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樣?

朱八戒CC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里仁篇》

“德不孤,必有鄰”中的“德”,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整句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有仁德修養的人,就會有至高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最高美德的人。

追求道德完美的人時刻心裡為別人著想,處處與人為善,友愛和睦,顧全大局,先別人,後自己,這樣的人自然而然的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別人更會主動與他為友。

現實是工商業文明的社會中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所以德的高低優劣也不盡相同,生存的難度在增加,每個人都在想盡各種方法掙到無盡的錢,無盡的欲求使人疲憊;

在生存的道路上,每個人對所求欲求的要求與程度也不一樣,在不同的欲求程度上,幾乎都有了“怨恨惱怒煩,憂思悲恐驚,貪嗔痴慢疑,……”

人陷入了這樣的循環,如同心神在地獄中煎熬,人一生都被無盡的念頭佔據與折磨,哪有心思去精進德的提升……

世間有貧而有德的,也有富而有德的,有真有德的,也有假有德的……

要不要有真正的德,要不要提升心靈與精神都是各自的選擇!

選擇的不同,相應的因果與因緣際遇也不同!


坤瑩


一,“德不孤,必有鄰”,此乃是孔老夫子聖人聖言,但聖人“聖言”往往只具有普遍意義,而不具有典型意義。舉個例子,譬如我們說“天是藍的,雲是白的”,這是普遍現象。但有時候天卻是暗的,雲卻在黑的,這就是典型現象。又譬如“一天三餐”,這是普遍現象,但有時候我們甚至一天兩餐都搞得很勉強,這又是典型現象。典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但往往都是與眾不同或出乎意料的,絕非普遍存在。

二,“德不孤,沒有鄰”,不正確;“德若孤,亦有鄰”,同樣不正確。我們常說“娘希匹老子好心沒好報”,其實不然,這是氣話,要相信好心必有好報。朱熹老人曾說過“德者居其中”。為什麼德者“居其中”呢?有德者必然受人尊重。

“德不孤,必有鄰”,聖人聖言,不要簡單懷疑。

謹此,謝謝!


老蔣笑話7632


這真是個好問題!

德,德性也,善良、友愛、誠實、和氣則是品德的主體構件。其意思是說:具有品德的人永遠受到尊重愛戴,擁有道德的人周圍一定有不少志同道合、心靈相通的朋友相伴在身邊。

“德不孤,必有鄰” 出自《論語》。孔夫子一代名儒,教育有道,桃李天下。不僅是對學生的諄諄教導,對世人為人處事同樣意義深刻!

現實生活中,“德不孤,必有鄰”是正能量,警示教育人們,“德為先,才能利相與”。善良處事,會有善報,誠實務商,生意興旺,以德施政,民心擁戴。倘若失去品德就會失去人們信任,失去品德就失去大家尊重。正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至理名言。

關於問答中後半句,對“德不孤,必有鄰”在現實生活中的相反情況的提問,這種情況也十分普遍,具有典型借鑑意義。但請相信,“德不孤,必有鄰”主旨絕不會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相反情況,是短暫的,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把這種情況和當前的抗疫形勢聯繫起來,所有人都會立馬明白。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在領導本國的抗擊新冠病毒傳播工作中,消極作為,致疫情擴大,民眾遭難,不以為戒,反而千分百計甩鍋中國,置人民生命健康可不顧,編造謊言,拉籠反華同盟,一起嫁禍中國,汙名化中國。一時間,一些老牌反華國家緊隨其後,紛紛群起攻擊中國抗疫政策。

儘管如此,我國秉持大國擔當,高瞻遠矚,胸懷天下,視病毒為人類公敵,不計前嫌,不計得失,全力以赴,將大批醫療物資運送到世界疫情最需要的地方,並無條件的委派精銳醫療隊伍馳援多個國家抗擊疫情,並用事實和行動踐行“人類命共同體”的中國胸懷。

如今,隨著病毒真相的證明,隨著愛好和平,愛好正義的世衛組織、進步科學家的公正發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媒體覺悟起來,那些先前和美國一起的英國、澳洲、德國、法國等抱團甩鍋中國,汙辱中國,向中國索要賠款的國家,紛紛倒戈,認清了形勢,分清了是非好壞,重新向中國靠攏。

綜上所述,這也就很好地回答了“德不孤,必有鄰,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情況”的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