在這春天的時光,一一湧上心頭,詩人以詩抒懷,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篇《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雁知


觸景生情


尚茶居


“感時”!意思就是“心中悲嘆時局”,但其中恐怕暗藏得更多的,是心中因自己平生的處境、遭際而悲傷!只所以“見花落淚”,可能主要就是有感於“花尚歲歲有時紅,我為何一生就沒有得志得意過一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